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也是我国文化百家争鸣、群星灿烂的时代,伴随着政治、经济的激烈变革,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各种思潮的激荡。今天推荐一部讲述各国交锋的计谋之书——《战国策》。
机锋敏睿,还是离经叛道?
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逐鹿中原。在这个动荡剧变的时代背景下,各国都希望以最少损失获得最大收益,于是,大批能言善辩的纵横家出现了,他们往来于各国之间,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揣人主心理,凭一己之巧舌指点山河,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时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走向。他们的旁征博引和巧思妙喻中,洋溢着令今人叹为观止的计谋与人生智慧。
西汉的刘向将这些纵横家游说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编校整理成书,名为《战国策》,这部国别史著作跨越的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六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和各国内部阶级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可谓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纵横家们时而连横,时而合纵,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只为自己飞黄腾达而奔走。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却独与儒家冲突不可调和,因而这部收录纵横家言论的《战国策》一度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
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纵横家多出身贫贱,以布衣之身游说诸侯,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执政大臣。在最艰苦的环境下投机,是一种人类智慧的超常解放、创造和发挥。
苏秦是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先以连横之策游说秦王,多次呈上奏折,却备受冷落,他的钱财用完了,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当他落魄地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做饭,父母也不与他说话。
他大受刺激,于是发愤读书,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一年后,学有所成,他又以合纵之术游说赵王,大获成功。
当已经拜相的苏秦在游说途中路过洛阳,他的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备好音乐和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视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匍匐在地,数次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前倨后卑的原因,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苏秦叹道:“贫穷时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时连亲戚也畏惧我,人生在世,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可以忽视吗?”
尽管人言:“锦上添花无人记,雪中送炭情谊深。”但是,还有一句话叫:“穷在闹市无人认,富在深山有远亲。”
狡兔三窟保平安
由于列国纷争,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王和贵族等领主势力受到削弱,他们迫切需要大量的拥护者和谋划者,于是王侯将相争相养士,以求为自己扩大政治影响,巩固权位,“食客三千”已经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这些士大多是能辩善谋,有一定的政治见解,或有一技之长,甚至身怀绝技者。冯谖为孟尝君打造“狡兔三窟”,就是这一类的典型。
冯谖在投奔孟尝君时,假装无能,直到孟尝君让人去封地收款,冯谖才自告奋勇站出来。冯谖问孟尝君,收完款要买些什么带回来,孟尝君回答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当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借契全核对过后,他假托孟尝君之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为孟尝君买“义”。此举得到百姓们欢呼拥戴,却让孟尝君大为不悦。
一年后,孟尝君被齐王以“不敢用先王的臣子”为由放逐,只好去封地薛邑。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孟尝君此时才理解冯谖当初为他买“义”的重要性,并深受其益。
后来,冯谖又西游于梁,说服梁王三遣使者以千金百乘聘孟尝君为相,为抬高孟尝君的威信而虚张声势。梁王的重聘求贤,令齐王感到危机,最终,齐王谢罪并重新起用孟尝君。冯谖还提醒孟尝君在封地建宗庙,当宗庙建成,他打造的“狡兔三窟”全部完成。
此后,孟尝君为相几十年,一直平安,其中少不了冯谖的功劳。
好马好车,敌不过南辕北辙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魏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劝阻。
季梁为打动魏王,说自己在太行山下遇见一个想要去楚国,却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季梁告诉赶路人,这不是去楚国的路,然而赶路人却称自己的马骏、钱多、车夫驾驶技术好。殊不知方向错了,条件越好、越努力,就会离目标越远啊!
现在的我们,常被“努力论”包围,而我一直很厌恶这种说法。因为有很多事情都比努力重要得多,比如天赋、方向、时机、选择……赶路时,若偏离了目标,优越条件没有用在正道上,那么,努力带来的不是幸运,而是南辕北辙后的人困马乏、财物两空。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