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广东省非遗文化
粤海遗风波罗诞,匠心传承波罗鸡

粤海遗风波罗诞,匠心传承波罗鸡

作者: 夜小姐的信箱 | 来源:发表于2020-03-14 10:10 被阅读0次

    相传唐朝时,一位天竺属国波罗来华,因误归期,终老于广州,后被封为“达奚司空”,建海神庙供奉。因其来自波罗国,又在南海神庙种植了波罗树,神庙在民间又被称为“波罗庙”,广州民间将农历二月十三日设为“波罗诞”,即南海神庙的庙会。

    波罗诞盛会

    有宋人刘克庄的《即事》句云“烟花二月时”记述广州“居人空巷去,去赛海神祀,四乡善男信女,争相朝拜的情景,”并于庙前购买一种用纸皮和鸡毛粘制的工艺品波罗鸡,以示吉祥。传说10万只中,有一只会清晨啼叫,若买到这只“翻生波罗鸡”便可发财致富,众生享用不尽。

    波罗鸡制作

    关于波罗鸡的由来,相传有一艘来自波罗国的商船来华,泊于庙前。船员忙于搬运贡品进庙朝拜南海神,其中有一船员因舟船劳顿、水土不服,在庙外晕倒。庙头村内姓岑的姑婆见此情况,往前扶持,她竭尽全力将船员扶到树下,并且唤来村人帮着将船员背回家中,岑姑婆为船员煎药,船员得救后为感激岑姑婆将自己从波罗国带来的雄鸡送给岑姑婆以表谢意。

    波罗鸡成品

    雄鸡颇通人性,与岑姑婆相依为命,村外有一员外,酷爱斗鸡,听人说过岑姑婆的大公鸡,便派人来邀斗鸡,被岑姑婆拒绝。员外不甘,要出高价买岑姑婆的鸡,又被拒绝,于是恼羞成怒,某天趁岑姑婆下田之时,派家丁将鸡偷了回来。那鸡从此不再啼叫,员外一怒之下就杀了它。

    波罗鸡手工艺品

    岑姑婆伤心不已,随后得知鸡毛被丢在垃圾里,就将鸡毛一根根捡回来,洗净晒干,然后用黄泥作鸡身,纸皮作鸡皮,把鸡毛一根根黏上去,看上去是栩栩如生。第二天清晨,雄鸡竟然翻生啼叫,让人惊叹神奇。

    晚年的岑姑婆因病无钱医治,遂在波罗诞庙会上将公鸡出卖,村民见之栩栩如生,纷纷询问如何制作,岑姑婆遂将技法传与村里妇女,因此波罗鸡成为波罗诞庙会上的重要象征,代代相传。

    89岁的陆敬和婆婆是庙头村最年长的波罗鸡传人之一,从13岁始就已经学习制作波罗鸡,至今已经76年。

    陆敬和婆婆和她制作的波罗鸡

    上世纪50年代初,古庙年久失修,庙会中断多年。直到80年代古庙重修,庙会才恢复。珠三角、港澳地区,甚至海外华侨华人纷至沓来,沿途上千小摊档出售各类工艺品,最惹人注目的就是波罗鸡。逛庙会的人几乎都会买上两三只作为留念。庙会最盛时,一年卖出的波罗鸡就在10万只以上。陆敬和婆婆在76年制作波罗鸡的历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期间经历侵华战争、 解放战争、和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陆婆婆的波罗鸡在不同的年代里经历着不同的波折与发展。

    陆敬和婆婆和她制作的波罗鸡

    如今,波罗鸡却面临着技艺失传的挑战,很少有年轻人再愿意从事这种手工艺品的传承,最初的波罗鸡的样式也面临着科技发展时代的挑战。有人传言波罗鸡将来不久将会销声匿迹,传统波罗鸡的命运是否真的到了一个被抛弃置换的局面呢?

    手工艺品波罗鸡

    实际上在黄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下,波罗诞和波罗鸡不断受到重视和发展,2007年黄埔区政府启动南海神庙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波罗诞”、“波罗鸡”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2011年黄埔民间信俗波罗诞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神庙波罗诞在岭南地区的地位和影响达到空前重要。

    2012年,广东省首届岭南民俗文化节落户“波罗诞”,与广州民俗文化节结合举办,取得巨大成功,该节庆已逐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间民俗文化盛会,并已列入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品牌活动之一。

    陆敬和婆婆和波罗鸡

    波罗鸡,寄托着人民千百年来的美好愿望,我们衷心希望这种民间工艺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发展,期待着它能有更多的传承人,让文明之火的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粤海遗风波罗诞,匠心传承波罗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dms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