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为清代作家沈复所著的自传体小说。浮生二字出自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俞伯平曾为书做序,评价《浮生六记》:不必妆点,不知避忌。统观全书,无酸语,赘语,道学语。
《浮生六记》目前共存四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五六卷已经遗失。全书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以深情直率的笔调记叙了沈复与妻子芸娘至诚至爱的感情和生活情趣。林语堂先生更是将芸娘称为“他心目中最完美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
芸娘的可爱在于始终与沈复的生活情致相和。少年时做“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引得沈复赞叹才思隽秀。为爱花成癖的丈夫养兰花、做草虫画,自带雅趣。然而又毫不做作,私藏暖粥小菜与未婚夫婿,与沈复女伴男装同游妓馆。动了爱美之心要给丈夫取妾,虽历来为读者诟病,但亦见其豁达磊落。沈复夫妇被逐出家门后,失去了经济了来源 ,生活陷入困顿,然而二人依旧夫唱妇随,保持爱美纯真之心,显得尤为可贵。
中外文学中,描写情爱的诗文小说极多,但是专门写夫妻之情的极少。或宫廷艳史,或风尘知己,或青年男女的刻骨铭心,即使宝黛的缠绵悱恻也非要黛玉在婚前香消玉损才能完美。
中国男人笔下的中国妇人,要么温婉恭顺,曰识大体,要么丑陋彪悍,如河东狮。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那结婚后的女人,面对家庭琐屑,一地鸡毛 ,大约就变成了水泥做的?
男人多羡慕沈复能觅得芸娘这样识情识趣的女子做佳偶,作为女子,芸娘能遇沈复又何尝不是大幸。
沈复夫妇为家族所厌,一因其夫妇无防人之心,导致被人陷害,一因芸娘爱美成痴,与妓憨云结盟。在那个时代,沈复能选择芸娘,离开衣食无忧的家庭,是真的爱芸至深了。
可以说芸娘的光彩,来自沈复的欣赏和宽容。如芸娘说腐乳: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说“识趣之人看美人,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相貌平凡的芸娘,在识趣的夫君眼中大约是十分的美丽。
07 世间可爱的女子,岂止一芸娘——《浮生六记》有感曾背诵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每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手值,今已亭亭如盖矣“”总陪着作者落泪一场,树绿叶成荫子满枝,人已零落成泥碾作尘,物是人非,深情可感。
但相比于沈复和芸娘,感情就隐晦太多。沈复对芸娘的欣赏和怀念是不加掩饰的,她聪敏、温柔、俏皮、通透、善良的形象,通过沈复的笔跃然纸上。如果她嫁的是别人,一个不能欣赏她的天真浪漫的人,她也只能收起心思 ,成为一个普通的贤惠的小妇人。
人生苦短,寻得一人,即是生活的伴侣,又是精神的知己。沈复和芸娘何其有幸!
芸娘死后,有人赠沈复一妾。沈复说“重入春梦。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不是沈复有了新欢忘了旧人,而是除却巫山不是“芸”,再无人可与芸娘想提并论。这番深情,又有几人可得。
我不喜欢两个相爱的人共生共死的故事,我欣赏失去挚爱还能好好活着的人。活着,他们的世界还存在,那个死去的人会因另一个人的心挂牵,生命得到延续。
世界那么大,人们那么匆忙,我们越走越快,终于成为过来人。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模样,忘记了怎么去爱一个人……
我们这一代人,渴望爱情,看重爱情,婚姻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不稳定。习惯了等价交换,再难拿出一颗赤忱之心。
平凡中的生活趣味,不是不可得,是从未相信,可与一人携手走过这一生。
网友评论
关键在最后:习惯了等价交换。现在的人价值观就只有金钱权力,看对方是否有车子房子位子,爱情是婚姻以外的。
我们这一代人,渴望爱情,看重爱情,婚姻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不稳定。习惯了等价交换,再难拿出一颗赤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