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儿,著名幼儿园芭学园创始人,美术教育家、油画家;她曾荣获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教育论坛“华表奖”和“形象大使”称号;“2006年中国幼儿教育百优十杰” (第一名)称号。她的芭学园成为许多父母们从孩子出生就要去预约报名的精神家园。
她被孩子和家长亲切地称为大李,她开创了国内幼教的新风潮,她教出的孩子,引发国内外机构的积极研究。
我在儿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曾有幸读过她的一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书中讲了许多在芭学园发生的有趣故事,至今记忆犹新的还是留存心底的那一分柔柔的感动。
这一个个幼稚的小生命,他们需要大人的万般呵护和爱心包裹,他们需要稳稳的安全感和久久的依恋感,这些是得以让他们日后长大成人具有力量的源泉。
所以尽管我不是一个事业成功、颇有影响力的母亲,但我至少是一个温柔平和的妈妈,我愿意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不束缚、不包办、不干扰。
今天早上,我一边用心地给老公包着抄手,一边听樊登读书会推荐的这本书“关键时期关键对话”,而且还在视频中看到了已近60岁的李跃儿老师,依然那么清新脱俗、平易近人。
孩子就像一颗种子。种子的生长,有发芽,抽叶,开花,结果这样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的天气、土壤环境配合,需要人们适时给它灌溉、施肥、搭架、授粉来帮助它顺利成长。
孩子也是一样的。人的成长也是有阶段性的,0-6岁其实是人类精神胚胎时期,是精神上的人逐渐成长的阶段。人的观点、立场、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这些,都是在0-6岁分阶段去发展的。
每一个阶段重点发展某一项功能,我们就把这一个时期,称为某一个关键期。在这些发展精神和能力的重要节点,儿童需要成人的成全和帮助。儿子今年13岁了,由于我的无知,我几乎错过了儿子的所有关键期。所以,我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成为什么什么?
(0-1岁)安全关键期
回想儿子有一段时间老是夜哭,睡觉不安稳,现在想来是医生要求我剖腹产,孩子一出生并没有和我呆在一起。老公忙于工作和大儿子的照管,对我和儿子疏忽漠然,楼上邻居刺耳的装修干扰。这些内外因素交困,都造成我的情绪极度烦躁不安,几近抑郁,甚至有一天晚上把儿子一个人扔在床上离家出走。这些都严重干扰了儿子安全感的建立。
(0~2岁)心智模式发展关键期(啃、抓、踩)从用嘴巴,到用手,到用脚的过程,就是孩子对世界的探索,是一个心智发展的过程。
大脑的工作造成神经元的连接,比如啃到不同的物品,摸到不同的形状,踩到不同地面的不同感觉,神经元就不断形成新的连接,然后搭建成孩子最早的心智模式。
所以不要给孩子买磨牙棒、带声音的鞋、成品玩具,这些都是会影响到孩子感受力,进而影响到他的心智发展。
一个孩子玩一个玩具,从开始玩到玩的结束,他其实已经发展了,已经不是玩之前的那个孩子了。他们通过玩得到发展,会产生极大的愉悦。他们对于自己能够掌控,能够激发他们探索欲,满足他们发展需求的玩具热情巨大。所以会玩的孩子更聪明。
(2~3岁)探索事物与人的关系(执拗期)
记得儿子两岁左右的时候,他的口头禅经常是“不”、“不要”,说什么他都否定不赞同,让人觉得既可爱又无奈。
现在才明白,孩子2岁以后,研究的重点逐渐从物质的表面转向物质的功能、事与物的关系。这时,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法则还不能理解,但又有强烈的兴趣,所以,进入一个很难受的阶段,以为世界围着自己转,但却常常遭遇挫败,为此,他们会大哭大闹。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经验,但经验又过少,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执拗,也就是进入执拗敏感期。
这时候,大人应该多倾听和陪伴,表达对孩子的同情和理解。积累一些经验之后,孩子就会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知道哪些是自己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执拗的情况就会大大改善。
(3~4岁)挑选、适应幼儿园,发展友谊
当时给儿子选的是蒙特梭利幼儿园。从小就觉得儿子在交友上不是很主动,他是那种不惹别人,也不喜欢别人惹他的孩子,不惹事生非,循规蹈矩,喜欢安静。
孩子如果被群体忽视、缺少朋友,会影响将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能力发展。据老师说,儿子在学校里不像别的孩子容易和别人打成一片,寡言少语独来独往。尽管我察觉到孩子特别缺少朋友,但我也没能提供到更多的帮助,以为这就是孩子的性格。
家长可以请跟孩子性格相似的小朋友来家玩,在家里孩子气势会壮一些。等孩子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础,再请性格不同的小朋友加入,逐渐增加复杂度,培养孩子的多向社会能力。
(4~5岁)探索他人心智时常见问题(撒谎、偷东西,试验力量)
千万不要用成人的判断和思维去看待孩子的撒谎、偷东西等行为,那只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探索和实验。
平时,家长可以跟孩子平等地聊聊天,问问他想要采取什么方法解决某个问题,针对那个问题,和孩子一起讨论出方案,给孩子阅读一些群体关系主题的故事,为孩子接下来的发展带来信心。同时,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工作,供孩子来探索。
(5~7岁)文化学习时常见问题
这个时期,他们不可阻挡地对文化学习发生兴趣,写字,画画,唱歌,对这样的表达非常痴迷。不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过多地引向技术和知识。孩子天然地对学习和发展有着强烈的兴趣,反而是我们的逼迫,会使孩子丧失学习探索的热情。只有学习带来的愉悦,才是学习的内在动力。
这时候需要做一些幼小衔接的工作。但主要不是学习内容上的提前训练,而是生活模式和学习模式改变的先期熟悉。
5岁之前,孩子用身体学习,用动作表达。小学需要安静地坐着用大脑思考,讲究纪律和具体的学习目标,孩子有必要在幼儿园预先接受这些改变的预演。
爱的误区
爱,看发心,更看行动。如果行动不当,那么孩子很可能接收不到我们的爱。焦虑型、仆人型、求助型等,都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那可能是自己的一种投射和需求。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判断和选择,孩子如果没有自我的立场,就容易让别人替他做出选择。我们应当首先帮助孩子完成符合自然本性的建构,使孩子获得良好生活的能力,使孩子先获得安全感,然后,在安全感的基础上构建利他的精神。
“关键期关键帮助”引发我们颠覆性的思考。万事溯源,了解了人类的成长规律,懂得了科学的养育方法,多学习,我们就会走上一条正确的教养之路,然后努力做正确的事,然后静待花开。
听了这本书,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有深度的难过,有迟遇的遗憾,有对儿子的抱歉……
教育确实是一项复杂而艺术的职业,而“懂“犹为重要。由于我们父母的无知,在孩子教育这个未知的领域里盲目前行,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孩子的各种呈现。
对不起,亲爱的儿子,妈妈知道得太晚了!接下来,你所有想要调整和提升的,我们一起来面对。
可喜的是,孩子的精神生命到21岁之前都还可以得到发展和提升。儿子今年13岁,完善性格、发展心智、提升技能,这一切都还来得及。
加油,儿子,妈妈爱你,一定给予你最充分的支持和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