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5150bc1101fb02df.jpg)
曹操为了修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恶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后华歆向其举荐了华佗,于是曹操立马差人将华佗请来。
华佗认为曹操的病是由中风引起的,需先饮“麻沸汤”,然后再用利斧劈开脑袋,取出“风涎”,才能去掉病根。曹操以为华佗是要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狱中。
这是《三国演义》里华佗的死因,但其间的对话破绽百出。把他在曹操面前的表现与在关羽面前的表现一比较,就可以看出来了。
关羽要治伤,华佗的第一句话便是:“某自有治法。——但恐君侯惧耳。”在关羽表示“吾视死如归,有何惧哉”后,华佗向他介绍了刮骨疗毒的手术方案,末了再强调一遍:“但恐君候惧耳。”
华佗原本提议将关公的手臂缚在柱上,但关公认为自己不是凡夫俗子,根本不用如此。于是在华佗为其施行手术时,出现了“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的悲壮一幕。
这就奇怪了,要说开颅是比刮骨疗毒大的多得多的手术,为何在曹操面前,华佗竟一句提示的话也无?让曹操连个心理准备都没有,可能是出于害怕吧,本就多疑的曹操第一反应就是“汝要杀孤耶!”
这时华佗只需好好解释一下,说明自己根本无杀人之意就好了,可是他却回答道:“大王曾闻关公中毒箭,伤其右臂,某刮骨疗毒,关公略无惧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与关羽的比起来,曹操的这怎么能算是小可之疾呢?
而且华佗应该知道关羽与曹操的特殊关系,此时提到关羽也是不合适的。因此作者认为小说里是“要让曹操的怯懦多疑和关羽的英雄气概作一个对比,同时也想通过华佗对两人的不同态度显示出他的爱憎。”因此华佗的死也就很明了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4b15636b2fbe0070.jpg)
关于华佗的死还有另一个版本。“据《三国志》记载,华佗曾多次医好过曹操的头疼,但后来却不从征召。曹操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都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可华佗就是不肯回来。”
至于他为什么“不从征召”,只推说妻子患病,学者们也有一些猜测。
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因为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古时医生属于“方技”,被视为贱业。
再加上他的医术高明、名气大,很多高官权贵都慕名而来。在跟这些人的接触过程中,他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范晔《后汉书·方术列传》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
而曹操也曾说过:“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华佗本来能治好我的病,但这个小子却有意留着我的病根,想借此来抬高自己的地位,要挟我给他个高官做,我若不杀他,他也不会给我断掉这病根的。”
曹操岂是一个受得了要挟的人?于是华佗“覆水难收,越闹越僵,直至曹操依照汉律,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将他判处死刑。”
据说华佗临死前,还拿出一卷医书给守狱的官吏,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火来把书烧掉了。
这样的说法好像不无道理,但还是“分析的成分居多”,因此作者得出结论:“要说事实,那就是华佗却有‘不从征召’的事”,至于为什么,“那恐怕只有九泉之下的华佗自己才明白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0e5bb43246e2a497.jpg)
总之,我认为斯人已逝,再去探讨他的名字、身世和死因这些问题,除了能证实一下他的正统身份,满足一下人们的好奇心之外,其它意义不大。去做这样的学术研究,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医术上。
据百科资料提到华佗看病不受症状表象所惑,用药精简,而且不滥用药物。他还非常重视预防保健,“治人于末病”,观察自然生态,教人调息生命和谐。但对于病入膏肓的患者,则不加针药,坦然相告。
我想这些才是我们这些后人所应该学习的,这个世界能够不停地出一些“元化重生”和“华佗再世”才好!
备注:
《历史上没整明白的那些事》之三国、南北朝篇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