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作为一名奸雄而存在的。曹操原本不过是个小人物,又凭借什么走上权力的巅峰呢?本篇文章取其一个角度稍作分析。
《三国演义》之曹操发家三国演义中怎么评价曹操呢?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当时他的叔父看到曹操游荡无度,就给曹操他爹曹嵩打报告。
曹操觉得总这样被叔父骂也不是个事,就耍了个心眼,一看到他叔父就倒地装中风。他叔父一看大侄子这病立马告诉曹嵩,曹嵩过来一看曹操又好了。曹嵩就好奇了,问这是怎么回事。曹操一脸委屈说:我一直没病啊,因为叔父对我有偏见,所以胡诹出来的。
从此曹操叔父再告状,曹操他爹也不听了,曹操变得更加肆意放荡。
从这个小事来看,曹操的心机可见一番。而且其中对于自己的叔父也可以毫不留情,这一点平常人又有多少人人做到?
光有小聪明又岂足为人所道?
曹操当官的时候做了四件事,奠定了他的威信。
有一次中常侍蹇硕(当时把持朝政的宦官)叔叔提刀夜行,犯了当时的法律,没人敢碰,曹操把他抓住之后,用大棒打了一顿。从此曹操的管辖范围再也没有人敢触犯禁律,曹操威名颇振。
还有一次就是最出名的孟德献刀刺杀董卓。董卓把持朝政之后干的坏事太多,王允就邀请了一群大臣们谋划着怎么除掉这个祸害。曹操主动请缨,提出借用王允的七宝刀一用,去刺杀董卓。去了之后准备动手时不小心被董卓从镜子里看到了,董卓一转身,曹操就赶紧跪下解释说自己来献刀,趁着董卓没明白过来,找了个借口立马溜之大吉。
曹操本来不过是个小官,大臣们商量事的时候曹操一般都是站着听。但这次事件之后,曹操就获得了忠义之臣的名号,也为他日后的招兵买马拉起一竿子兄弟奠定了名望基础。
名声在外了,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根本上还得靠实力。曹操回家找他爹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想散尽家财招募义兵。他爹一听,这孩子有想法。就给他提建议说,咱家里钱太少,有个叫卫弘的有钱人,你去找找看。
曹操就去找投资人去了,怎样让人家愿意为你投入呢?由于曹操在之前的不畏权势的铁腕手段以及刺杀董卓的忠义名望的积累,再进行了一番想要为国家做点事的深情自我表白,终于感染了投资人,拿到了资金援助。
拿到钱之后,曹操就树起了一面招兵的白旗,上面写着俩大字:忠义。
朝政那么混乱的情况下,其实有很多忠义之人想为国做点事,但是一直没有门路。一看到有人打着忠义的旗号招贤纳士,立马就都来了,所以招募书没发几天就来了很多将领,知名的有乐进,李典,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由于有这些猛将在身边,曹操很快就这样拉起了队伍。
你看,机会稍纵即逝,明明大家都想干事,这个时候只要有个人站出来,大声喊一生,想跟着“忠义”干的跟我走,大家就跟着走了,可是又有多少人能站出来?曹操就可以,这就是他的魄力所在。
在三国时期,两军交战先是武将单挑,要是哪一方赢了,战争的结局基本上就确定了。曹操身边的这些将领为他奠定了之后发展壮大的基础。
有了这支队伍之后,曹操又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给各路诸侯发檄文,要讨伐董卓。各位诸侯一看,这种事情要是不参与一下,日后怎么沾光分利?就都去了,这次事件之后,曹操更有自信了,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号召力这么强。
在这件事情之后,曹操虽然几经受挫,但是因为身边的将领不离不弃,始终能够屹立不倒。惹不起别人的时候就乖一点,收敛一点,不断的招贤纳士的过程中,羽翼渐丰。只需要等待着一个机会,就可以走向一个权力的中心。
曹操依靠着自己的一腔热血以及机变计谋,在面临各种人生的抉择中误打误撞的碰上了忠义这个旗子,从此之后,牢牢地抓住这个尚方宝剑,奉天子以从众望,开始了开挂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