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帖】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上)

作者: lil_lin | 来源:发表于2017-12-01 15:23 被阅读214次

    图/手机&网络

    文/野玛Yema

    昨天看了一篇好文——《不知道茶圣陆羽,就对不起你喝过的茶》,不禁想起自己几年前在广州茶博会上的兼职,趁资料还在,赶紧整理成文。

    目录

    01【唐宋元明的茶文化】

    02【知识:用茶税挽救国民经济】

    03【知识:茶马交易下的战略物资】

    04【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婚俗】

    05【照片:广州茶博会摊位遴选】

    06【关于紫砂壶二三事】

    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

    01【唐时的茶文化】

    唐时长安,名流雅士荟萃,办茶会,写茶诗,著茶文,品茶论道,以茶会友渐成风气。

    此时茶道分为备器、净手、焚香、礼拜、赏茶鉴茶、鉴水、烹茶、闻茶、观色、谢茶等等,程序繁多。受邀参加茶会的文士则用弹琴、吹笛、舞剑烘托茶会气氛和答谢主人。

    这时候的茶大都是蒸青团饼茶。

    饼茶是将茶的嫩叶采集下来,然后蒸烂,捣成泥状,用器皿压实成块,多是饼状,然后风干。

    吃的时候要先将茶块敲下,碾碎,用筛网筛出小颗粒放到器皿中煮,而不是滚水泡开。

    煮茶时候要加点精盐,以去除茶汤中的泡沫以及表面的一层水膜,使茶汤的颜色更亮丽。  

    唐代饮茶诗中最著名的要算卢仝(tong2)《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其诗中论述了七碗茶:

    “一碗喉咙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章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腑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唐代诗人 - 卢仝

    【宋朝斗茶】

    斗茶源于唐,而盛于宋。

    唐称“茗战”,宋称“斗茶”。

    当时一场斗茶,如同现今一场NBA球赛,胜负为广大观众所关注,宋代范仲淹有诗句《和章岷从事斗茶歌》道:

    “北范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玉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斗茶的场所,一般多选在比较有规模的茶叶店。这些店大都分前后二进,前厅阔大,是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也兼有房间,老板家人也住在里头。

    当然,一些街坊、工友好此道者,几个人小聚谈到茶道,也有说斗就斗的。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古旧庭院,或其家临江、近西湖的,便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宋代诗人 - 范仲淹

    斗茶的时节,多选在清明节期间,因此时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斗茶多为两人,三斗二胜,计算胜败的术语叫“相差几水”。

    决定斗茶胜败的标准,一是汤色,即茶水的颜色。标准是以纯白为上。青白、灰白、黄白,则等而下之。色纯白,表明茶质鲜嫩,蒸时火候恰到好处,色偏青,表明蒸时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时火候太老;色泛黄,则采制不及时;色泛红,是烘焙火候过了头。

    二是汤花,即指汤面泛起的泡沫。决定汤花的优劣也有二条标准:第一是汤花的色泽,汤花的色泽也是以鲜白为上;第二是汤花泛起后、水痕出现的早晚,早者为负,晚者为胜。

    假如茶末研碾细腻,点汤、击拂恰到好处,汤花匀细,有若“冷粥面”,就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

    反之,汤花泛起,不能咬盏,会很快散开。汤花一散,汤与盏相接的地方就露出“水痕”。因此,水痕出现的早晚,就成为决定汤花优劣的依据。

    赵孟頫《斗茶图》

    古代斗茶的情景,从流传下来的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fu3)的《斗茶图》可见一斑。

    《斗茶图》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风俗画,共画有四个人物,身边放着几副盛有茶具的茶担。左前一人脚穿草鞋,一手持杯,一手提茶桶,袒胸露乳,似在夸耀自己的茶质优美,显出满脸得意的样子。身后一人双袖卷起,一手持杯,一手提壶,正将壶中茶汤注入怀中。右旁站立两人,双目凝视前者,似在倾听双方介绍茶汤的特色,准备还击。

    从图中人物模样和衣着来看,不象是文人墨客,倒象走街串巷的“货郎”,说明斗茶之风已深入民间,相沿成一种社会风俗。


    【明朝茶马贸易】

    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远远高于中原民族。明朝时候,茶叶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

    公元1575年,明万历三年,这一年明朝终于结束了一场历时三年的清河堡战争,这是一场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攻击中原边境军事要塞的战争。

    进攻方是蒙古汗图们札萨克图率领的蒙古各部,以及女真族的建州部。打了三年,战争没有胜利者,蒙古各部死伤惨重,明军虽然最后守住了清河堡,但是主将裴成祖战死,军民伤亡不计其数。

    引发这场战争的,就是茶叶。

    三年前明万历皇帝刚刚登基,首辅张居正以万历皇帝的名义发出了一份诏书,下令关闭边境贸易。当时的茶叶贸易为官方垄断,官方所制定的交易价格太高,于是民间私茶、黑茶兴起。

    私茶、黑茶产量多,质量也更好。这对官茶贸易冲击很大,首辅张居正上任后决意打击民间走私,于是出台了暂停茶叶边贸的诏书。

    明王朝的本意是希望在关闭边贸茶市的同时严查贩茶私商和惩办违法官员。然而这些严厉的措施,却导致边贸茶叶供给完全断绝。

    限饮,就是扼制生理需求。

    北方的蒙古及女真各部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中,纷纷上书要求明王朝马上重开边境茶叶贸易。

    各部族也曾进行过和平解决的努力。建州女真首领王兀堂,甚至向明朝辽东巡抚张学颜提出:只要能开放清河茶马互市,他情愿“请得纳为质子”。也就是说,把自己当作开放茶市的人质。连这个要求都被断然拒绝,何况其他部落领袖向明朝提出互市贸易的请求了。

    一场茶叶引发的战争终于爆发,三年的血战让茶叶贸易回到了原点。随着明王朝宣布重开茶市,蒙古和女真各部的斗志被彻底瓦解。硝烟散尽后的清河堡再次成为茶马边贸重镇。

    这种因为茶叶贸易中断而挑起的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千里牧牛羊

    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饮茶习惯,饮茶在北方民族,是一种生理需求。

    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饮食多是牛羊肉、奶等燥热、油腻、不易消化之物,而茶叶富含维生素、单宁酸、茶碱等,游牧民族所缺少的果蔬营养成分,可以从中得以补充。茶中大量的芳香油还可以溶解动物脂肪、降低胆固醇、加强血管壁韧性。茶叶的功能恰好能弥补了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中缺少的环节。

    饮茶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还有一个好处体现在卫生方面。饮用滚开的热茶,可以杀灭细菌,也就减少了肠道以及血液寄生虫感染的机会。饮茶,改变了他们喝冷水的习惯。

    因此,中原民族作为生活调剂品的茶叶,对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像粮食和盐巴一样,成为生活必需品。一天没有都没法生活。卡断了茶叶的供应,几乎能断绝少数民族的生命。


    02【知识:用茶税挽救国民经济】

    隋唐之前,茶叶一直是皇家贵族的专属饮品,寻常百姓很难喝到这种昂贵的东西。茶叶慢慢进入中国百姓家中,是隋唐之后的事了。

    公元758年,唐代陆羽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的方法和经验,从此茶的产量也逐年增加。

    真正把茶叶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是在唐代中叶。

    安史之乱后唐朝皇帝的威信衰落,各地藩镇割据,为了筹措粮饷进行消灭割据势力的战争,唐德宗开始对茶叶征收什一税——茶叶销售收入的十分之一将被作为税金征收。

    什一税政策执行了两年,国家财政状况就有所改善。在之后的岁月里,每当朝廷财政困难的时候,都会开征茶叶税以解燃眉之急。

    唐文宗大和年初,文宗皇帝又想出了一个办法来,把所有的茶叶交易都放在官府开设的市场内,茶叶由官府统购统销就解决了定价问题。

    由文宗皇帝宣布的茶榷制度,使茶叶成为国家垄断的交易。这是一条对后世影响重大诏书,茶榷制度从唐文宗时期制定以来,直到太平天国以后才被取消。

    最初制定茶榷制度的唐文宗并没有想到,自己为了增加税收的一个举措变成了一个延绵千年的国策。

    03【知识:茶马交易下的战略物资】

    在宋代,茶叶跟战马息息相关,这时中原王朝已经失去对北方草原和河套地区等养马地区的控制,也就是说要想获得战马,只能通过交换的方式与产马地区的民族各取所需。

    那么中原地区到底有什么东西,能引起少数民族的兴趣呢?

    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中西方贸易的桥梁,在丝路上运输的主要货品丝绸、棉布、茶叶和瓷器都是中原地区的特产。但并不是每样特产都能从草原地区交换到足够的战马。

    首先,对于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文明而言,瓷器的易碎性决定了这只是少数贵族的玩意儿。

    棉布和丝绸曾经是唐代后期交换马匹的主要产品。但是,布匹和棉布并不是不可替代的,皮制品和羊毛制品足以替代布匹使用。如果丝绸棉布的价格过于昂贵,边疆民族可以减少交换数量或者干脆停止进口。

    茶叶,无疑更适合承担这个交换战马的功能。

    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出产茶叶的地方往往是丘陵地区,这些地方并不适合种植其他农作物。也就是说,中原文明要想扩大茶叶产量,根本不会挤占原有的粮食、棉花等作物的产能。更重要的是,茶叶是中原文明独有的作物。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完全不合适茶叶的生长。

    由于饮食结构的问题,北方少数民族对于茶叶的依赖性远远高于中原民族。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对茶叶又具有完全的定价权,于是,茶叶变成了今天的石油一样的政治性商品和战略物资,也成为中原王朝用来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

    茶马交易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继续推行“以茶制戎”的政策。

    明朝初年的茶马贸易价格是“马一匹,茶千八百斤”。然而到了明代中叶马价已经压低至“上马八十斤,中马六十斤,下马四十斤”。边境部落对此自然非常不满。辽东、宣府、甘州等地,屡屡因为茶叶贸易而起争端。

    为了阻止私商,明王朝政府采用关闭茶马互市的方式来惩罚购买私茶的边境部落。由此类似清河城战役这样的茶叶战争,在明代中叶之后频繁发生。

    “假市易以羁縻控驭,为制番上策”。明王朝以茶马互市作为制约边患的利器,统治者们片面地认为只要控制了茶叶的供给,就能控制住游牧民族,一劳永逸地除去边患。

    然而,大明王朝忘了自身国力的强大,才是维护繁荣与安全的王道。明王朝内部权力斗争的倾轧,守边官兵的种种贪腐问题,使得茶马互市的天平向着关外倾斜了。

    边境部落渐渐被明王朝时而靠封闭茶市作为要挟的手段感到厌倦,并且不再甘心把辛苦养大,视为生命的牛马换取少得可怜的茶树叶子。

    茶马贸易使得明王朝强大兴盛,然而最终由于过于相信自己对资源的垄断,整个王朝还是被原本臣服在茶叶武器之下的北方少数民族推翻。


    04【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婚俗】

    拉祜族

    【拉枯族】

    云南拉祜族人,栽茶是好手,评茶也是专家。当男方去女方家求婚时,必须带上一包茶叶、两只茶罐及两套茶具。而女方家长以男方送来的"求婚茶"质量的优劣,作为了解男方劳动本领高低的主要依据。因此,茶叶质量的好坏就成为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的先决条件。

    布朗族

    【布朗族】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举行婚礼的这一天,女方父母给女儿的嫁妆中有茶树、竹篷、铁锅、红布、公鸡、母鸡等。不管穷富人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茶树是必不能少的。

    藏族

    【藏族】

    藏族人民把茶叶作为婚姻的珍贵礼品。藏民结婚必须熬出大量色泽红浓的酥油茶来招待宾客,并要由新娘亲自斟茶,以此象征幸福美满、恩爱情深,这种古朴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苗族

    【苗族】

    在湖南绥宁苗家,有一种“万花茶”,是苗家男女青年恋爱的“媒人”。这万花茶中的“花”是姑娘们每年在秋收季节,用冬瓜片、橙子皮等精心雕成的。

    当小伙子来到姑娘家求婚时,姑娘会向他捧出一杯“万花茶”来,若姑娘对婚事中意,小伙儿的茶杯里会有四片“花”:两片并蒂荷花、两片对鸣喜鹊;如果姑娘对小伙子不满意,那杯中只有三片“花”而且都是单花独鸟。

    瑶族

    【瑶族】

    广西瑶族自治县,聚居在茶山的瑶族兄弟的婚礼是“一杯清茶一堆火”。婚礼当天,娶亲的一方家里由最年长的人迎接新人,只备一杯清茶、一个烧得旺旺的火堆,由长者给新人奉茶并致吉祥祝辞,便告完婚。

    侗族

    【侗族】

    在贵州侗族,当男女婚姻由双方父母决定后,如果姑娘不愿意,可以用退茶的方式退婚。具体做法是,姑娘悄悄包好一包茶叶,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亲自送到男方家中,对男方的父母说:“舅舅、舅娘,我没有福份来服侍两位老人家,请另找好媳妇吧!”说完,就把茶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然后离开,这门亲事就这样给退掉了。

    白族

    【白族】

    居住在苍山脚下的白族同胞,从订婚到结婚这段时间,他们都必须以茶代礼,而且在举行婚礼的那天,对前来闹洞房的人,新郎新娘都得一一敬上三道茶。

    第一道称“苦茶”,是将茶叶放入烤热的砂罐中,待烤至茶叶色泽由绿转黄,且发出焦香时,注入烧沸的开水,随即取浓茶汤饮用,此茶虽香,味却苦涩;第二道是“甜茶”,由核桃仁、红糖加茶水冲泡而成;第3道叫“回味茶”,茶水中加蜜糖和花椒调制而成。

    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生活的甘苦及主人的美好情意。三道茶献罢,方可闹房,否则会被人视为不受欢迎而使婚礼不欢而散。


    05【照片:广州茶博会摊位遴选】

    艺海域01 艺海域02 艺海域03 艺海域04 艺海域05 日系小玩意01 日系小玩意02 日系小玩意03 日系小玩意04 茶巾
    茶宠01 茶宠02 茶宠03 茶宠04 三个和尚没水喝

    挑选茶宠,一要看尺寸,二要看泥料工时,三要看寓意。

    养茶宠不能老是用剩茶泡,最好边喝茶边用笔刷轻轻抚刷,时间久了就会有温润顺滑的手感。

    用乌龙、普洱养茶宠,一般半年就会看到效果,绿茶则相对慢点。最好用一种类型的茶来养茶宠,这样会让养出来的茶宠颜色更加纯净。

    我有茶,你有故事吗?

    06【关于紫砂壶二三事】

    据陆羽《茶经》记载,古代茶文化和茶具可分为八类二十八种,历史上分为四条发展渠道:一,文人艺术;二,宫廷艺术;三,宗教艺术;四,民间艺术。

    茶壶属于四大艺术的总和,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而紫砂壶是中国陶文化和茶文化结合的产物。其创始人,为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供春(又名龚春)。

    紫砂壶之材质为紫砂泥。

    紫砂泥,是紫泥、红泥(朱砂泥)、本山绿泥(呈米黄色)的总称。这三种泥料既可单独使用,成型制坯,又可相互搭配掺和使用。

    紫泥,俗称“天青泥”,“红棕泥”,深藏于黄龙山(位于湖北通城境内,跨湘鄂赣三省)岩层数百米下的甲泥矿层中,因泥中含赤铁矿物,呈紫红色和和浅紫色砂质泥岩,外形为致密块状,泥中有微细的银点闪烁,肉眼即可看到含云母的微粒。由于矿眼位置不同及烧成温度,氧化气氛等差异,紫泥成品因此变化出深浅不同、妙不可言的沉静色泽。

    紫泥泥质细而均匀,结构合理,因具有可塑性好、抗折、粘接强度高、干燥变化小、易制作及焙烧温度值宽,收缩率小,成品率高,成品色泽深沉古雅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使紫泥成为制作紫砂陶器的最主要的泥料。

    紫泥

    红泥,产于陶土嫩泥层的底部,质地坚硬,性刚烈,故有“未触风日之骨”之称谓。外观泥色为红棕色,俗称“朱泥”“石黄泥”及“朱砂泥”,烧成后多为“朱砂红”。因其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50—1080℃,加之产量甚稀,虽能单独成陶,然常制小件器物,或作粉妆泥用。

    红泥

    绿泥,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后色泽转为米黄色或灰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紫泥沙层中的夹脂,故绿泥又有“泥中泥”之称,绿泥仅有数厘米厚,它又因为在紫砂上层与岩石板间,俗称“龙筋”。

    绿泥其矿物组成为石英、水云母、高岭石及少量的铁氧化物,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只能制作小件产品和作为“粉饰土”,其中加入适量着色剂可变化成各种色调的装饰泥,涂于饰物表面,增强色泽效果。

    绿泥

    紫砂壶大体分为三大流派,分别为光货、筋囊和花货。

    光货即几何体造型,根据球形、筒形、立方、长方以及其他造型变化而来。

    筋囊是将自然界中的瓜棱、花瓣、云水纹等形体分为若干等分,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精确严格的设计到壶上。

    花货,就是在壶上如壶身、壶盖、壶把、壶蒂上加以装饰。

    紫砂壶赏析 - 筋囊 紫砂壶赏析 - 花货 紫砂壶赏析 - 光货01 紫砂壶赏析 - 光货02

    感谢你的阅读,我们很快在【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上)】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识帖】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qrw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