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想法国学与传统文化
高峰体验@国画中的荒寒之美

高峰体验@国画中的荒寒之美

作者: Liukui00 | 来源:发表于2019-03-15 06:49 被阅读42次

    荒寒感,在中国画中不是个别人的爱好,而是普遍的美学追求;不是某些画家荒怪乖僻的趣味,而是构成中国画的基本特点之一;不是一般的创作倾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画的最高境界。

    它伴着水墨画的产生而出现,又被扩大到青绿着色的画作中,而且从山水画越出,渐渐影响到花竹翎毛诸种画科。它是绘画中文人意识崛起后的产物,又是道禅哲学的影响所致。

    王安石“有诗云:‘欲寄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以悲壮求琴,殊未浣筝笛耳,而以荒寒索画,不可谓非善鉴也。”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腾迁、古木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直沁心脾。在中国古代,荒寒不仅被视为中国画的基本特点之一,而且也被当作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它是文人画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进而影响到了日本绘画。日本绘画推崇凄冷的美感,为绘画界所熟知,如十六七世纪时雪舟、雪村的山水画就有强烈的冷寒韵味。而中国绘画推崇寒冷之境,其实这种情况在中国更普遍,更带根本性。

    唐 王维 《雪溪图》 宋 李成《寒林骑驴图》 宋 李成《读碑窠石图》 宋 范宽《雪山萧寺图》 宋 李迪 《雪树寒禽图》
    南宋 梁楷《雪栈行骑》 南宋 夏圭《溪山清远图》 南宋 佚名《寒汀落雁图》 元 吴镇《竹石图》 元 倪瓒《幽涧寒松图》 元 张渥《雪夜访戴图》 明 沈周《寒江独钓图》
    清 石涛《深山秋水图》 清 髡残 《山水图 》 清 八大山人 《杨柳浴禽图》

    颇有趣味而又难能可贵的一点是,虽然文人画多孤独气氛,但极少有画家在孤独中哀叹并希望挣脱这孤独,相反画家们留连于斯,极力强调自己的适意,强调性灵的自由挥洒。

    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中,一次月夜,湘云和黛玉对诗,小说写到:

    (黛玉)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黛玉笑道:“原来是他,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魂’字可对,况且‘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冷月葬花魂。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真是“果然好极”,这个意象在中国文化中很普遍。“荒寒幽杳之中,大有生趣在。”而这恰是中国人心灵境界的重要象征,它所包含的清冷的格调、澄明的气氛、悠远的情怀和独立无待的精神,正是中国历代文人所孜孜追求的——给你个白眼自己体会去……

    清 八大山人《枯木来禽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峰体验@国画中的荒寒之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ek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