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22丨关系中的自我:从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
人没有孤立的自我,身处社会中,就一定会与人发生关系。关系里的人,相互定义。人在不同的关系中,有不同的表现。
自我存在于关系中
从自我视角转换到关系视角看待自我发展,有四个理解层次:
第一,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朋友、熟人的关系,不同空间的关系感。甚至独处也脱不开关系。
第二,在不同的关系中,你的自我是很不同的。内向和外向,懒惰和勤奋,可能因关系而不同。改变一种关系,可能会完全改变一个人。
第三,决定你行为的是你所处的关系,不是你的个性。妈妈骂孩子,是亲近;讨好老师,是疏远。并不是所谓的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
第四,是关系的视角让思考问题视角发生重大转化,看似无解的问题有了合理解。比如你拖延,可能因人而异,对讨厌的或者严肃的人反而更容易拖延。而并非你天生拖延。
关系的视角拓展改变的空间
我们常给自己贴标签,内向或外向,乐观或悲观等。其实这常因对象而异,并不见得是固有个性。
从关系的视角,我们可以重新理解自我个性以及自我发展。
从改变的角度,我们可以塑造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新关系,从而促进自我改变和发展。
23丨关系中的角色:关系如何塑造自我?
角色影响我们的行为
作为师兄给学弟建议,以及记者来采访自己时,自己就感觉是在扮演两种不同的角色,对同一个问题的回应就不同。
因为角色期待提供了行为的线索,让你不自觉的想去顺应这种期待。
语言要求和角色期待的矛盾
职场中一大姐语言上鼓励新人多发言、更成熟一些,实际上在角色期待上却把新人固定在不会说话上。
再比如妈妈一方面焦虑自己的孩子没有主见,另一方面却有帮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了。
这都是语言和期待的矛盾。
调整角色的三个方法
第一,回应对方之前先想象自己是否愿意接受对方设定的角色。
比如那个职场新人,是否愿意乖乖停在一个不敢说话的位置而拒绝改变和进步呢?
第二,如果和别人相处有些不舒服,那就想想是不是角色有问题了。
妻子抱怨丈夫不做饭,丈夫抱怨妻子要求太高。这就是两人的角色分工没有协调好。
第三,如果对别人有期待,重要的是实际行动而非语言要求。
狐狸偷了三个鸡蛋,小鸡孵出来之后叫她妈妈,结果她不舍得吃小鸡了。
角色和自我发展的关系
个性其实是我们在关系中习惯扮演的角色。角色既是限制,也是改变的方法。
我们可以多尝试一些不同的角色,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
作业
你在日常关系中的角色以及具体约束?另外,如果换个角色呢?
24丨关系的语言:如何听懂别人的“话外音”?
人们在沟通中,表面上都是在说事情,很少直接说关系。但背后实际上都是在说关系。
关系的语言:人际关系的密码
丈夫借了20万给朋友买房,20天后朋友如约归还,但妻子仍很生气。表面上,妻子是生气他不该把钱借给别人,实际上是生气借之前没给她商量。
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
- 一是表面的层面。具体讨论的内容。
- 二是内容背后暗流涌动的关系。
所以谈话背后的关系语言是人际关系的重点。
一对夫妻为孩子要不要学奥数吵架,妻子觉得大家都报所以孩子也得报,爸爸说小孩子没必要太累。表面上他们在争奥数,其实他们争的是谁更懂孩子。
内容是表,关系是里。
关系的语言:对人不对事
关系的语言与通常相反:对人不对事。
关系好了,什么事都可以谈。关系不好,谈什么事其实都是谈关系。
男女吵架,男说我错了行了吧,女却不依不饶追问哪里错了。男其实想表达的是他不想多说了。女表达的则是不希望男敷衍。
另外,沉默不说话看起来没有内容,从关系的角度,其实能表达很多。
解决角色期待的矛盾
从关系的语言看角色上的期待,其实争论的关键是在角色期待上达成共识。
那么怎么解决角色期待的矛盾呢?
第一,直面关系,讨论关系,不要回避。
第二,从关系的角度理解和回应别人。
第三,讨论事情之前先思考怎样在角色上达成共识。把关系理清楚。
作业
用关系的语言来分析生活中的一段对话,并尝试从关系的角度做出回应。
25丨关系的互补:系统如何塑造你我?
角色是系统逐渐生成的
心理学大师米纽庆参加一次聚会发现太太很健谈,但太太在家里从不表现出这样。他突然发现太太在家是为婚姻做出了一些牺牲的。
家里很乱,丈夫和儿子不收拾,妻子劳累了一天却要收拾。妻子有怨气,丈夫和儿子却觉得理所当然。
这是系统运转的结果,他们互相造就了这样的关系系统。
虽然妈妈身处系统中很痛苦,想改变,但却很难改变,因为系统运转的需要。这就是关系的互补。
角色好坏,其实是互相造就的。所以离婚,肯定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三种不健康的互补关系
第一种,一些人特能干,另一些人特别不能干。
比如整天操心的妈妈和整天打游戏不工作的儿子。妈妈很焦虑,但她没发现其实这是她一手造就的情况。
第二种,系统通过把某人变成有问题的,来维持系统平衡。
比如家庭中夫妻吵架甚至要离婚,孩子就故意生病甚至变得有问题,这样夫妻就要共同关心孩子,矛盾就暂时缓和了。
第三种,常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角色的错乱。
爸爸嫌妈妈没带好孩子,妈妈更带不好,孩子安慰妈妈。这是一个错乱的恶性循环。
对于不健康的关系,也许很难改变,但并非不可能。改变行为是能够重塑系统,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的。
作业
找一段让自己不舒服的关系,分析角色是如何被固定的。分享成功改变的经验。
26丨不安全依恋:爱为什么会变成牢笼?
什么关系最有利于自我的发展?是一种自主的、有选择的,但又能够为自己负责的关系。
但是生活中有很多不健康的关系。这一讲讨论自己和他人的感觉被混淆的原因:不安全依恋。
不安全感来自对母亲的依恋
依恋是人最强烈、最基本的情感。
不健康的依恋带来不安全感
父母之间的关系会通过依恋传递给孩子。比如父母吵架,孩子就可能关心母亲,有不安全感。这让他放弃了对外界的探索。
当妈妈的情感占据了她的头脑,他就忘了什么是妈妈的情感,什么是他自己的了。
不安全感影响自我发展
一是占据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放弃了对外界的探索。比如吵架父母的孩子常也是问题孩子。
二是习惯了观察别人的情绪,可能会导致他们对别人的情绪过于敏感。他们常常也因此负担很重。
三是不安全依恋让我们和母亲的关系更加紧密。和母亲过于亲密,可能会妨碍我们去发展别的关系。如恋母情结。
修复不安全感虽然并不容易,但可以通过新的关系塑造新经验,从而塑造安全感。
关系常并非仅仅两个人的事,还有三角关系。这是下一讲内容。
27丨关系的三角化:当心成为痛苦的“夹心人”
普遍存在的“三角化”
学生时代的死党密友常是三个人。
家庭中的矛盾常因第三人而缓和。
三角关系,指两个人的关系出现问题后,第三者出现可以减轻情感张力,从而让关系更稳定。
被三角化的人,则会产生很多的矛盾和困惑。
夫妻吵架拿孩子说事,是典型的三角化。职场中莫名其名的成了替罪羊,也是领导之间冲突的三角化。
“三角化”阻碍真实情感的表达
三角化会如何影响自我发展呢?
第一个问题,它容易让我们有防御性的隔离。你们把我卷入到你们的矛盾中,我干脆离你们都远一点。
第二个问题,扭曲我们的情感。夫妻吵架,孩子向着一方,这种情感有可能扭曲了真实情况。
第三个问题,内疚和自责。被三角化的人常觉得问题出在自己身上,有时这会成为自卑的来源。
三角化最大的问题是固化了我们的角色,让我们无法自由表达情感、想法和立场。长期这样我们就会生病。
大部分精神疾病的问题,就是三角化。如父母吵架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被三角化的人,注意脱离三角关系;三角化的引发者,需要认清矛盾的实际源头在自己,而非被三角化的人。
作业
你是否被三角化过呢?你如何跳出这个角色?
28丨都是你的错:我们为什么要相互指责?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关系是被别人主导的,所以出现问题时,“都是你的错”。
“都是你的错”的思维源头
如果关系出了问题,我们常觉得这是因为某个人的个性所造成。
个体思维导致了因果思维,进一步又导致了对错思维。
比如这是一个控制的妈妈,所以老公和孩子才对她有意见,所以是她的错。
但偏偏那个被认为是罪魁祸首的人,并不认为原因在他。于是争吵就开始了。
其实,这是相互配合的结果。问题从来不是只因为单方面。
对错思维塑造对立关系
在关系里,常没有明确的对错。对错其实是说,我没有顺你的意。纠结对错,就是关系里的应该思维。
有个母亲抱怨老公不负责任、孩子太拖拉,她很烦躁。她老公一开始带孩子没太多要求,她看不下去就亲自带,结果孩子的成绩果然突飞猛进,但她也很累。
对这样的情况,有两种认识角度:
- 一是她是被现实所逼。丈夫不给力,所以她就必须给力。
- 二是她其实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因为丈夫并不要求孩子学业一定要多突出,但她有。
有时候,我们必须容忍与别人的差异,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别人身上。
如果自己做,那就心甘情愿的做吧。
承担自己能承担的责任
这一章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是:
- 关系里,人的行为时相互塑造的。
- 根本没有什么明确的因果,也没有明确的对错。
既然没有对错,但是关系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别人我们管不了。
争吵的双方总在抱怨对方不改变。那么,能不能自己先改了,然后与对方好好沟通,让对方改呢?
如果你珍惜这段关系,你就能放下自己的身段,先承担其自己的责任,然后努力与对方一起变得更好。
29丨都是我的错:如何突破关系中的自责?
也有人在关系出现问题时,会觉得都是他自己的问题,承担了不该承担的责任。
我为我负责,你为你负责
心理学上有个流浪猫效应。
有位女士很善良,收养了很多流浪猫。她一边在家养猫,一边抱怨自己的生活被猫毁了。
这就是助人者越过了自己的边界,承担了本没有必要承担的责任。
我们每个人的能力有限,很多时候,也只能点到即止。而且越界帮忙有时反而对对方也有害。
家人的边界更难遵守
丈夫忙着挣钱累死累活,妻子抱怨丈夫不顾家。两人互相不理解,常有争吵。
做心理咨询时,女儿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为她爸爸辩解。女儿是想说,这都是她的错,你们别吵了。
丈夫和妻子一下子就醒了。他们努力以后不再争吵。
“都是我的错”的根源
为什么我们要把明明不是自己的责任,扛到自己肩上呢?
原因是,我们宁可忍受这样的自责和内疚,也不愿承认,我们没法改变一种糟糕但却对自己很重要的关系。
这也是典型的被三角化。
两种镜像思维的比较
“都是你的错”和“都是我的错”,常常是成对产生的。
比如母亲说家庭不和睦是女儿的错,老板指责员工等。都会导致两种思维的恶性循环。
作业
在关系的难题中,承担自己的责任与“都是我的错”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30丨关系的纠缠:亲密关系如何伤害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点像刺猬。离得远了会觉得寒冷,离得近了却又会互相伤害。
我们可能既爱一个人,有时有很恨这个人。这就是关系的纠缠。
关系纠缠的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所有的纠缠都包含了相互加强的循环。
比如父子纠缠,父亲越是对孩子严厉,儿子却可能越是对抗。
第二个特点,是所有的纠缠,都有形式上的对称。
妈妈反对女儿新交的男朋友。在这个例子中,妈妈期待有个“听话懂事”的女儿,女儿实际也在期待有一个“通情达理”的妈妈。
任何亲近的关系,家人、朋友、情侣、上下级,都可能出现这样的纠缠。刚开始这种纠缠体现在很深的好感和很高的期待,慢慢的这种期待就变成了过高的要求。
一段良好的关系,因为太近,变成了相互伤害。
从“我”的环节入手,打破纠缠
即便最亲近的人,也会有矛盾和冲突。纠缠的本质是不愿意承认对方跟我们有差异,也不愿就此放手。
我们不再有过高的期待,放弃改变对方,纠缠自然就打破了。
摆脱纠缠带来的伤害
关系的纠缠常伴随相互伤害。如果我们期待对方看到我们所受的伤害,希望对方能够醒悟并道歉,如果对方没有做到,可能又变成了一种新的伤害。
陈老师举了北大毕业生声讨父母檄文的例子。
一定要求对方意识到伤害并道歉,这是一种执念。他会不停的暴露自己的伤口,拼命的加强受害者的形象。怨念越来越深,只会带来死循环。
英文中的forgive,其实give是给自己的。放下执念,给自己空间,才是拜托纠缠的解决之道。
作业
你有没有陷入过关系的纠缠?你是如何摆脱的呢?
31丨课题分离: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
人际关系的烦恼,常常主要的根源在于: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
而自我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越来越能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
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课题分离,具体是说:
- 我只负责把我的事情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事情做好。
课题分离解决人际难题
典型的人际关系难题,陈老师举了三种:
第一个难题,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
- 室友太吵了,我们不知道怎么说
- 朋友借了几百块钱,不好意思要
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来说:表达需要是我们的事,是否接受是他们的事,我们只要做好我们的事就可以了。
第二个难题,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
- 有些人是老好人,怕拒绝会得罪人
- 有些人拼命的想怎么才能委婉的拒绝,结果也很心累
合理的拒绝是我们的事,他们如何评价是他们的事。你只为自己的原则负责任。
第三个难题,我们总会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尝试。
- 学生怕做不好研究而焦虑,无法进行下一步
- 员工怕做不好工作被辞职,很焦虑,工作状态更受影响
努力是我们的事,评价是别人的事。我们只要努力,对得起自己,就好了。
亲密关系更需要课题分离
有一位妈妈,为了陪女儿读书,辞掉工作,一直陪读,甚至大学还是如此。她对女儿很关心,也控制的很严,然而女儿逆反很严重,母女俩经常吵架。
当被问到为什么这么大了还要把女儿看得这么紧,母亲说:“她还小,心智不够成熟,……”
其实母亲想表达的是,她的女儿还需要她。
然而女儿给出的是完全否定的回应。
其实这位母亲就是没有分清楚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情。女儿大了,该放飞了,她却仍用她的爱拴着她女儿。
在另一个例子里,是一个刚毕业的年轻人抱怨母亲太关心他的日常起居,对他管的太严。
而陈老师给这位年轻人的建议不同于上面,而是建议年轻人不要非得期望母亲通情达理,自动离开,而是要努力自己表达出来,争取自己的立场。
这又是另一个角度的课题分离。
当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把别人的事情留给别人操心,我们就不会纠结于人际关系的烦恼。
作业
既然人际关系的烦恼是分不清自己和别人的事,那是不是与别人不往来就可以了?课题分离会不会让人与人之间关系更疏远呢?
32丨非暴力沟通:怎样进行高质量的对话?
课题分离并不是倡导人和人的分离,彼此不联系。相反,课题分离反而会促进合作。
解决纷争的“非暴力沟通”
一对情侣结婚之前争论房子要不要加女方名字。因为这是男方父母所买,男方不想加,于是女方很生气,要与他AA生活,分清以后结婚的各种责任。
这根本不是课题分离,而是赌气报复。
真正要解决这类的冲突,有一种最好的方式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
四个要素是: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一是观察。强调将观察和评论分开,观察需要客观的描述事实,而不带任何评论性的语言。
例如“老婆淘宝买了一堆东西”和“老婆太浪费钱了”,前者是观察性的,后者就带有明显的评论。
二是感受。描述自己的情绪和感觉,而不是想法。
例如那对争吵的情侣,女生就可以说自己感觉很受伤或失望,而不要说觉得不公平。
三是需要。直接说出来,而不要以批评的方式说出来。
例如老婆想让老公帮忙刷碗,就可以说“我做饭很累了,你可以帮我刷碗吗?”但不要用指责性的语气“我这么累,你就不能帮我刷碗吗?”
后者会引发抵触心理。
四是请求。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但绝不是命令。如果是命令,将意味着对方必须做,不做就要受到惩罚。
那位女生不妨以请求的方式说出来,或许男生会更容易考虑。
“非暴力沟通”的四种要素,都体现了课题分离的思想,我为我的感受和行为负责,但我不强迫你。
33丨通向新关系:关系是如何进化的?
最后一节讲的是独立。独立是建立新关系必然要走的路。
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人与人之间关系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自我阶段。人把自我当中心,而当发现别人其实也只关心自己的时候,会感到深深的挫折。
第二个阶段,是他人阶段。围着别人转,迁就别人。把别人的感受当成自己的感受。生活在别人的目光和期待中,也戴上了一种枷锁。
第三个阶段,是独立阶段。能够课题分离,不仅能理解他人,也能够尊重自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自由了,也不侵犯别人的自由。
独立意味着孤独
独立是心理上真正断乳的表现。我们为自己负责,也没有一个人能完全真正理解我们。
我们是孤独的。别人不可能完全拥有我们,我们也不会完全拥有别人。
独立不会加剧隔离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独立,给予彼此空间,并不会加剧隔离。
父亲是画家,想让儿子子承父业,各种强迫儿子,结果儿子完全不感兴趣。父亲临死时对儿子忏悔,结果父亲时候,儿子反而重新拿起画笔,成了一名画家。
越是纠缠,越得不到好的结果;放手了,独立了,反而得到自由的果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