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挖且思“薯”意浓

作者: 余生有爱 | 来源:发表于2019-11-02 21:44 被阅读0次
    且挖且思“薯”意浓

    天刚麻亮的时候,妻就喊我起来,去地里挖红薯。地不是自家,厚着脸皮向乡亲讨来的。人家是书非借不能读,我是地非借不能种。

    地不太远,离居处三里之遥,山脚下的一块山地。虽不大,但也整成六双,栽了芝麻,玉米,还有红薯,也算地尽其用。芝麻玉米早有收成,如今只等着红薯了。

    挖红薯只能起早,因为白天要忙生意,耽搁不得白天的大好时光。妻就选了这样一个晴好的清晨,带上镰刀,耙锄,当然还带上我,穿过一路寂静的村庄,向山地盎然进发。

    深秋的清晨未有凉意,晨曦瑰丽,天澄地明。也是,霜降都过了,并不见得田野浮起薄霜;路边的枯叶衰草,露水全无,应是久旱天晴地暖的缘故。妻担心红薯的收成,说这样干旱的天气,怕是没有什么了。

    我倒觉得种红薯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其乐趣不在收获,而在于享受其间耕作的过程,醉翁之意不在酒嘛。山地是马山的山麓,每每耕作,就有了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况味。昔有东坡曰,“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虽然我知道彼“红薯”非此“红薯”,但是彼此种植的情形也大抵差不多吧。对于红薯,在于对它的玩味,“原野土坡地几垄,披蓑带笠谷雨种”“豆秸火煨熟,赛板栗绵香”,我喜欢古人这样的小资。

    其实我与红薯的渊源也颇深,虽家在圩区,从小有得吃这样稀罕之物,于是小小的心里就有了些许优渥感。在圩区,红薯还真是稀罕,但好在我的几个姨在山区,于是就顺理成章坐享其成了。母亲每年都要挑回几编织袋,当然还有深加工的红薯粉,红薯角。所有的这些,都是我童年及少年美好时光的一部分,想起红薯,就想起姨还有姨夫、老表们,想起曾经去他们家玩耍的快乐时光。

    睹物思人,这是人本能的一种反应。“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如今每每想起红薯,我亦如此。时光无法停留,它只能在记忆中留下一鳞半爪,然老旧,但却历久弥新,让人难以忘怀。想起红薯就不由地想起母亲,我知道她是最爱吃红薯的。每当早餐红薯煮稀饭时,她总是碗头堆得高高的,两眼眯笑成一条缝。母亲高兴我也高兴啊,看她那样,多么希望母亲能健康长寿!可是,母亲却离开我一年多了……要是母亲还在,清晨挖红薯,她会不会也跟着一起来呢。

    三里路不算远,转眼就到。山脚下的一片山地,乡亲们大都种了红薯,也大都收回家了。勤快的,趁着晴好的天气,已洗成红薯粉,一匾匾摊薄晾晒,在秋阳里闪着耀眼的白,像是一块块未融的雪。说起红薯粉,不光自家食用,还是一笔较为可观的额外收入。邻居老爹晒干的红薯粉三百多斤,早就抢购一空,十元一斤的价格,让老爹笑得合不拢嘴。真是越老越顽强,越活越年轻。

    老爹是庄稼好手,这我们没法比。我们的初衷,只是种点自己吃,至于红薯粉,没那野心。望着自家的三双地,还覆盖着稀疏黄绿的叶,也不知道地里究竟出什么成果。妻拿来镰刀,刷刷将叶割去了,只留下根部一小截藤,作为挖的标记。妻割叶的时候,一垄土坝就露了出来,有着条条裂痕。妻惊喜地说,看样子有红薯,而且不算小呢。

    挖红薯要有挖红薯的姿态,猫腰屈腿,方可力道下沉,掘地三尺。左右横着挖红薯垄,垄松,则红薯动,惟其如此,则不伤红薯。牵藤轻拉,红薯应手而起,三两成群,一起俱起,毫发无损。望着光溜的红薯横七竖八躺在地里,心中满满的成就感如朝霞般绚烂。

    想想种这些红薯,其实付出的真的不多:红薯秧是从隔壁老爹家讨得的;浇过三次水;施过一次菜籽饼伴复合肥;锄过一次草;红薯叶、藤长得茂盛时,翻牵过一回。仅此而已。好歹自己也是个粗人,挖耙锄的活还能应付自如,忙碌了一早上,觉得筋骨舒张,精神抖擞,丝毫没有半点疲惫。原来生活中的美好就是这样的简单,只要你愿意真心付出,生活会加倍给你美好。

    “双手劳动,慰藉心灵”,海子如是说。“人生的最大快乐,是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成果”,谢觉哉语。无疑,土地上的劳动是最原始的,但正是最原始的劳动,“民以食为天”,才使人类得以生生不息。望着收获颇丰的红薯,我知道,首先,得感恩这片辽阔的土地;另外,还得感恩四百年前将这无价之宝冒险从海外带回的人。其实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在某一刻,思想会穿越时间和空间,在心灵深处引起很纯粹很高尚的共鸣。

    时光在我与妻的黙契劳作中悄然而逝。朝阳自山后喷薄而出,从树梢的缝隙中闪耀出道道金色的光芒。我们带着清晨的收获,心情无比愉悦地奔跑在平阔的乡村道路上,仿佛闻到红薯烤熟那醉人的香,幸福着我们平凡且普通的生活。“ 一个好好过生活的人,他的时间该分做三部分:劳动、享乐或消遣。”——车尔尼雪夫斯基这样说,我深以为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且挖且思“薯”意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ymhb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