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历史谈·魏国的宝贝

作者: 画眉山居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7-10-24 09:23 被阅读0次

    春秋战国的划分,是以赵魏韩三家分晋为节点的。

    战国七雄,魏国通过李俚变法,最先强大起来,威风八面,吊打四方,可惜富不过三代,逐渐江河日下,变成了二流的战国,长期受四面八方,尤其是秦国的欺负。

    在魏国还很强大的时候,经常把秦国打的满地找牙。光大魏河西军团的扛把子吴起,就以一个军团的力量,拓地七百里,把秦国压制在黄河以西,秦国朝野上下喘口气,都要偷偷瞥一眼吴起心情好不好。

    这一天吴起招待魏国的当家魏武侯在黄河上划船happy,船到中流的时候,武侯情不自禁地跟吴起说:“啊,美啊,看这山这水又稳又固,都是我大魏的瑰宝啊。”

    作为一个耿直boy,吴起本着领导的毛不能顺着捋的原则说:“您错了啊,国家政权的稳固,在国君的能够施行德政,而不是山川的险要啊”,然后巴拉巴拉排比了一堆以前的大佬们,什么桀啊纣啊的,守着险要山川,可因为德行不够被砍了贵头的例子,之后总结说:“如果您不施德政,那么这条船上的人,也都会是你的敌人啊!”魏武侯回了句:“善!”

    吴起这一堆话,是典型的儒家套话,他可能觉得这话总算是拍到领导的马屁上了,美滋滋想,领导该感动地热泪盈眶了吧,哭完后该顺便请他去当国相了吧,毕竟魏武侯的老爹魏文侯是有名的尊儒的,武侯从小也是接受儒家教育的。结果不曾想,领导只冷冰冰地说了句:“善!”

    讲道理,吴起是个很有本事的人,学兼儒、法、兵三家,论武一生七十余战没有败绩,论文能看清历史潮流,力主变法,可就是情商太低,不大会拍马屁!

    关于如何拍好领导马屁这个课题,我大清帝国乾隆君臣就经常实战教学,比方传说乾隆皇帝有一次召集小弟们吃饭,天上突然下起了雪,雪花那个飘啊,此情此景,作为千古诗帝,乾隆皇帝怎么能不赋诗一首呢,于是他就吟了起来: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千万片……然后,卡壳了,这就有点尴尬了,紧要关头,有个臣子赶紧凑趣道:飞入芦花都不见,好诗啊皇上……

    可是吴起在领导逸兴遄飞,可无奈书读的其实并不多,遣词造句半天也只憋出来一句“美啊”的时候,不赶紧写一篇骈四俪六的文章,并署在领导名下,反而排比了一堆大佬被砍头的话。而且此时此景,我想魏武侯的内心应该不只是膈应的,更是恐惧的:实权在握的军区司令在他的辖区对领导人说,小心这条船上的人都是敌人,会砍了你的贵头,而且还是在黄河的中流,说这话明显是表示领导如果不识相,就要请他选择吃板刀面还是混沌的节奏啊!

    恐不恐怖?害不害怕?还回去请你当国相,你能耐别让我回去,回去我砍你的尊头!

    所以理所当然地,吴起在魏国一辈子都没能当上梦寐以求的国相,后来还被公叔痤阴了一把,只好跑路去楚国,好在他到楚国后焕发了人生第二春,受到楚悼王的赏识,开始组织楚国的变法事宜,楚国也因此能微改颓态,勉发生机,国力大涨,史称“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魏国的君主喜欢谈宝贝,可能是通过基因遗传的。

    魏武侯的儿子魏惠王,就是那个在文言文阅读里经常出现的“梁惠王”,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继承了魏文侯、魏武侯吊打天下的煌煌基业,结果玩脱了,把一个战国第一强的魏国,楞是搞成了第二流,具体情况,抄一段文言文阅读吧: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注:三家分晋后,赵魏韩被称为三晋,所以魏惠王此处以晋国自称)

    魏惠王这句话完美地概括了魏国从盛转衰的几大战役:被孙膑吊打的“桂陵之战”,被孙膑再次吊打的“马陵之战”,被商鞅坑了的“河西之战”。

    按理说,魏惠王有这样的“政绩”,该很低调了啊。可人的人性,偏偏是曾经阔过了,等着不阔的时候,反而越爱千方百计地向人暗示自己是阔过的人,魏惠王虽然贵为一国之主,但也只是投胎投的好,并不是自己思想觉悟有多高,所以这普通人的尿性,在他身上,反而更加明显。

    比方这哥哥有一次和齐威王一起打猎玩,打完了猎怎么能不烧烤呢?烧烤了怎么能不喝酒呢?喝了酒怎么能不吹逼呢?

    于是魏惠王先吹为敬:齐王兄,你家里有宝贝吗?

    齐威王说:没有啊。

    魏惠王一听,心里美滋滋,可作为一个很有潜力的演员,还是要表现出一脸惊愕的样子啊:是吗?像您齐国这么大的国家都没宝贝吗?我们魏国这么小,都有一寸左右的珍珠,能照亮车前车后十二辆的珠子十枚,像齐国这么大的国家,怎么可能没宝贝?

    齐威王于是只好说:我字典里宝贝的概念和您的不一样啊,我有个小弟叫檀子的,让他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入侵,淮泗之间十二个小诸侯都抢着来朝见我;我还有个小弟叫盼子的,巴拉巴拉;还有个小弟叫黔夫的,巴拉巴拉;还有个小弟叫钟首的,巴拉巴拉。这几个臣子,照亮千里都不在话下,岂止是十二辆马车!

    于是魏惠王一听,哎呀,好尴尬啊,被反杀也就算了,还被嘲讽了。

    春秋时候有句有名的成语,叫“楚才晋用”,意思是楚国人才很多,可都跑到晋国发光发热去了。而纵观战国,各国搅得天下风云变色的人才,几乎都是魏国人,或者在魏国碰壁后出去的,比方商鞅,张仪,范雎,乐毅,尉缭子等。

    从这一个角度看,魏国堪称人才出口大国。

    可等到战国晚期的时候,魏国的人力资源已经很贫瘠了。但魏安釐王的时候,公子信陵君横空出世。信陵君是魏国上一任老大魏昭王的小儿子,当今老大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名字叫魏无忌。无忌这个名字好,大家都爱用,比方后来大唐帝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李世民的娃他舅,叫长孙无忌。金庸武侠里还有个张无忌。

    说起这个名字,突然想起个很有名的对联。

    上联:何无忌,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尔亦无忌;

    下联:张相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这个对联出自我大萌王朝的于谦。读历史那么久,我喜欢的人特别多,可崇拜的人,数来数去就于谦一个。话说于谦少年英才,去赶考的时候,碰到的主考官叫虞谦,这就尴尬了,中国人最怕的就是和师长名字相同,音谐的都要避免,给小孩取个名字要纵览好几代祖宗的贵讳,横阅各种细枝末节的亲戚的大名。

    于是在主考官点名的时候,于谦没敢应声。主考官就不开心了,问为什么不回答,于谦解释跟您同名,不敢答应。

    幸而这主考官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于是脱口而出这个上联,意思是同名多大点事,不必忌讳。于谦也当堂对出了下联,表示有幸和老师同名,但不敢望老师项背啊。

    信陵君和齐孟尝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大公子”,都是那种能以一人之力,冠绝诸侯的人物。诸侯国因为信陵君,十余年间都不敢图谋魏国。按照战国争雄的普遍情况,基本上是得人才者得天下。按理说信陵君这样的人才,与当时的魏国,是不可多得的大宝贝。

    而根据魏国国君的尿性,魏安釐王应该也是个喜欢宝贝的人,他喜欢的宝贝是什么样的不好说,但肯定不是信陵君这样的人才。信陵君在魏国很受猜忌,魏安釐王“不敢任公子以国政”。秦赵长平之战爆发后,赵国国度邯郸被围,危在旦夕,信陵君窃符救赵后,干脆待在赵国十年没回家。秦国听说信陵君跑赵国了,于是很开心地来欺负魏国,魏安釐王慌了,这才派人请信陵君回家。信陵君在门客的劝说下,回到魏国,并以个人威望,组织合纵,率领五国联军,大破秦军,并追击到函谷关才收兵——这一站可以说是战国后期,东方诸国对秦国最后一次的主动进攻了。

    可惜很快在秦国的反间计的撩拨下,魏安釐王过河就拆桥,再次收回信陵君的兵权,信陵君于是也开始自暴自弃,日夜饮酒玩乐,四年乃卒。而魏国也在之后十八年间,传了两任国君后,灭于秦国。

    一个大国的国势从盛而衰,渐不可反的原因,并不是几句话就能概括的,但不重视人才,确实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战国初期,魏文侯的人才政策堪称兼容并蓄:他师事儒家弟子,任用法家鼻祖李俚变法,重用兵家乐羊,吴起等,在政策上对内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对外倡导三晋同盟,吊打四方,有煌煌吞吐天下之势,可惜生子尤可,得孙不肖,后代更是闭塞庸碌,使得魏国从战国第一强国,变到任人宰割的局面,让人觉得无限惋惜!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历史谈·魏国的宝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tct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