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经济行为认知 技法 观点
有意识地慢思考——浅读《思考,快与慢》

有意识地慢思考——浅读《思考,快与慢》

作者: 不之有之 | 来源:发表于2020-03-06 18:17 被阅读0次

《思考,快与慢》[美] 丹尼尔·卡尼曼

人类的思考模式可以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前者(系统1)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后者(系统2)是需要主动控制的、有意识进行的思考系统。

在人类的决策行为中,由于慢思考系统的懒惰,很多时候会由快思考系统占据主导。而快思考的直觉存在很多缺陷,容易导致种种偏见和失误。我们应该有意识的地动用慢思考系统去弥补,提高决策质量。

一、会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心理学效应

  1. 效用层叠
    媒体为博眼球,对某一风险或公共事件的报道,采用尽可能引起公众注意的视角,放大了某些极端可能,或强调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公众对该事件的讨论引发更多的集体关注,而这部分注意力会变成激愤和焦虑。

  2. 框架效应
    举例来说,同样概念的两句话:
    A.“手术后一个月内的存活率为90%”
    B.“手术后一个月内的死亡率为10%”
    它们描述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前者比后者让人更觉安心。

    像这样本质含义一致,但因为表现同一含义的框架不同,就会导致人们的感受不同,认为它们有差别的现象,就是框架效应。

  3. 回归均值
    回归均值指的是某项指标的表现过高或过低后会自然回归到平均水平,它在生活中非常常见,比如我们的睡眠时间通常稳定在一个大致相同的量上,但偶尔某几天,我们的睡眠时间变得很短,过后又慢慢回复平均值,这只是一种自然的波动,忽视这种自然的回归现象会导致我们归因错误,认为是自己的某些行为影响了该数值的表现。

  4. 锚定效应
    例如当问实验对象“你是否愿意花费5美元为环保事业捐款”时,最后得到的捐款金额平均为20美元,当把问题换作“你是否愿意花400美元为环保事业捐款”时,最后得到的捐款金额平均为143美元。只是把初始的锚定值更改了一下,获得的结果却大不相同。

    这种先入为主的信息会对我们的后续决策作出暗示的现象,就是锚定效应。在日常购物、商业谈判中,大脑的直觉思维就很容易受此影响,人们容易因为被锚定而接受不合理的价格。

  5. 乐观偏差
    人们乐意冒险是因为觉得胜算大。也即人们常乐意承担风险,并非因为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足够强大,而是受到联想启发高估了利益,且低估了风险发生的可能。

  6. 沉没成本悖论
    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所以要继续投入更多企望以此能打捞起已沉没的成本,而不懂及时止损的现象。

  7. 前景理论
    问题1:以下选项你会选择哪一个?
    A.肯定会得到900元
    B.有90%的可能得到1000元

    问题2:以下选项你会选择哪一个?
    A.肯定会损失900元
    B.有90%的可能损失1000元

    大多数人在问题1中会选择A,而在问题2中会选择B。丹尼尔·卡尼曼做了大量类似的实验来研究这一现象,及其中影响人们决策的因素,最后他总结出了前景理论:

    • 确定效应: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确定的收益。

    • 反射效应: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赌一把”。

    •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要更敏感得多。

    • 可能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0~5%(小概率),我们常常会过度重视这个不大可能发生的风险,发生低概率结果的可能被过高权衡,这就是可能性效应。

    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为95%~100%(大概率),我们则会无限放大它实现的希望,而忽略95%包含的意义——有5%的可能不会发生,这就是确定性效应。这两个效应常使人们高估或低估风险,从而错过机会或盲目冒险。

  8. 禀赋效应
    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因此人们经常对于已得到的东西有迷之执着而无法客观判断交换该物可获得的利益,从而损失好机会。

二、应对直觉缺陷的一些方法

在前面部分,作者介绍了许多会对我们产生影响的心理学效应,它们是我们经常无意识做出非理性行为的原因。认识它们、了解它们的存在,是我们克服它们的第一步。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完全避免直觉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每时每刻都必须小心翼翼,那么这样的日子也很容易让我们疲倦。

所以,我们划归一定范围的琐事,交给系统1去打理,哪怕出错也没关系,但在重要的事情上多加小心,尽可能减少“本可以避免”的谬误,才是最高效能的策略。可以从书中总结一套通用的决策检核清单:

  • 假设任一重要谈判中的数字都对自己有锚定效应,从而有意识地调动系统2去分析、辨别,得出真正合适的数字。
  • 有意识地排除无效信息(干扰性暗示信息),采用回归均值的眼光进行预测,以防止盲目冒险。
  • 善用框架效应,营造更容易获得肯定的情境。
  • 努力养成参考、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而不只是依赖个人的内部意见。
  • 事前验尸:预先设想惨败结果,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以此来部分抑制乐观偏见。

三、两个自我

  1. 峰终定律
    人们对一件事情的评价,有赖于该事件峰值时刻(高潮时刻)与结束时刻带给自己的感受。这种评价会影响到他们的下一步决策。

  2. 经验自我≠记忆自我
    这就引发了另一场观察——人们对自我的认知。事实上,根据峰终定律我们就不难发现,记忆自我会带有更多主观色彩,正如比起整个人生,我们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经验自我记录着每时每刻的感受,却无法存储长期记忆,而记忆自我会存储整体信息,会放大典型性的部分,从而扭曲真相。

    而我们的决策行为,则有赖于记忆自我的判断。因此我们常常用记忆自我的视角来思考事情:
    一部精彩的电影烂尾了,我们就会说它是个烂片,而忘记它令你尖叫的部分;
    一段婚姻,以离婚告终,我们就会说自己的婚姻是失败的,而忽视了它曾带来的美好。
    ……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常被记忆自我误导,我们可以通过更好地利用经验自我,记录时时刻刻的点滴真相,来为自己的感受和决策做更好的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意识地慢思考——浅读《思考,快与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nwr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