当我们说话时
我们在想些什么
今天聊聊我的专业,语言学(Sciences du Langage),语言学不是学语言,所以学语言学不代表会说多门语言。语言学也并不是只研究一门语言,而是研究广义的语言 – 哪怕你不会说一门语言,你仍然可以去研究它。通过语音、句法、词形等各方面找不同,找相同,去比较,去分析。语言学历史古老悠久,不过却是一门新兴科学,从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出版到现在刚刚好一百年。
语言学之父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为什么想要聊语言学呢,因为最近,我时不时地收到一些小建议(公众号petit365内),我很开心同时也很认真对待。但是,有的建议,真的…不是那么容易让我接受呢~不是说内容不好,而是说话的方式粗暴直接,嗯…所以,不如简单的聊聊语用学(Pragmatics)吧。语用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的就是语言的实际应用。
只要有大脑和发音器官,理论上就可以发出声音。人类的发音器官大致分为三部分:动力区(肺、横膈膜、气管),声源区(声带),调音区(口腔、鼻腔、咽腔)。很奇妙的是,所有的发音器官都不是为了发音所存在的,发音是它们的附加功能。不过,发声不等于说话。动物也会发声,它们会说话吗(但是动物是会沟通的)?人们通过口头语言沟通交流思想,这就是我们通常意义的“说话”,有人认为说话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可见说话之于人类的重要性。我们常说有的人“会说话”,什么是“会说话”?会说话不是指一昧的阿谀奉承,个人认为,“会说话”是指这个人沟通技巧高超,你可以很快地从他的话语中提取到有用信息,并且和他交流让人感觉“舒服”。“舒服”其实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我认为这个词可以明确表达出听者的感受,古语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说话有什么规则需要遵守吗?当然啦,1975年,英国语言学家H.P.Grice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认为,在交际过程中,参与对话的双方有意无意地遵守某一原则,以此达到有效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的目的。
“合作原则”包含四个大准则以及一些次要准则*:
A).量的准则:
a)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b)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
B).质的准则:
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C).关系准则:说话要相关
D).方式准则:
a)避免晦涩
b)避免歧义
c)简炼
d)井井有条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是总是遵守“合作准则”,甚至某些时候,人们会刻意破坏某项准则以此来维护另一项准则。比如,我的经纪人刘小笛,她的朋友穿了一条新短裙,问小笛觉得好看吗。小笛内心认为不是很适合,但是她不想说实话,于是她说“上衣配裤子更合适”。小笛的回答与朋友的问题没有关联,从这个回答中朋友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她违背了“关系准则”和“量的准则”;但是小笛维护了“质的准则” -- 她没有撒谎。在小笛看来,做一个诚实的人比较重要。当然,小笛也可以直接回答“漂亮”,那她就违背了“质的准则”以此遵守其他准则。
如果小笛直接回答“不好看”会怎么样呢?当然是友尽啦。小笛固然遵守了会话准则,但是却伤了朋友的心。这就是沟通交往中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Theory)-- 有时人们处于对礼貌的考虑,会在交际中故意违背合作原则。于是,英国语言学家 Geoffrey Leech 增加了“礼貌原则**”用以补充“合作原则”,它包括六方面:
1)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让别人多得益。
2)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尽量少贬损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损自己。
5)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不难看出,“礼貌原则”的核心在于说话人多给他人方便,宁愿自己吃一点亏,也要使对方感到尊重,并以此获得对方的好感以达到自己的目的。1987年,美国语言学家P.Brown和英国语言学家S.Levinson共同提出了“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他们认为,所有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拥有面子,而面子分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对自身公开形象得到赞许的需求;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干涉的权利。人们在交往中,一些言语行为通常都是“面子威胁行为”(Face-Threatening Act),这些言语行为会不同程度地损坏自己或他人的积极/消极面子。因此,在交谈中,人们会采取相应的礼貌策略以此来保全自己或他人的面子。当你的朋友问他自己身上那件衣服好看吗,如果你觉得不怎么样但只是不喜欢款式,大可以回答“颜色很好看”,这样便巧妙地避开了朋友的问题,也遵守了“合作原则”,维护了朋友的面子。
为什么有的人提意见我就是不喜欢听?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虽然知道有些意见是朋友的好意提醒,但是听起来怎么就那么刺耳?当然更别提去改正了。先不要怪自己小心眼,或许是你朋友没有找到好的方式开口。有的人给别人提意见,一开头就挑出一堆问题说怎么怎么不好,然后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说出自己的意见。如果是领导或者客户,当然有这种资格;但如果只是朋友同事之间,你大可以说“你行你上啊”(开玩笑的,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维护他人的面子)。这样的人是不是很讨厌?哪怕他是真心实意,意见也句句实在,可就是让人难以接受。如果你也是这样的人,可能需要反思一下了。不要说自己性子直,性子直和不会说话是两码事。
打个比方,你在解数学题,卡在一个地方算不出来,A过来先噼里啪啦说一通你怎么怎么错了,然后说你要怎么怎么做 – 你内心一定在大翻白眼;而B过来,对你说:“你的思路也有效,不过这里或许用另一种算法更合适。”然后他说出自己的思路 – 你会不会马上试试他的方法?!A和B都是好心,但是 B的话却更为受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短语,它们被称为模糊限定短语,“在我看来她错了”“他有可能是学校最好的老师”,它们模糊了绝对性,暗示说话人无意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对听话人消极面子的维护。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实际使用,而语言最广泛的使用自然是在会话中。我们在交谈的实际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一整套会话的规则所约束。会话的目的是信息的交换,而不是我说我的,你说你的,这样我们谁也没有得到新的信息;当然也不是因为“我有理”而逼迫你接受我的信息。通过接受对方的信息从而使对方接受自己的信息,以此达到各自的目的,这才是双赢的结果。我的老师曾说过一段我觉得有意义的话,大意是,和某些人交流,你会发觉和他的对话是有意义的,你感受到对方思想的深度,和他的交流驱使你自己也想要达到与对方相同的水平。信息的交换不是会话的唯一目的,我们从中还可以认识到自己交际水平的不足。
当然啦,还是欢迎大家继续给我一些意见和建议,我的经纪人刘小姐说了,她会用小本子一一记下,以此感谢各位的支持。
*, **摘自百度
参考:
岑运强 等 《语言学基础理论》
陈波江《从礼貌原则看中西文化差异》
褚笑泉 《法语语言学导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