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谦谦之道

作者: 2c228ca13a38 | 来源:发表于2018-12-10 23:32 被阅读26次

    近日读《论语》,读至里仁篇的“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句话一般译为: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无所谓必行,也无所谓必不行,只要符合道义就可以了。这和微子篇的“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的意思差不多,就是君子为人处世没有什么非要如此,也没有什么非不能如此的。我以为此处难解:“如此为人,岂不是连个底线也没有?”

    虽然旧说解释,做与不做,要符合儒家的精神与规范,既能“无可无不可”,也要重视“义之与比”。然而如何在“无可无不可”这种没有底线的状态下坚守底线呢?我向来不太喜欢这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对此持怀疑态度。直到读至子绝四一章方恍然大悟。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篇》

    孔子能做到四件事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这四件事情统而言之,就是孔子能够避免成见,虚怀若谷,谦虚好学。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谦道来理解。

    《尚书》云“满招损,谦受益。”《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即自然规律中,物满则亏。古人推天道明人事,认为君子应谨守谦谦之道,凡事不要抱有成见,才能不断接受新的学问,不断进取。故而谦道之真义,在于自虚其内,博学自省,以求上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此是谦谦之道。孔子入太庙,每事问,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是谦谦之道。谦道这种精神,不唯用于求学,也用于处事。而普通人稍有智识,便沾沾自喜,敢于自负地对世间万象给予解释和看法,从此唯我独尊,固步自封。

    尼采曾说过“毒害年轻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尊重和自己想法一样的人,而不是去尊重和自己相左的人。”这就要我们先放下成见,去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即谦谦之道。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对于人生世事怎会没个看法,心中怎会没个原则呢?但他“有若无,实若虚。”临事先把这个原则放下,不先入为主,摒弃成见,听听别人的意见,实事求是地研究、解决问题。

    我们遇到一件事,就非要说这个可以,这个不可以?心中存在一个成见,不符合我的想法就不对,就摒弃,符合我的意见才认可、接受?这样一种主观狭隘的东西又何必去必,去固?一个意必固我的人必不能进取,必越行越窄。

    所以,我们为学、为事、为人,万不能意必固我,否则不仅学得不长进,有碍于立身立功,更会给内心带来无限困扰。如何做到意不固我?怎样达到无可无不可的境界?吾以为从谦谦之道开始。

    《论语》中的谦谦之道 《论语》中的谦谦之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中的谦谦之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uuj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