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没有发现如果自己没有任何变化,那么做同样一件事,所要花费的时间几乎是不变的。
因为用同样的方法做着同样的事情却期盼不一样的结果,无疑是一种痴心妄想。
而且一切还得在理想条件进行,才可能反复得到“最好”的结果。
然而真实状况更可能是《假如我再是大学一年级生》中所描述的情形:
“下决心(以便担负起一件自己本来有心躲避的责任)和做准备的时间竟和我实际工作的时间相等。”
也许结果是一样的,往往做了更多的投入。
每当想要认真做一点事情,发现总是有无数的念头猛然间就冒了出来。
注意力不时就被打断,或者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先去处理很多日常的琐碎。
一天忙活下来,好像做了很多,但原本兴致勃勃想要去做的“大事”却不曾完成。
然而真正改变自己的人生大事却无一不需要投入极大的心力。
比如高考,三年磨一剑,许多人稳扎稳打都难免与梦想失之交臂。
那些总想着日后还有时间,最后临时抱佛家抱着侥幸走入考场的人,结果可想而知。
世界不凡幸运儿,当然有做的全会、蒙的全对那种人。
可是买彩票中奖的终归就那么些人,媒体往往还会大肆报道,就像报道明星八卦热点。
人们对普通群众、普通事件无感也没兴趣,因而报道的都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不过总有人觉得自己会是不普通的那一位。
于是在本可以做出改变的时机,却停留在臆想中自我陶醉。
最痛苦的不是遇不到贵人,痛苦在于当有人想拉你一把的时候,都不知道你的手在哪里。
年轻人,为什么要把一切弄复杂,而不过一种精简的生活?02
读书的时候,为了让自己处于一个相对安静的氛围,往往会选择图书馆等适合学习的地方。
好不容易下决心就不想轻易被干扰,然而为了避免一些“大事”,手机得带在身上。
一切都按原计划进行,偶然蹦出一个念头,于是用手机查了一下,然后看到某条新闻,寻思就满足一下好奇心。
一打开之后却再停不下来。
猛一回过神,已然过了大半个钟头,心里暗骂自己几句。
再次投入“正事”,没多久又想看一下朋友圈动态更新了没有,然后某一条动态,又勾起了无限思绪。
等到真打算做点事的时候,发现肚子咕噜在叫,又到了饭点,一天也就这样完了。
著名的侯世达定律说:
‘做事所花费的时间总是比你预期的要长,即使你的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
学习中尚且如此,步入生活和工作则更甚。
因为工作无从逃避,生活又增添了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等人生大事。
而且再没有‘图书馆’那样的僻静之所,个人房间则充斥着更多的杂物。
一个人心里装了太多东西,怎么可能不复杂。
每一样东西分散一点注意力,便很难再集中精力做一样事情。
而为了达到社会的标准,来不及想一想为什么,人就不得不强迫自己做能力之外的许多事情。
弹簧压的太紧,就会失去弹性,再也恢复不了以往像只小虾米那样蹦哒。
弹簧扯的太用力,又会崩坏,也再回不到活力四射的对抗外界的生拉硬拽。
看过一段话:
“其实一旦你将结婚生子从人生规划中删除之后,会发现年龄根本无法对你形成任何束缚和恐惧,人生也不用那么紧赶慢赶。”
将结婚生子从人生规划中删除,无疑有些反人性、反人欲、反社会甚至有些反人类。
有些人崇尚如此无可指摘,但并不是谁都能有庄子式的洒脱,也不是任何家庭都可以接受此等超然物外。
可道理是相通的,生活中另有一些本没必要的杂物和观念占据了太多的空间和时间。
如果把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事情,哪还有时间去发现美好和创造价值呢。
年轻人,为什么要把一切弄复杂,而不过一种精简的生活?03
出于恐惧和占有欲,我们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囊为所有。
哪怕自己用不着,哪怕自己不需要,哪怕不能发挥任何的价值,总想着有比没有好,指不定哪天会用上。
于是在‘人生大事’之外,又有了很多的冗余,以致最后成了负担和累赘,却还浑然不觉。
结果空旷明亮的房间里杂物堆积如山臃肿凌乱,而本来清晰轻盈的大脑中思绪万千一锅浆糊。
类似过时的观念、不再适合的衣服、再不会翻开的书、报名却没学的课程以及‘未来可能有用的东西’。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生活中有太多鸡肋的存在。
生活已经够复杂,并不需要负重更多再前行,本可以更为精简的生活,为何还要让自己陷于一片浑浊和混沌?
或许在恐惧和占有欲之外,还有一种‘松鼠综合症’的焦虑通病。
焦虑相较‘恐惧’和‘占有欲’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敢停不下来审视生活,也不愿花心思体察自我,只要看到“松果”就抢,甚至都没有看一看到底是不是自己要的松果。
人类较之松鼠更有无数的“松果”,拼命的攒,却永远也攒不完,也根本没有一个尽头。
最后所有的时间全用在收集破铜烂铁,稍有价值的东西却被无视,或者压根就没更多时间去关注,也再没更多空间来摆放。
如一个实验所传达的观念,瓶里选择放入石头、石子、沙子和水,有一个先后顺序。
如果一开始就放的都是水和沙子,那么“大石头”和“小石子”就再也放不进去。
就像人生的容器,如果生命都被凌乱多杂的琐碎填满,那也就腾不出时间来集中精力做正确且重要的事情。
现如今社会对于匠人精神满是褒扬赞誉。
但许多人不具备匠人精神的原因,就在于恐惧、焦虑和占有欲。
什么都想要,最后什么都没得到。
一个人一辈子能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就已经很了不起。
或者说某一个时间段只能一件事、一件事的去做好。
尤其是美好而有价值的东西从来不可能轻易得到。
同样的心智处理同样的事情所花费的时间往往同样多。
时间用在一件事情上,就意味着不能再做另外一件事。
如果未来的‘大目标’还没有眉目,置于眼前又够不到。
那为什么不干脆腾出大脑,或者等具备一定能力再去考虑呢?
另有些物品目前用不到,以后也不一定能用到,那买来除了占据空间和损耗注意力还能有什么用呢?
生活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复杂是情绪作怪,精简则是一种能力。
年轻人,为什么要把一切弄复杂,而不过一种精简的生活?04
为了掩饰自我的慌张和茫然,一个人往往四处放枪以碰运气。
不敢集中有限的资源专注于某一件事,因为害怕失败了就一无所有。
其实有时候选择多了反而不好,真正好的选择有一个是一个。
比如人生伴侣、房子车子...,很多人能有一个选择就是万幸。
怎还不敢倾尽全力、倾己所有。
一个很复杂的人,就像生活中一次性做很多事情的人,往往对于自己和事情并没有足够的认识。
因为入世出世离不开自我一套清晰的观念。
混浊的思维没办法指引一个人有清晰的行动。
一次性做很多事情的人,意味着没有着着重点。
最后的成果都是六十分,而勉强的产品往往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
人们布置一个杂乱的房间,就好像头脑中装满模糊的概念,为了以数量而不是以质量取胜。
其实一把匕首的力量远大于一吨费铁,因为于己来说,拿得起、可以用。
人们往往以为是社会让自己变得复杂,其实恰恰是自己使得自己变得复杂。
一个人在琐事缠身的情况下还想尝试去寻找快乐,就如同看到大火在猛烈地焚烧,还要伸手进去希望不会被烫伤一样,那是难以获得的。——《安静的力量》(皮克•耶尔)
作者|花布衣
图片|《时间规划局》剧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