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尔
儿子的学校在筹备十岁成长礼,要求父母给孩子写一封信。
我在给儿子的信中提到黑格尔讲过的一句话:“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
希望他做一个优秀的敢于担当的男孩,不要只为了一己的幸福而奋斗,应当志存高远,心中装着亲人、集体、社会,乃至全人类的责任,要有一种“两脚踢翻尘世路,一肩担尽古今愁”的气概与胸怀。
先生读信,批评我写的太过宏大,孩子不一定能理解。我却觉得如果只用谋生这样的目标来激励孩子未免低估了孩子的格局。
1
儿子将在成长礼上参与表演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老师要求熟背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生词较多,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并背诵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给儿子大致讲解了一遍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之后,睡觉前他已经能熟练背诵了。当他铿锵有力地背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我看到了他眼中闪现的光芒,显然他从这篇文章中读出了寄于肩头的责任。
2
每年12月13日10:00,南京的上空都会响起为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警报声,低宛哀鸣,如泣如诉。这是儿子对这段历史的最初印象。
后来他通过看书,包括一些纪录片,更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当我提出要去日本游玩的时候,他断然拒绝了。平常只要提到与日本有关的事情,他总是心存愤恨。
因为太过沉重,这些年虽身在南京,但却从未带儿子参观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国家公祭日过后,我决定带他去纪念馆了解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
纪念馆扩大了很多,史料更为详实,感受更为震撼。遇难者的姓名、照片,甚至是掩埋尸骨的泥土都一一展现。所有的展陈都在诉说“铭记”二字,铭记曾经的苦难,铭记和平的珍贵。
在纪念馆的墙上写着幸存者李秀英的一句话:“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我问儿子是否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他点了点头。
后来,儿子在一本书上读到“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的时候,他问我什么意思。我解释了之后,他若有所思,半晌后跟我说:“我们也去日本看看吧,看看他到底强在哪。”
3
《红海行动》上映的时候,我带儿子去观看,他看得热血沸腾。特别是看到祖国的高科技武器装备的时候,两眼放光,被军人们的钢铁意志所折服,深深体会到祖国就是人民最坚强的后盾。
他跟我说,他们班有两个男孩特别爱欺负人,班主任老师就和其他同学说:“你们不要怕,受到任何欺负,来告诉老师,老师就是你们的后盾。”
我说:“对,在学校老师就是你们的后盾。走出校园,父母就是你们的后盾。走出国门,祖国就是你们坚强的后盾。”
4
周恩来总理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温家宝总理告诉青年学生:“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理想和目标究竟哪一个更重要?
我的父母那一代读书的最大动力是跳出农门,改变命运。到了我自己这一代,最大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到大城市去过更好的生活。
所以,考上大学就成了奋斗的终点。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过更好的生活,改变命运,这样的目标不再那么深入人心。
我曾参加过一次高校的学生工作会议。进入那所大学的学生都是佼佼者,而在这些佼佼者中,有的沉迷游戏被退学;有的突然从紧绷的目标实现中松懈下来,不能适应,而患上抑郁症;有的在虚度年华,年年挂科……
当你跨入大学门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这远非终点。人生除却死亡,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终点。既然没有终点,那就无所谓起跑线一说,更没有冲刺的环节。
人生虽然是由一个个目标组成的,但引领人生的却不是目标而是理想,是你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一件事。
“阿波罗11号”的“幕后英雄”科林斯,退役后选择了从政。他曾谈到:“如果世界各国的政治领导人都能在10万英里开外反观地球,他们的眼界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对于他的这句话最好的阐释就是“当你从遥远的外太空观看我们的星球,会让我们更为谦卑地面对世界,面对自己的人生。(《12个赏过月亮的男人》罗屿)”
让我们和孩子谈谈理想吧,鼓励他们为理想而奋斗吧,我相信他们一定能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