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之辩

作者: 迟玉龙 | 来源:发表于2019-06-25 21:34 被阅读1次
正常之辩

    今天讨论的话题叫做“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正常的”,这是一个跟概念有关系的话题。理清了这个话题,才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帮助孩子提升自然的生命力,将主体性更好地发展出来。

    一旦孩子出现了某些问题,譬如厌学、休学、辍学等,原来正常的事情就会变得不正常,不正常的事情反而成了正常的,这与孩子内心的感受有关。

    有一次,杨老师跟一个孩子聊天。这个孩子跟同学关系不好,总是爱挑剔别人,杨老师问他:“你干嘛挑剔别人呢?”孩子说:“他们说的话很幼稚,我想帮助他们提高自己”,杨老师说:“你这么跟人相处,没有人愿意跟你做朋友”,孩子说:“我就是没有朋友啊,我不需要朋友”,杨老师说:“你如果认为自己没有朋友挺好的,就不需要来找我了”,孩子说:“其实我是好心,我想帮助他们,可是他们却不理解我”。不管跟孩子讲什么道理,他完全处在矛盾的两端,一会觉得需要朋友,一会又觉得这些人太可恶。聊到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孩子严重的自我否定。杨老师看着这个孩子感觉到束手无策,本来是希望孩子能够改变自己的观念,结果,越辩越憋气窝火。后来,杨老师换了一个方式说:“你描绘一下,你现在学校的感受是啥样的”,孩子说:“我们老师是一个认死理的人,明明做的事情不对,我跟他说,他固执己见。不过有时我又觉得老师可能没错,是我不正常,跟同学之间,我有时也觉得自己不正常,同学们可能是正常的。其实我是正常的不正常,他们是不正常的正常。比如,有一天你正在走路,一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所有的人都倒立行走,只有你一个人在正常走路,你觉得谁是正常人,谁是不正常的人?”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能感受到孩子的内心世界,正常跟不正常之间的感受是相对的。孩子在学校里好好上学,能够跟其他同学一样,那么所有的都是正常的,相当于孩子也是在正常走路。一旦孩子遇到问题,学习出现障碍,没办法跟着整体往前走的时候,孩子就处在“倒立行走”的境界。跟这些辍学、休学,有严重自我否定的孩子沟通费劲的原因是,一个是倒立走路,一个正常走路,看到的世界不一样。在我们看来,我们的世界是正常的,在孩子看来,他们的世界是正常的,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的感觉是对的,是他真实的感受,我们非得把他掰到另外的视角看问题,孩子肯定掰不过群体,这样,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不正常的,内心产生自我冲突和自我否定。

    如果我们要帮助孩子,让他恢复到社会和群体规则以内生活,必须考虑到孩子的处境,帮助他结束内心的冲突,进入到一种正常的心态,一个孩子只有觉得自己是正常的,他才可能调整过来,把自己的处境调整到正常水平。

    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个美国人用的时间跟我们是颠倒的,他来中国,第一件事就是倒时差,只有时差倒过来后,他才能在中国正常生活,他能把时差倒过来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知道美国跟中国有时差。如果把孩子的成长历程比作是一群人从美国出发往中国走,刚开始大家用的时间标准是统一的,没有时间的差别,后来有一个人走的慢,他的时间跟大部分人的时间越来越不一样,以致后来跟整个群体颠倒过来,一个是中国时间,一个是美国时间,不再是统一标准,在他看来他的时间跟大部分人不一样了,就像倒立过来一样。一旦差异产生,他开始把正常的看成不正常。这时很多孩子会出现问题,会认为自己不正常。而孩子的处境一旦变了,就类似于他使用了美国时间,他用到了另外一个标准,如果要回到学校,他首先要把时差倒过来才行。

    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不正常,应该让孩子在观念层面意识到,有差别不代表不正常,就像美国人跟中国人之间,只是有个时间差而已。咱们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这个事,“你不是不正常的,只是你所处的环境跟其他人不一样,如果所有的人都跟你有相同的环境,会跟你有一样的表现,所以你的表现这是正常的”。我们跟孩子聊天,要站在他的处境看问题,不要否定他的感受和观念,不要跟他辩论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正常的,辩论这些毫无意义。

    驻马店一位妈妈咨询,说孩子休学在家,几次说要返回学校,第二天又不去了,妈妈认为孩子这样是不正常的。杨老师说:“你仔细想一想,孩子说了要去学校,可是孩子心里打鼓,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能不能跟上课,会顾虑到同学怎么看他,他的心理防御机制警报声四起,又去不成了,你说这是正常还是不正常?”妈妈说:“好像是正常的”,杨老师说:“反过来想想,其实我们大人也有说了做不到的事情,如果孩子说什么就能做到什么,你认为正常还是不正常?”妈妈说:“好像不正常”。所以,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正常人在正常情况下的正常反应,不正常的地方在于,我们把一个正常人在正常情况的正常反应解读为不正常。

    这位妈妈问,孩子经常让她帮助联系熟悉的同学一起玩,认为这不正常。杨老师说:“在他这个处境下,如果他脑袋里没有警报装置,不介意别人的眼神,大摇大摆地去学校里找同学玩,你觉得他正常吗?”妈妈说:“这是不正常的”。所以孩子让妈妈帮助联系熟悉的同学一起玩,是正常的。

    妈妈又问:“孩子现在已经开始考虑学习了,是不是这个孩子在家呆的久了,在舒适区里不容易走出来?”杨老师说:“我现在一听舒适区就头痛,我们学习、奋斗,追求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进入舒适区吗?如果孩子在家打游戏,就算已经进入舒适区了,那不是好事吗?你问问孩子,他舒适吗?实际情况是孩子并不舒适,他内心有冲突,他难受、自责,凡是正常上学的年龄不去上学的,没有一个舒适的”。

    妈妈又问:“他在家这么长时间了,什么时候能返回学校啊?”杨老师说:“如果你开车来新乡找我做咨询,走到开封时,车出故障走不了了,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妈妈说:“求助”,杨老师说:“修车师傅说需要两天才能修好,你接下来会干啥?正常人会怎么做?”妈妈说那只好在等师傅修车的这两天去开封逛逛了,这才是正常人干的事。如果遇到汽车走不了了,我们一直在车旁边盯着它,心心念念它什么时候能重新上路,这一定是疯了。孩子的学习好比车出现故障了,走不动了,正常人的正常反应是在重新开始学习之前,打打游戏,消磨一下时间,为将来返回学校调整一下状态。

    想让孩子回到学校,不能让孩子产生自我否定,要让孩子理解,他这样的行为是正常的。让他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是正常的,心态上认为自己是正常的,孩子的内心才能平静下来,才能结束冲突和恐惧。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才能从心底里升起来,他才有勇气走该走的路。

    父母也要认识到,自己这种焦虑和恐惧,在目前这个时期是正常的,自己也是个正常人,从焦虑和恐惧中走出来,结束这种正常的不正常,恢复心态才能接着往前走。孩子的行为出现“不正常”,跟人的状态有关,状态跟心态有关,心态跟认识自己有关系。孩子真实的感受是厌学,但是在心态上认为厌学不对,导致他没有办法用平稳的心态客观地认识自己。我们如何推动孩子成长,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就是“认识自己”,让孩子在认识层面上,客观正确地看到自己是个正常的人,这样他才能逐渐走出困境。

L�L�L�L<��)�

相关文章

  • 正常之辩

    今天讨论的话题叫做“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正常的”,这是一个跟概念有关系的话题。理清了这个话题,才能在具体的...

  • 深耕4之~正常之辩

    怎么样让一个孩子自然的生命力和主体性更好的发展出来 一、发展个人的主体性。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都值...

  • 深根4之~正常之辩

    怎么样让一个孩子自然的生命力和主体性更好的发展出来 一、发展个人的主体性。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一个生命都值...

  • 说服的艺术~类型分析

    事实之辩,是不是的问题,概念和统计理论 价值之辩,好不好的问题 政策之辩,应不应的问题,损益比的权衡 哲理之辩,是...

  • 思考

    辩论 孩提落地 父母辩之 子女不改 称此为 屡教不改 老师辩之 学生不改 称此为 不听教诲 领导辩之 员工不改 称...

  • 《庄子修心课》第三十二课——大道不称

    《齐物论》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 曰:“何也?” “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

  • 《庄子修心课》第三十二课:大道不称

    《齐物论》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 曰:"何也?" “圣人怀之,众人辩之...

  • 《逍遥游》自学课之基础知识部分

    1.此小大之“辩”也,“辩”乎荣誉之境,而御六气之“辩”,默写时要注意原文均是言字旁的“辩”,均为通假字。前两个通...

  • 8.14日接续《逍遥游》

    1.此小大之“辩”也,“辩”乎荣誉之境,而御六气之“辩”,默写时要注意原文均是言字旁的“辩”,均为通假字。前两个通...

  • 读《庄子》,问何为辩?

    读《庄子》,问何为辩? 文/燕赵北羽 庄周者,不辩之辩,天下名辩也。以其“辩无胜论”为引,试玩味之: “即使我与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常之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vvz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