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同治三年)7月,天京城(今南京)里外烽烟四起,地上到处是太平军和清兵的尸体,只有一面残破的太平军军旗在腥风血雨中摇曳,镇守天京多日的太平军终因寡不敌众,孤立无援导致城池失守。
侥幸突围出来的忠王李秀成回望沦陷的京城一脸悲壮,慌乱撤退时与大部队走散,孤身一人走到了江宁县方山脚下,他又饿又乏,躲进了一个村民家中。
李秀成画像不久清兵便追击而至,这位村民为保全一家人的性命,向清兵告发了李秀成,这位为太平天国立下赫赫战功的一代忠王,就这样落入了清军之手。
清军统帅曾国藩与其弟曾国荃得知李秀成被捕,欣喜若狂。曾国藩主张劝降李秀成,他心想只要忠王易帜于我,那么剩余的太平军的人心便可瓦解,到时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是其弟曾国荃却利益熏心,他早就听说李秀成身上的佩剑是一柄价值连城的龙泉宝剑,此剑年逾千古,削铁如泥,而且剑柄上还镶嵌了100多颗波斯钻石。
曾国藩画像曾国荃求剑心切,于是私自提审了李秀成,却从李秀成口中得知,他佩带的兵器只是一把带皮鞘的钢刀,这把钢刀还是征战江南时从清军手中缴获的战利品,普普通通,并无价值。曾国荃不信,又派亲信去清查李秀成的随身物品,依然一无所获。
欲得宝剑的美梦破灭,曾国荃气急败坏,在他的极力呼吁之下,1864年8月7日,李秀成被曾国藩下令处死,年仅四十一岁。忠王死后,他佩带的宝剑也就成为了历史谜案。
曾国荃画像暑寒易节,斗转星移,时光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多世纪。1981年春,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柯文兰博士受邀来我国访问,并参加了太平天国金田起义130周年学术讨论会。会议上他拿出随身带来的一把宝剑,向与会的学者介绍说,眼前的这把宝剑就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佩剑。此剑身长二尺七寸,剑背呈乌青色,剑刃锋利无比,寒光逼人,但剑柄上并未镶嵌任何钻石,只是用银丝缠裹,护手剑肩上镌刻着“忠王千岁用剑”六字小楷。
在场的研究太平天国的中国史学家们都惊诧不已,因为在此之前,虽然有史料曾记载过忠王李秀成佩剑等遗留物的信息,但国内从无一人看过实物。为了慎重起见,与会专家对柯文兰博士手中的宝剑作了仔细考证,结果证实了该剑确系忠王生前佩剑。
李秀成佩剑局部然而这件珍贵的太平天国文物是怎么流失到海外,又是怎么失而复得的呢?原来,曾国藩统领湘军在镇压太平起义军的同时,还得到了英帝国洋枪队的帮助。1864年春,清军在洋人的支持下,向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发起了猛烈进攻,苏南重镇苏州、无锡、常州先后失守,到了初夏时,太平天国的大本营南京也陷入了清军的重重包围,形势危急。
李秀成临危受命,负责指挥守城战斗。一日,他把自己的堂弟李世贤召来,解下身上的佩剑,命他以此剑作为令剑去江浙等地督战,凡有不从调遣者,可用此剑就地斩首。
英帝国洋枪队李世贤接令后带兵出城,刚刚走到溧阳,守城的太平军头领吴人杰趁机献城,向清军刘铭传部投降,为了献媚清军,吴人杰又杀害了李世贤,取下忠王宝剑送给了刘铭传。
刘铭传得到宝剑后欣喜如狂,只是好景不长,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英国洋枪队指挥官戈登的耳朵里,戈登厚颜无耻地向刘铭传索要宝剑,刘铭传岂敢得罪洋人,只好将宝剑送给了他。戈登回到英国后,把这柄宝剑作为珍贵的战利品收藏了起来,忠王宝剑就此销声匿迹。
1869年,英国对苏丹发动了殖民战争,戈登奉命远征,结果戈登在一次战斗中被苏丹地方武装打死。戈登一命呜呼后,他的几个儿子对文物一窍不通,把家藏宝剑以350英镑的低价卖给了伦敦文物商人,后来又几经易手,最终被柯文兰博士发现。
李秀成佩剑柯文兰博士是一位研究东方历史的英国学者,他曾对近代英国侵略中国的行径发出过强烈的批评,所以,趁着来中国做学术访问的机会,把这柄极具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忠王佩剑送回中国,使它回归了故土,现如今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