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顶楼,平时少有人来。晚上九点左右,家中甚至安静,我倚在床头不知不觉就有了困意。却猛然听到门外有人一边拍门一边喊救命。睡意瞬间全消,慌忙奔到门口,透过猫眼看见两个人。
砸门的是个十岁左右的男孩,一个劲地喊着“救命”,身后跟着个中年女人,一边拉着他的胳膊,一边淡定地说:“看你还能往哪跑?无路可走了吧!”原来是楼下的母子。一阵吵闹,一通拳打脚踢,然后楼道里又恢复了平静。
几天后的中午,挥汗如雨的我,正从包里掏钥匙时,发现男孩蹲坐在我家门口。衣着整洁,手拿零食,一看就是家境富裕的孩子。白净又胖嘟嘟的小脸上,有见到我后瞬间的慌张和不安。紧接着,他就把屁股挪到邻居家门口坐着了。
又过了几天,在小区门口,他手里拎着十块钱,和妈妈在争执着什么。妈妈心平气和地说:“我买给你,你把钱还给我!”言语里有着不容拒绝的坚定,和掌控一切的自信。
男孩子不声不响,满腮帮的眼泪,眼神里流露出来的全是无助,是舍不得那钱,还是舍不得放弃自己选择的机会?
身边的人走来走去,没有人在意,也没有人过问。这就是一幕很平常的母亲教育孩子的事情,司空见惯又习以为常,谁会在意呢?
可我这个外人忍不住担忧:他还小,尚可控制,若是到了十二三岁的危险期,又该怎样呢?
青春的叛逆:不愿回的家,敲不开的门著名作家麦家在《朗读者》节目中读的那封《致信儿子》,多少人听到泪如雨下,又有多少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说:“高中开始,儿子就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三年全部待在家里,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
历史惊人地相似,他说儿子这样是自己基因的问题,是自己青春期犯的罪,现在在儿子这里还债。他自己从14岁零八个月开始,持续17年没有和父亲说过话,那场青春期的叛逆一直持续到成年。
幸好,麦家对儿子的陪伴,一直都在。在崩溃中忍无可忍,多次想放弃,在要放弃时又重燃希望,在遍寻无果之际,他也曾自己掏钱办培训班,只希望孩子能多接触同龄人,能走出房门。
青春的那场叛逆期的斗争里,整整三年,上千个日子,门内有头随时会发狂的怪兽,门外是小心翼翼不知如何陪伴的父母。麦家的苦难已经过去,而在当下,又有多少家庭在经历这样的苦痛呢?
青春的叛逆:不愿回的家,敲不开的门英国的哈代说:“呼唤人的和被呼唤的很少能互相应答。”孩子和父母的对话永远是那样艰难。有研究表明,有近65%的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存在烦恼和困惑;有19%的家长在和孩子的交往存在紧张、困难、无助的境遇;只有16%的家长表态可以良好地和孩子进行沟通。
就像麦家所经历的那样,做父母的也不明白,孩子怎么就变成现在这个让人既焦虑不安又无计可施的模样。他们不愿回家或紧闭房门,和父母之间隔着厚厚的一堵墙。
不管孩子是来报恩还是讨债的,当家有叛逆期的孩子,家长一定是还债的!
还债的父母要尝试心平气和,尊重孩子。要知道青春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反抗期”,他们的口头禅是“知道了”,多数的的表情是“不屑一顾”,他们觉得自己是大人了,是要被尊重的。
做父母的即使知道他们年龄尚小,不知深浅,可呵护要放在心里,切不可高高在上,少做孩子人生的规划师,多做他们的同路人。孩子进入了青春期,父母的权威自然就受到了挑战,要学会接受。
要学会说话不以自己情绪感受为中心,不把沟通变成唠叨和抱怨,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指责和打骂;多求同存异,重为解决问题找办法,切不可一心急就情绪宣泄、一发而不可收,少提自己掏了多少银子、花了多少心力;多制造全家共同参与的活动,陪伴不仅仅是看作业,也可以是动手做、一起玩,共同参与,增加凝聚力。
在教育孩子的旅途中,大多数父母都是仓促上岗,边做边学。唯愿我们心中有光,手有方向,脚下有路,陪着孩子趟过青春这条河。相信有一天,孩子会发现:为寻找他所需要的东西,他走遍了全世界,回到家里,才找到了。
正如此刻,楼下男孩的尖叫声再次响起,焦虑不安,充满了狂躁,妈妈的回答:“来了,来了!”我家的娃一边笑,一边说“我们家有时也这样!”这人间烟火味的时刻,有爱有纷争,有甜蜜也有忧伤,最是动人也最折磨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