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花了3天时间在“得到”APP上读完了陈海贤老师《自我发展心理学课》——我通常喜欢听“得到”的课程,可这一次听陈海贤老师的课,我却觉得听着太慢,便索性点开文稿读了起来。
陈海贤老师这门课做的就是让每个人相信自己有帮助自己迈开改变的步伐、突破或大或小的人生困境的能力,并激励人们去创造一个让自己更满意的人生。
当我看完《关系转变:如何处理关系中的失去?》这一节的文稿后,我看到了在关系里,我们很难接受的一个事实:“在一起需要两个人做决定,可是离开,只要一个人就可以决定了。如果对方真的决定了离开,那你做什么,都是没有用的。”
之所以很难接受关系的结束,是因为对应每一段关系的,是每一个不同的自我,关系的结束,就是那个自我的结束。结束得是否顺利,就看那个自我在我们自身所占据的比重,比重越大越痛苦。
陈老师说:
“我们很容易对结束有这样的误解,以为结束了,就是没了,是这个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此消失不见了。”
“也许确实,一段关系的结束意味着你再也见不到它了,但是结束也并不意味着消失。关系会一直存在。只不过,以前是我们存在于这段关系中,现在,是这段关系存在于我们心中。”
“当你从失去的关系中重生以后,你就重新获得了这段关系,在你对往事的回忆里,它变成了你内心柔软的角落。”
当我看到陈老师讲的以上几段话时,我又想起来我在不久之前发表的一篇文章里提到过的一件事,就是当年得知丹要离开荆州前往武汉工作的消息后,我失声痛哭,这种哭只有在她面前有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过了。
我当年为什么会哭?
是因为不仅失去了她,更是因为心疼自己,不忍自己面对这样的孤独:
她走后,我会变得更宅了,因为她的出现,我才会有强烈地想要与人沟通、与人倾诉的愿望,在她的带动下,我的社交圈子变得越来越宽,她走后,我又会习惯性地逃避现实生活、除了工作就只整天围着孩子转了。
她走后,我会存很多很多的钱。因为没有了她的陪伴,我再也不喜欢逛街了,没有了她的那些诸如“要舍得打扮自己、对自己要好点”之类的唠叨、我又会变回原来的样子。因为我本来就很懒,每次是因为看见她穿得美美地出现在我面前、聊得我心里痒痒的,我才会有了消费的欲望!
她走后,我又会变得孤陋寡闻。每次听她八卦别人的时候,我听着都很开心,因为我知道她喜欢同我一起分享……
而她离开的那年,也正是我刚刚转换工作平台,从原来较为熟悉的工作环境里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工作环境里的时候,有着诸多的不适感。
而我最终能够从痛苦里走出来,慢慢接受丹离开的现实、接受我们关系的结束,是出于两点:
第一点可以说我非常幸运,转换工作平台后来到了现在所在的单位,遇到了对我照顾有加的领导以及对我十分友善的同事,让我感到特别温暖。
第二点其实是在照顾思思和陪伴思思成长的过程中,心底升起的幸福感,说实话,思思很喜欢我,毕竟与她朝夕相处的是我,从她对我的喜欢里我也开始把眼光放到自己身上来,变得越来越喜欢自己了,这样的我又开始对新的关系充满了力量和期待!
而和丹,虽然我们现在不在关系里了,可我们的关系已被我写进了文章里,它将永远留存在我心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