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最近阅读了冯友兰先生所著《中国哲学简史》,获益匪浅,特与诸君分享。但因阅读的是英文原版,所以如果文中有翻译欠妥的句子,敬请批评指正!
宗教、哲学和科学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常客,三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各有侧重,今天,我们来简单分辨分辨。
关于此三者的历史渊源,有一个哲人提出的比喻非常巧妙:哲学就像是一颗太阳,它时不时抖落出一些物质,独立存在而又围绕起的运行,成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学科。
打个比方,在古希腊时期,科学和哲学不分家,一个人可以同时是哲学家、先知和科学家。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神学从哲学中分离了出来,自成一家。
而到了近代,随着牛顿、伽利略等人的努力,近代科学也从哲学之中分离了出来,它忠于数学模型和实验事实,和哲学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反对这个比喻,但至少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哲学、神学(宗教)和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01
什么是哲学?
根据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对生活系统性、反思性的思考就是哲学。(For my part, what I call philosophy is systematic, reflective thinking on life.)
生活,未死之前都是生活。
反思,将生活作为客体进行思考就是反思。
系统,严整、有序、规则。
他进一步说到:生活中很少人反思、更少人系统性地反思,但哲人不同,他必须反思性地思考,并且能系统性地表达。
此外,哲学家所思考的世界和科学家所提到的世界有着些许不同,哲学家所谓是世界是「大道」(the totality of all that is),它包罗万象,无一例外。
02
什么是宗教?
按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宗教的内核是哲学(In the heart of every great religion there is a philosophy.),但它还穿着华丽的「外衣」,这个外衣包含迷信(superstitions)、教义(dogmas)、仪式(rituals)和机构(institutions)等。
按照这个观点,我们能十分清晰地界定一个学派是否为宗教。
在西方,比如拥有大教堂、神职的基督教显然是宗教。比如没有这些「外衣」的斯多葛学派,则被认为是哲学。
在中国,被讨论最多的儒、释、道三家,我们可以用这个视角去审视它们。儒家思想,没有「外衣」,就算不得宗教。释(佛教),因为有这些外衣,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宗教。道分道家和道教,道教算作宗教,而道家则不是。
03
灵魂高度Vs实证知识
所谓「实证知识」就是基于事实的研究。
自然科学的研究目标就是生产实证知识(positive knowledge),自然科学家眼中,只有事实、事实和事实(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而哲学不提供实证知识,冯友兰先生一针见血:当解释现实时,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将是一派胡言(Philosophy, especially metaphysics, would become nonsense if it did attempt to give information regarding matters of fact)。
(注:形而上学,是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
有趣的是,宗教也对事实给出了它的解释,但一般会与科学得出的结论意见相左。冯友兰先生观察到了这个现象——当科学进步,则宗教退却;宗教权势让步,方有科学进步。(Where science advances, religion retreats; and the authority of religion recedes before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此外,冯友兰先生也说,每个人都有追求现世以外的东西的内在需要(I would say that the craving for something beyond the present actual world is one of the innate desires of mankind)。
也就是说,除了生活中的蝇营狗苟,我们凡人在碰到大事时,偶尔也会跳出日常,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拔高自己的灵魂高度。
人们其实是需要灵魂的寄托去面对冰冷无情的现实的。这时候,科学已经无法满足我们了,冰冷的数据,严谨的结论,不能成为我们面对人生灾难的精神慰藉。
这时候,宗教与哲学的作用无可替代。
比如面对死亡,科学无从安放我们的灵魂,而宗教和哲学可以。
《圣经》所说:「人的灵指良心(天赋的道德本能)、直觉(灵觉)、交通(关乎敬拜的事。神要人“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4:23「24)。人死后,灵回到神那里,“尘土仍归于地,灵仍归于赐灵的神(传12:7)。”再说“魂”:魂的去处有两种:(1)“乐园”(人们所说的“天堂”)(2)“阴间”(人们所说的“地狱”),没有第三种地方。」
于是,基督徒不再惧怕死亡,他们相信,为人行善,将入天堂。
苏格拉底用他的哲学坦然接受死亡:「现在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活着;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孔子预知自己大限将至,坦然说出「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昨暮予梦坐莫两柱之间。」(这个世界失序已经很久了,没有人能理解如何实现的理想。昨晚,我梦到我坐在两柱之间的祭品之中,棺椁置于其中。)
笛卡尔在被病魔纠缠了10天之后,昏迷之前说出「我的灵魂啊,你被囚禁了那么久,到了摆脱肉体重负,离开这囚笼的时候了。你一定要鼓起勇气,快乐地接受这灵肉分离之痛。」
于是,哲学家坦然接受死亡,因为「哲学,就是对死亡的排练。」
04
总结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先生快刀斩乱麻般地厘清了宗教、哲学和科学的轮廓。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如下比较:
宗教VS科学
两者都对现实世界做出了解释,但是使用的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通过神迹、后者相信现实。而且,两者通常是紧张的关系,此消彼长,概莫能外。
但是科学无法让人们超越现世,拔高灵魂高度。
宗教VS哲学
哲学是宗教的内核,是宗教剥离华丽「外衣」后展现的更加纯粹的本质。但宗教是哲学的方便法门,是一条普通人都能通过的道路,因为它把思考的任务都留给了高级神职人员(如基督教的主教、佛教的方丈大师等),普通人只要信就可以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西方,哲学只被精英阶层掌握,而宗教给予平民百姓安生立命。
科学VS哲学
科学增加的是实证知识,它帮助我们获得更有效率的生活。哲学提供的是精神慰藉,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更好的生活。两者功能不同,但是相互兼容。
宗教、科学和哲学,三者不分优劣,我也不想厚此薄彼,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是功能有所不同。
至于放弃哪些,信仰哪些?
正当思索应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时,我突然想起雅典的德尔斐神庙前闪闪发光的铭文——「认识你自己」。
ps.
打个小广告,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铁塔君的世界」 用敏感的心灵看世界,用朴素的语言聊哲学,欢迎来撩我。
最近发福利啦,前50位公众号后台回复想要听的课程,手动发给你个人整理的精品课程。如『说话课程』、『哲学课程』、『写作课程』,你会感到惊喜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