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送小宝去幼儿园后,回来的路上,碰到一对母女。母亲骑车电动车,孩子坐在后座位上,他们经过我身边的时候,我听见母亲说“背呀,你怎么不背呀?”开始以为是让孩子背古诗呢,后来堵车时,我经过她们,听见母亲的声音“9可以分成2和7,8可以分成2和6……”我猜接下来就是“7可以分成2和5,6可以分成2和4”之类的。
尽管还没有刻意的开始给小宝做数学启蒙,但是这样死记硬背的数学学习方法,总让人听起来别扭。幼儿园的孩子,我认为要学的是数的概念,数的表示方法(数的形式),让数字在孩子的心里活起来,才能增加趣味性和生动性。死记硬背的东西,靠的是记忆,不是理解,记忆是会走岔的,那孩子脑子里的东西不就混乱了吗?就像我们给家里存放了很多的工具,知道每个工具的名字,却不知道他们的用途,也不知道在什么状况下使用。那么,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也根本就不可能想到去用这些工具的。
所以,数学启蒙,尤其是三岁以内的孩子,我认为重点是数的概念和形式。所谓数的概念和形式,我个人的看法就是将数和实物对应起来。数得运算,是在数的概念和形式之上自然而然学习的东西。下面是我对小宝数学启蒙的一些思索和方法(5步骤,按顺序):
数的概念和形式
其实数学中0-9是非常抽象的十个数字。单独的在脑海中想象这10个数字,或者跟一个没有学过数学的孩子说这些数字,他们是完全理解不了它所代表的意义,更分不清9是最大的,0是最小的。所以,让孩子了解数的概念是数学的根本(0-9这些数字,不像某一个概念,可以被定义,他是没法通过单纯的语言来定义的)。
了解数的概念和形式,要借助生活中的种种,要将数字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例如我和小宝游戏过程中涉及数学启蒙的小情节:我给小宝做了一个板子,上面随机的排列着1-14这些数字(根据大小只能放这么多了,没有别的意义),然后跟小宝玩游戏。我找了豆子、弹球、装修剩的膨胀螺丝、安装家具的小配件、笔等等,然后将这些东西的数量对应在相对的数字上。让孩子了解到一个数字,例如8,可以表示任何东西,8个螺丝,8颗豆子,8支笔等等。这样8这个数字代表的含义在能在孩子的思想中活起来,并且宽泛起来,而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
学习数数
数数是在对数的概念和形式有了认识之后才开始的。孩子了解了同一个数字能够代表很多不同的东西,那么在不同的场景中使用数字、用数字进行数数就变得自然和容易了。一开始,大人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小细节,潜移默化的引导孩子学习数数。例如上电梯的时候,陪着孩子一起数数,让他知道随着数字的变化,电梯在上行;下电梯的时候,和孩子一起数数,让孩子了解数字倒着数,电梯在下行;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可以告诉他正在读的是第几本,目前一共读了多少本;让孩子数数绘本的书名是几个字;跟孩子做游戏蹦蹦跳跳的时候,也可以数孩子跳了几次;孩子拍球的时候,可以数他拍了几下等等。
例如之前提到过小宝很喜欢超级飞侠,我们买了整套的飞机。规定他每天拿一个,拿完之后,我会问他“已经拿出来几个飞机了”、“盒子里面还有几个飞机”、“你手里和盒子里一共有多少个飞机”等等之类的问题。这就无形中练习了基本的数数,也涉及了加法的内容,但是我并没有让他进行加法的运算,也没有说明这就是加法。
数字比较
数字比较也就是比大小、多少。孩子对数没有概念,对数代表的数量多少更没有认识,这些都是要后天学习的。学习了数的概念和形式、数数之后,比大小就可以开始了。但是关于数字比较,也不是死记硬背9比7大或者7比4大之类的,而是将数字比较融汇在数的概念和形式里。
例如前面提到的数豆子的游戏,可以让孩子数5个豆子,再数3个豆子,然后一一对应着从5个豆子里面拿掉同样多的3个,这样5的位置还剩下2个,也就是5比3多了2;再比如孩子拍球的时候,我们可以计算孩子每次拍球的数量,然后进行比较,“上次拍了3个,这次拍了3个之后,还多拍了2个(4和5),一共拍了5个”。除了玩,吃东西的时候也可以进行联系。比如孩子吃水果,吃了3块了,又多吃了一块,那一共吃了4块了。诸如此类的,把数的概念和形式、数数、比较大小以及加法都融合在其中了。
数字加减法
按照我的思路,数字加减法,也就是数字的基本运算是建立在上述三者基础之上。加减法是数字概念和形式、数数以及比较大小的延伸,尤其是比较大小。他不是我之前例子中母女那种背诵方法来的,而是在实际运用中灵活运用的结果。我认为数学更贴近生活,更实际,与语文的学习(以后再讨论)截然不同,更需要理解和运用。
加法我在前面举例提到过,减法也很简单啊,把前面的例子反过来运用就可以了。例如给孩子5个豆子,然后从他手里拿走两个,问他还剩下几个;给孩子一个橘子,让他数数有多少瓣(数数),他吃了一瓣之后,让他数数还有几瓣……如此,孩子就会理解拆分数字的原理啊,而不是死记硬背“9可以分成2和7”。
认识数字
认识数字是最后一步,就和认字一样,看得多了见得多了,生也变成熟了,熟了就认识了。我从一开始就反对给孩子教数字儿歌,比如“1像铅笔,2像鸭子”这样的,没有意义。我的观点是认识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孩子都没有理解数字代表的意义,认识了又有什么用呢?就像买了一个功能齐全的手机,只会发短信打电话,那用它除了虚荣之外还能有什么呢。
认识数字也是个长期影响的结果。例如之前提到的上电梯数数,当我数的过程中,小宝就会盯着滚动的数字看,自然就把我说的数字和电梯屏幕里的数字对应上了;再比如我给他做的板子,玩汽车的时候,我们把这作为停车位,我停车的时候我就会提示他的车进了几号车位,他也会看一眼上面的数字做对应;看书的时候,我有时也会告诉他我们现在读到第几页了,并指给他看书脚的页码,让他有机会熟悉数字……
小宝的数学启蒙效果
目前这样的方法也是看到了一些效果:小宝3岁,能够顺序从1数到20,20之后能数出来一部分,但是顺序混乱;能够认识1-12这些数字;能够指着数数;能够分清楚多少(分大小还不是很精确)等等。尽管并不是同龄孩子中最优秀的,但是也达到了我自己的预期,我比较满意。
这样的结果都是建立在没有刻意进行数学启蒙和学习的基础上,到目前为止,我也还没有开始认真的思考过小宝的数学启蒙,因为我的时间点定在3岁之后。3岁之前只要让他接触到数字,能够数数我觉得就够了。这个月小宝就3岁了,下个月开始,数学启蒙也许会成为我日常育儿思索的新问题,如果有好的方法,再和大家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