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96后这一代,你会想到什么?有人会说,辛苦、独立or离经叛道?no!根据调查,人们对96后用形容最多的就是“迷茫”这个词。
我属于96后大军中的一个,出生于农村,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现在我对当时最深的印象就是经常捡别人扔的衣服穿,往往是姐姐穿完我穿,我穿完妹妹穿,妹妹穿完妈妈拿去卖破烂或者弹床垫,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农村嘛,思想观念还比较传统,为了传宗接代,家里必须要有一个男孩子,这样才显得“正常”,可是,我家没有男孩子,只有三姐妹,三个女孩子,所以爸爸和奶奶总觉得没有男孩子怎么怎么丢人,而妈妈呢,她也没有办法,生了几个孩子都是女孩子,为了争口气,妈妈励志让我们姐妹三个都考上大学,她不允许我们留级,每次考试也不允许名次下降。就这样,在妈妈的强烈压迫下,我们三个像是批量化生产一样,每日朝着名次努力,不知道为了什么学习,只知道如果考不好回家面对的就是妈妈的愤怒。
这样的压迫在我考上大学的时候终于轻了不少,到了大学,我接触到了智能手机,接触到了微信,微博,动漫等等,然而大学的时候兴起了一个叫奖学金的东西,于是,虽然没有了妈妈的长期督促,但是每次打电话回去的时候妈妈总会提到奖学金,问什么时候考试,考了多少名,什么时候评奖学金等等,所以我没有闲情逸致去想别的什么,我满脑子都是我的平时分,考试内容,考试成绩以及专业排名。大学四年眨眼过去,回顾四年,毕业的时候我竟没有任何留恋,因为并没有什么值得我太多回顾的,我所能想起来的也只有大学教室里呆呆坐着顾忌点名的我。后来跟一个同学聊天,说我变化很多,说以前对我的印象只有学习,其他什么也没有,我在手机这头呵呵笑了,毕业了才知道我的大学过的多么失败,我还是没有任何兴趣,没有任何喜好,没有任何特长,当我拿起陶笛准备发展一个特长的时候,忽然觉得,现在好像有些晚了,我没有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专注它,并且,我的思维已经差不多定势了。
毕业之后找到了一个教育机构的工作,以为是一个老师,没想到只是一个课程销售的岗位,能说是公司欺骗了我吗?也不是,公司在招人的时候会尽可能把职位重要职责模糊一下,尽可能吸引更多应届毕业生的注意力,而我这种从前只知道读书没有接触过社会的人来说,这才是刚刚开始的挑战。
工作一年,我也对这份工作的忍耐越来越低,我内心很清楚,我不适合,我对现在的工作没有任何兴趣,那我为什么还没辞职呢?我不敢,对于即将23岁的我来说,我没有太多精力一个一个去体验到底哪个适合我,我也没有任何可以傍身的技巧,我不能保证离开了这个,我是否还能找到下一个,你知道,没有技术,没有能力,只是最为普通的人,是不敢轻易脱离某一个圈子的。
我迷茫的活着,无所谓感兴趣与否,无所谓喜欢与否,只是漫无目的得过且过,我深刻地意识到迷茫的本质,在于自己的现状和自己的理想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随着年龄的增大带给自己的恐慌越来越严重,我实在恼透了这种迷茫的状况。
于是我开始尝试脱离之前给自己的局限,我开始慢慢趁着工作之余去探索尝试不同的东西,考完六级就扔下的英语,捡起来,并且朝着实用性(譬如口语和听力,能让我与外国人交流的方面)努力;之前看动漫的爱好喜欢上的日语,开始学习日语入门五十音,买了初级课本,下载沪江学习软件,利用零碎时间去学习;古诗,因为喜欢看小说所以非常喜欢古风,于是每天坚持背一首古诗来丰富自己;还有写作,从小我就很喜欢幻想,而写作给了我一个幻想的实现平台,我开始捡起曾经半途而废的小说,开始阅读,积累素材,锻炼文笔,磨炼耐性,而为了能让更多人看到我写的东西,我又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号,继而接触到了运营……我尝试了很多东西,摸索了很多方向,这也让我接触到了更多的更优秀的人,我的生活也逐渐丰富充实起来。我一边后悔又一遍庆幸,后悔的是这些尝试如果在大学接触到该有多好,那我就会有足够多的时间去促进自己的成长,庆幸的是还好我现在开始了。
虽然现在我还是很迷茫,年龄逐渐的增大加剧了我的这种迷茫,也让我越来越恐慌。
但是,我开始喜欢上自己,喜欢上依旧迷茫,所以开始努力奔跑的自己。
我将这篇文章献给与我一样迷茫的同辈,希望你们也能将迷茫转变成一种动力,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去喜欢上这样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