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柏拉图
第一,教育不能没有艺术,艺术为人生服务。
第二点,要预防坏的艺术,避免情感冲动,以免远离真理。
第三,要接近好的艺术,由之而行,走向美善人生。
第四点,掌握哲学,是辨别好的艺术、向好的艺术靠近的一个途径。
柏拉图所排斥的艺术呢是很容易受到群众意见所摆布的,就是为了讨好群众而制作的艺术,那么坏的艺术家如果只想取悦群众的话,会有很大的问题。柏拉图特地发明一个词叫做“剧场统治",用戏剧来统治,用它取代了精英统治。就好像现在很多年轻人的行为表现,他们成为追星族,以为电影电视里面所演的那些就是人生,而那些演员呢,可以作为他们人生的导师,而忽略了真正的统治应该是在德行上、知识上的精英。
2柏拉图
柏拉图是如何证明“灵魂不死”的呢?
1、基于轮回观念,柏拉图认为存在“灵魂的轮回”,因为我们能看到人类生生不息。
2、基于“回忆说",肯定“知识即是回忆”,人出生前见过一切理型的原始模型,知识是其的回忆。
3、基于“理型论”,灵魂与理型有直接关系,为了理解理型,灵魂必须接近神性。
4、基于生命原理,灵魂具有自发、自动的生命。
5、行恶之人的灵魂依然存在,证明灵魂在根本上不死。
3柏拉图
1.人类认识世界的时候基本上有两个方法:一个是靠感官知觉,一个是靠我们的理性认知的能力。柏拉图认为,靠感觉的话,面对的是许多变化生灭的个体,基本上都是不可靠的。感觉会让人上当的,我们以前分析过了。然后靠人的理智才能掌握到你认识对象的形式,知道这样东西之所以归类为这样东西,它的本质到底在什么地方。只有理智可以掌握到真正的知识,理智的对象就是那个永远存在的理型。
2.我们学到的第二点是,柏拉图认为,我们是发现而不是发明理型。所以他不是一般所说的唯心论。
3.柏拉图谈到理型的时候,他真正关怀的理型按照先后的顺序,排在前面的才真的重要。第一种是价值方面,就是在伦理学与美学方面的理型;第二种是数学方面的理型;第三种是概括的理型:这三点当然是比较重要的。
柏拉图认为,人是发现理型而不是发明“理型”。发现跟发明当然不一样了:你发现“理型”说明什么?“理型”早就在那儿了,永远存在,你只是发现它;如果你说发明的话,代表什么?是我想出来的,我创造的,不能离开我的存在。所以,真正的唯心论往往是偏向发明这一边。
4柏拉图
第一点,柏拉图所谓的爱是神圣的疯狂,是什么意思?他并不是真的疯狂,而是因为爱的力量来自于神明,来自于美之神与爱之神,而爱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因为不同的目标而显示人生境界的高低。
第二点,我们要强调的是,任何一种爱都代表自己有所不足。所以在爱的时候就要问,有什么是可以让你内心的追求真正得到满足的,可以由此安顿下来的,那是什么呢?那当然就是三种之一了,一个是爱利,一个是爱名,而最好的当然是爱智慧。爱智慧等于了解了真善美的本身,了解了它们的理型,这一来的话,生命就可以得到安顿了。
第三点,我们学到了美的上升的阶梯,顺着一个具体的身体,美的身体到身体之美,灵魂之美,法律、传统之美,知识之美,再到美的知识。
柏拉图认为美在本性上是永恒长存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这样的美它不是这样看来为美,那样看来为丑;不是与此相比为美,与彼相比为丑;也不是对某些人为美,对另一些人为丑;而是普遍的、永恒的美。”那么这个时候这个美跟真、跟善已经合一了,所以,爱美不就是爱智慧吗?爱那个永恒不变的最可贵的东西。所以,所谓柏拉图式的恋爱呢,就是哲学家的爱。他不只爱一个人的灵魂,还要爱一个人的理型。
5柏拉图
1一般人认为幸福是追求快乐,享受当下欲望的满足。而事实上,这种观念是盲目的。因为当下欲望的满足永无止境,刺激递减,最后可能变成走火入魔而完全无法收敛。人的欲望像滚雪球一样会越滚越大,所以对于这样的快乐观,我们要有一种警惕与自我约束。
2.任何一种快乐不能脱离正确的知识。你是否了解这种快乐的后果呢?如果了解的话,你还会选择吗?或是适可而止,或是调节自己的欲望?英文里面的“快乐”与“幸福”这两个字不容易分辨,“快乐”是happy;“幸福”呢,变成名词了-一happiness。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快乐是过程,幸福才是目的;快乐是针对一时一地当时的情况,幸福是比较长久的,由于德行的修炼而显示一种稳定的状态。
3.柏拉图认为,幸福分为六个层次。我们至少可以从前面三个层次着手:适度满足自然的需求;快乐而不含痛苦;拥有知识与技能,可以在社会上立足。这三点我们先建立好,然后再往上走,到最后走向知与德的合一。那就是领悟了真、善、美的理型,那是最高的幸福。
柏拉图的幸福人生的六层次:
1.适度满足自然的需求。
2.快乐而不含痛苦。
3.拥有知识与能力,可立足于社会。
4.明智处世,言行适当。
5.妥善安排生活,显示比例、完整与和谐。
6.知德合一,由内到外,表现中庸合宜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