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元 编辑 / 夜阑
No.41/第二十三章/2
第二十三章 书生忧国 首议新疆设省(之二)
道光元年(1821年),朝廷重修《大清一统志》,龚自珍被委以“国史馆校对”之职,参与这部志书的修撰工作。其间,他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阅读了内阁丰富的档案典籍,钩索旧闻,探讨历代得失,花费两年多时间,写成《西域置行省议》,阐发了他对谋求新疆长治久安的见解,并首次提出新疆建省蓝图。龚自珍的基本构想是:在新疆推行郡县制以代替军府制,移民实边,巩固国防,而且意在进一步拓边——“通西海”。
西海就是今天的咸海,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处,是世界第四大水体。中国古称“西海”。汉朝与之交往紧密,唐朝疆域最西端曾达于此。龚自珍希望大清国能够比肩汉唐,括西海如郡县。
《西域置行省议》四千多字,议论风生,见解深刻,思维周密,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龚自珍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分析了在新疆实施行省制度的必然性;从发展生产、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论证了新疆建省和移民实边的必要性。
如果我们追本溯源,就会发现,早在新疆建省六十多年前,龚自珍即已有此高论,并且还设计出一套完整而具体的实施方案。毫无疑问,他是大清朝第一个提出在新疆建省的有识之士,也是大清朝第一个具体提出“新疆省”行政建置方案的设计师。由此观之,龚自珍不仅是一位愤世嫉俗的诗人,而且更是一位洞悉先机的经世学者。
道光六年(1826年)夏,张格尔复扰回疆,“喀城回众全行变乱”,形势十分危急。龚自珍不禁“对月思西秦”,担忧回疆变乱会牵动大局。
龚自珍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这是因为自道光朝以来,张格尔屡屡扰边,回疆连年动荡不安,朝廷劳师靡饷,于是就有大臣提出“西域绝远,得之不为益,弃之不为损”的观点,并抱怨“竭内地以事外夷,散有用以资无用”,进而以此为由,主张弃守回疆。
龚自珍坚决反对弃守之说,认为即使回疆悬远难守,也不宜放弃。他甚至对朝廷既定的“羁縻”、“控制”等“安边之略”也不以为是,主张应在乾隆朝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新疆的行政统辖(“因功而加续之”)。他相信只要在新疆建立完整的行政管理体系,开垦屯田,改善吏治,绥辑得宜,那么,过去与目前的劳费,在将来肯定会换回无穷的利益。其原话是:“现在所费极厚,所建极繁,所更张极大,所收之效在二十年以后,利且万倍。”
然而,举人出身的龚自珍,官级仅仅从七品,人微言轻,而本朝等级制度森严,此等底层发声不可能上达天听,可龚自珍偏偏又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那种读书人。这既是出于他试图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需要,也是出于所读圣贤之书中一再教导的入世精神,正所谓“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但志向再大,也要服从现实。当时的读书人要获得报效国家的机会,就必须进入大清国决策层;而要跻身大清国决策层,唯有经过科举考试这座独木桥。尽管龚自珍身为“官二代”——准确地说,他至少应该算是官三代,其祖一辈、父一辈均为朝廷命官,官至知府、兵备道及署理按察使等职,品级不低。但是,在大清王朝旧社会,即便是官二代、官三代,要想仕途腾达,也必须经过严格的科举考试。
(未完待续)
(本文属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道光平叛》实体书可登录当当网订阅)
《道光平叛》实体书创作不易,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本书已出版,我已获得出版社和作者授权。文中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交流请发简信。
更多章节,欢迎关注我的文集:历史小说《道光平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