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今日看点风月宝鉴
19.心性的退场与社会文本的独角戏:哲学的文化学基础

19.心性的退场与社会文本的独角戏:哲学的文化学基础

作者: 盆小猪 | 来源:发表于2017-06-28 18:26 被阅读386次

    本文以文化人类学的符号人类学流派理论为出发点,讨论哲学的文化学理论基础。本文将文化视为人类行为所讲述的社会文本,将重点放在对文化文本意义的诠释上,讨论哲学的一些基本范畴在文化学视阈中的相关问题。

    这是俺的一篇元哲学论文的准备材料。本文认为,就文化史而言,心性被灵魂取代,而灵魂并非实在,因此,人不是自己在讲述文化文本,历史反而是社会文本将人用作傀儡唱的独角戏。

    本文结合佛学诸法无我法印,呼吁时下文化中的心性的回归,这一思想与西方反诺斯替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思想相近。

    盆小猪手绘《你才是兔子!》系列之《秩序的颠倒妄想》

    (一)

    美国著名符号人类学家,解释人类学的提出者,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在著作《文化的解释》(1973)中,对文化做出如下定义:

    "a system of inherited conceptions expressed in symbolic forms by means of which men communicate, perpetuate, and develop their knowledge about and attitudes toward life."

    这一定义描述了文化所具有的下列特征:

    (1)文化是一个符号和意义的系统。

    (2)符号的各种模式所表达的观念,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通过沟通交流生产等社会行为,得以实现。

    (3)这些观念与生活有关。文化承载着关于生活的知识。

    这一定义,引申出格尔茨一个影响深远的比喻。他将文化当做“文本”(text),将田野调查当做“读取”(reading)。

    社会文本,是社会文化的符号系统,是文学意义上的文本概念的延伸。社会文本除了语言文字的文本,还包含了宗教仪式活动等习俗和社会行为。

    文化人类学以对待文本的客观态度,从文化符号这一社会文本中,读取并记录其中的观念。

    (二)

    每一个人,都是社会文本的讲述者。社会文本不仅限于语言文本,它还包括了物质文化载体的全部内容。

    社会个体,即使是不经意间的言行,也会汇集为社会在精神层面的意义的载体。

    并没有一个预先潜在的意义,存在于个体对社会文本的讲述发生之前。个体对意义的传达,伴随着对这一意义的创生。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社会文本的意义才能得以确切的阐释。

    然而,社会这一范畴又将阐释囊括在社会文本的讲述过程中。所以,对社会文本的阐释,需要个体活动相对于社会的脱离和自由。

    阐释社会文本背后的意义的人,注定流离于世外。

    每一个讲述社会文本的个体,并没有被社会刻意付予文本讲述的使命。

    个体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的结果。

    个体的心理反应,是先天“精神胚胎”“气质”与后天社会文化习得的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个体具有的认知的原始性与思维的理性难解难分的结果。

    因此,个体在社会文本的讲述中,不仅受到已有的社会意义的影响,还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心理因素具有社会文化因子。于是,个体的表达,是在讲述着社会文本对个体精神世界固有意义的改写。

    个体的行为,是在社会关系中展开。社会是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的结合,动力的相互作用。

    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生产关系。个体为了谋取自身行为带来的利益的最大化,会根据环境的动向,来采取自己的行动。个体与社会,处于泛化的博弈关系中。

    社会生产关系的确立,是为了促进相对应的生产力的发展。无数社会个体凝聚成的社会关系,本身就在讲述着社会制度对财富创造,及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性的意义。

    然而生产关系包含的分配关系,却因为作为理性人的个体的博弈行为,往往违背了生产关系之上的社会制度的本来意义。

    个体讲述的社会文本,以个体心理在社会文化中被同化为基础。个体讲述的社会文本,以个体行为对社会制度的背叛为诉求。

    整个过程,始终贯彻着社会文本对固有意义的否定和对新生意义的推动。

    (三)

    因此,个体是社会文本借以实现自身的工具。社会中的个体从来不曾讲述自己的意义。历史的舞台,只为社会文本唱一出独角戏。

    社会意识,若是脱离了社会文本的意义,就会空洞而没有实际内容。

    社会文本得以讲述、意义得以融入文本的过程,最能体现社会大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科书式的条款为社会给出如下的描述:社会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作用。

    然而,我们对照《恩格斯致弗•梅林》中,恩格斯的一段话,就会发现上述教条并没有触及关键性的问题:

    此外,只有一点还没有谈到,这一点在马克思和我的著作中通常也强调得不够,在这方面我们大家都有同样的过错。这就是说,我们大家首先是把重点放在从基本经济事实中引出政治的、法的和其他意识形态的观念以及以这些观念为中介的行动,而且必须这样做。但是我们这样做的时候为了内容方面而忽略了形式方面,即这些观念等等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相互作用,是系统的,持续的。在具体历史中的情形往往需要细致的梳理。

    社会向个体呈现的,更为直接的,是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承载了意义的社会文本。观念等社会意识的产生规律,需要在文化中寻找。

    社会文本在不断创生,因此新的意义也在不断产生。这个系统,在文化阐释的系统研究中,相比较于其他研究方法,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社会的发生,以及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中的发生,最初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进化的需要。

    但是,当人类社会的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之后,人类的异化就开始了。

    社会与文化,不再服务于全人类的进化和发展。它们从服务于统治阶级,再在异化了统治阶级之后,成为了自成系统相对独立的存在,进而支配着它的创造者——人类。

    社会生产的基础,是对劳动的推动。劳动的前提,是劳动的发出者——劳动者——的存在。因此,社会必然维护劳动者的生产,保护劳动者的人身安全。

    当然,私有制社会也必然保护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的所有者——剥削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每一个社会个体,首先是一个生物个体。社会人的心理活动无法脱离他作为生物的必然本能。

    综合上述社会和自然因素而论,被异化的人类个体必然会寻找自己的主体存在感。因为社会和生物的信息会不断刺激他,提醒他,他作为主体而存在。

    那么,在社会文本的意义泛滥的环境中,人类个体,作为人这一存在,自身的意义究竟如何得以阐释?

    相对于外在的意义,人类个体所能找寻到的,内在于自身并成全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人类个体的灵魂。

    然而,这个途径却很不幸是错误的。

    如果人类个体的存在,能够有自身独立的,并能实现自身独立性存在的意义的载体来实现,那么,这一载体必然不会传达出任何意义。

    因为任何被传达出的意义都寄托于社会文本,从而失去了实现人类个体独立性存在的意义。

    如果有这样的存在,那么,它必然不可能传达出意义。意义不是脱离其载体的存在。所以,这样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于是,我们假设有一种存在能够决定人类个体的存在的意义,则这种存在是需要依托于它物而存在的。

    而它所能依托的它物,不可能和它一样来自个体之内,因为它已经包含了个体所有真正的内在。那么,它所依托的,就必然是外在于个体的社会文本及其意义。

    因此,这种存在的意义是社会文本的意义的延伸。人类个体完全作为个体独立生命的意义,是不存在的。

    这种存在,或者这种存在的意义,往往被称作灵魂。

    (四)

    人类个体没有符合灵魂定义的灵魂。

    社会文化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即使在一定条件下这种逻辑是非理性的。

    现代社会文化中的社会文本讲述,必然需要符合现代文化的内在逻辑。

    社会个体在心理活动正常的情况下,也会依据一定逻辑规则进行思考,进行社会文本的讲述。

    然而,作为个体内在自性的灵魂,是无法被讲述的。故而,灵魂不可能成为社会文本中存在的意义。

    对此,本文论证如下:

    逻辑是意识活动的一种。
    设灵魂存在,且意识活动因灵魂存在而产生。
    则逻辑所思考的灵魂,由灵魂决定。
    所以,逻辑思考不能求证出灵魂是否存在。
    意识活动的存在,不能作为灵魂存在的充分理由。

    意识如果作为灵魂的属性,那么,一种属性无法证明这种属性的所有者的其他属性。好比白葡萄酒的颜色不能证明它的酸度。

    以思考求证灵魂是否存在,如同用一面镜子去照另一面镜子,却想从镜像中看出镜子以外的存在。

    灵魂是意识活动之外的、文化的创造物。

    佛学是在人类第一次轴心时代反对灵魂这一类观念的思想瑰宝。佛学三法印之一的“诸法无我”,所说的“我”,就是“灵魂”,引申为“自性”。

    《南传法句经》义句二七七和二七九说:

    『一切行无常』,以慧观照时,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
    『一切法无我』,以慧观照时,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

    何为无我?

    无我,又称“我空”。包含空人我与空法我两层含义。

    《中论观因缘品》说:

    “问曰。何故造此论。答曰。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生。有言从变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有如是等谬故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种种说我我所。不知正法。”

    人没有所谓的“自性”与“灵魂”,但人有自己的心性。

    心性本净,客尘所染。

    所以人的心性,需要离开社会文本意义的阐释过程,否则,非但为心性染上尘埃,也会让意义夹杂许多阐释者个体的心理因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心性的退场与社会文本的独角戏:哲学的文化学基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tp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