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一年年换新,人一年年变老。
在这座海滨小城,如果你初来乍到,行走在如蜘蛛网似的弄里小巷,其实,你大可不必迷茫,权当观光浏览一下当地的民居民俗。
条形青石垒起的民居上,有镂空雕花的石窗,两扇对开的木门,门环锈蚀,已有了岁月斑驳的痕迹,家家门头上亮着长明灯,挂着挽花红绸,对应着两盏大大的红灯笼,门前的一对石鼓,诉说着家族昔日的荣耀。华灯初上,远远望去,红彤彤一片,祥和而宁静。小巷中,冷不丁会冒出一辆“突突突突”的摩托车,骑车的人如入无人之境,四平八稳绝尘而去……
“条条大路通罗马”,在这儿有了最好的诠释。
穿行在小巷鳞次栉比的民居间,没几步,就会看到一座祠堂,古朴厚重、黛瓦青砖非常引人注目,门窗、屏栏、屋脊、斗拱、神龛、照壁、石鼓等处都采用木雕、石雕、砖雕等工艺,雕刻有书法、人物、良禽,瑞兽、花卉等,围墙上还刻有教化故事,如“岳母刺字”、“卧冰求鲤”等……
两扇大门上,分别是彩绘的门神——秦琼和尉迟敬德,挂着区别于平常人家,写有姓氏的油纸大红灯笼,使祠堂显得庄重大气,也昭示着本姓氏的家族实力。
有别于这种气派祠堂,多数祠堂修的比较简单,且没那么多精雕细琢的工艺,但无论繁复、简约,祠堂对联的内容基本都是“××世泽 ××家声”,有的贴着每年都需要换下来的墨字红联,有的则是把鎏金字嵌入条石的长久对联。
世泽、家声,正是探寻解读一个家族姓氏起源、迁徙线路的密码。也彰显着祖上昔日的荣光,延续着家族的血脉亲情,荫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声名远播………
慎终追远,追溯家世源流都藏在这一幅幅对联中。
如果对联书写的是“南阳世泽 东汉家声”………
那就是邓姓的一支,上联典出他们的郡望在河南南阳,这是因为他们最早居住在南阳。下联典出邓姓先祖郡望历史启自东汉之末。郡望南阳郡,堂号南阳堂。
“颖川世泽 妫水家声”则是此地大姓“陈”的对联,上联典出东汉末年,名士陈寔居颍川,天下闻名,后来,南朝(宋、齐、梁、陈)时出了个姓陈的皇帝——陈霸先,他自认为是陈寔的后代,追封先祖时就把陈寔封为颍川候,因此以后姓陈的就自称颍川。
“妫水”是指陈姓是舜帝的后代,舜为帝之前居妫水河(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陈姓郡望颍川郡,堂号颍川堂。
还有南方的大姓——林姓“西河世泽 九牧家声”,显示林姓祖籍在西河郡。“九牧”,指唐朝林披生九子,九人皆领州牧。
…………
穿行在小巷中,说不定你也能惊喜地看到和你同姓的对联,有一种陷入对自己姓氏好奇的探秘中。说来说去这些姓氏郡望、堂号都跟中原历史文化的变迁密不可分。
郡望之风盛行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大批拥有北方郡望的士族随晋室“衣冠南渡”,他们显赫的家世在原籍人所共知,用不着自行表露,但迁徙到新的地方后,就必须通过向世人显示才能为人所知。而堂号同样表示某一姓氏中某一家族的出身非同一般,有值得标榜和炫耀的资本。
海滨小城里一幅幅的对联,不仅流淌着一个个姓氏的源流,更是历史变迁的缩影。
弄清楚这不同姓氏的一幅幅对联,究其深意而成为打开过去,思考当下的一把钥匙。
生命转瞬即逝,岁月如白驹过隙,但我们都会以某种方式使其延续下去,或是爱,或是财富,亦或是通过一副姓氏对联……
让一幅幅对联穿越时空,向人们诉说许多过往的故事。
明白了现代城市文明涉足未深的地方,为什么依然守护着传统,为什么存有宗族观念,为什么还留存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为什么一到清明时节,同姓族人无论身在何方,都要赶回来在祠堂共祭祖先………一下联想到《红楼梦》中,贾母率众除夕夜在贾氏宗祠祭拜先祖的盛大场景。
拥有同一姓氏就意味着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生命源泉。因此,以姓氏符号为标记来凝聚同姓人,联络他们之间的情感和友谊,是团结在一起共同谋取更大的利益,已成了姓氏联宗的最终目的。
在远离城市的乡土,有了大的家族,生存空间就大,也需要更多的男性来加入,就不难发现为什么重男轻女了!
无论在哪里?当了解对方跟自己同一籍贯、同一姓,心里顿时觉得温暖,也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有一句老话: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
记得有一次,友人郑重介绍我认识一位朋友,没别的缘由,只因他跟我同姓,安姓在当地还没有遇见过。见了面,大家开玩笑说:失散多年的姐弟终于见面了!那种生疏感在“我们是本家,是宗亲”的暖心氛围中瞬间化解。
经常在有着大大小小至少四五十家祠堂的片区间穿行,联想着四五十家不同姓氏的过往和现在………
小巷常常弥漫着祠堂里的燃香味儿,尤其阴雨连绵的天气,凝滞空中,挥散不去,误以为身处庙堂之中。惶惚间自己并没有离开北方,那一幅幅对联分明传递着他们的祖先都来自中原大地或华夏一隅。
这种思绪,时常被路过祠堂时,两片掷“杯”筊触地时发出的清脆“吧啦”声打断,那是遇到不决之事的妇人,跪在香案前祈求祖宗的明示。
一晃在小城已待了21年。
孩子也在这儿长大成人,填写表格之类的资料时,有籍贯一栏,总会问写哪儿?当然写爸爸的籍贯了!说此话时在想,我填这类表格时,写的是父亲的原籍,女儿说:好像有些乱!感觉我哪儿人也不是……
父亲的祖籍在晋中一座有名的古城,生前一直念念不忘,经常说他在那里出生,上学………总想回去一趟,由于奔波事业、忙碌生活等原因一直未能成行。退休后,还是叔叔开车带着我父母,去了一趟自他少年时离开,再也没有回过的老家,至此父亲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
其实,那个我们姐妹从未去过的祖籍地,父亲的记忆到底有多少呢?
因父亲是家中长子,加之生了我们姐妹四个,奶奶曾经想把二叔的一个儿子过继到我们家,父亲婉拒…………父亲是否也想过无子嗣延续?
还是念着那里有同姓宗亲的情节呢?父亲曾说:你们有机会也回去看看!
那我到底是哪儿人?一脉血缘到哪里去追寻?对于这个问题,现代人听了,也许耸耸肩、撇撇嘴、一丝不屑的表情掠过: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们回望自己,总会不自觉地想:我从哪里来?
你的姓氏会告诉你!!!
“我们的籍贯是取自我们的父亲,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那是“血缘”,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乡土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