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

作者: 遇见与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4-28 20:18 被阅读9次

                                                                                      1.

           父亲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曾经跟我们弟兄两个说过他小时候的那些事,说的时候轻描淡写,留给我们的是他们儿时在满是水的池塘里捕鱼的场景,后来我对那段历史知道的越来越多,才明白那个年代的人是怎么挺过来的。

           早上五点钟,天还麻麻亮的时候,人们早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并没有现代人想象的那些日出而作与日落而息。对于公社大队的命令是没有人敢违背的,一个生产队的人都要在固定的时间开始上工,只有上工才能挣工分,有了工分才能享受集体制的劳动成果的分成。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壮年劳力的话想挣到能养活一家人的工分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那个时候父辈的人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劳作,姥爷曾经跟我说他在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背着筐捡牛粪了,我对姥爷的说法一直持怀疑态度,但是我知道的是三岁的时候也许背不动筐但是绝对不是拿着玩具车在小区花园里跑来跑去像我的女儿一样。由于受政策引导,那个时候的家庭在生育方面都是多多益善,有了人才能有生产力,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但是生产能力与生产水平不能同步的原因,人口的增加只会增加一个家庭的负担,本来就不够分的口粮随着添丁变得更加稀少,很多时候树皮与树叶真的是被当做食物来实用的。

           那个时候虽然生活艰难但是对于教育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标题在那个时候已经会被刷在土坯的墙上。与现在孩子不同,现在的孩子只要将一门心思放在读书上就是对家长最大的回馈了,但是那个时候的孩子书也要读,生产队的工分也是要挣的,因为你想读书的前提是首先你要活下去,所以在早上五点钟的时候只要家里大人起来了,孩子也会跟着起床,大人可能会去生产队里工作,孩子这个时候就会去牛棚或者猪圈将那个小背筐拿出来然后拿上小号的镰刀去地里打猪草喂猪、刨玉米地里未能带出土的根烧火。

           说到了烧火,我们以为在那个时代烧火的材料应该不会匮乏,但是事实上是那个时候连烧火用的柴火都是奢侈品。玉米杆之类的肯定是不能用作柴火的,那是暴殄天物,因为那个东西需要喂牲口,牲口的作用要远远大于人力的,所以那个时代的孩子有一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拾柴火,在秋后能做为柴火的天然物事就是树叶了,家家户户都会储备很多的树叶来过冬,以免在冬季断了烟火气。

           拾柴火、捡树叶是有一整套程序的。那个时候的村落是很小的,其他的地方都是田地或者是未开发的池塘河套之类的地方,这种地方是最适合捡树叶的地方了。这个时候三五成群的人会挑着筐拿着筢子过来,首先会有人分片,可以按树的数量也可以划片,这个地方就是你的活动范围,别人是不能来你这里拾柴的,相应的你也不能去别人的地方,怎么区分你的片的?就用地上的树叶先围一个垄,就跟路边的地垄一样,你在垄里面将属于你的树叶一点点的筢到一起,有的时候需要去几里地之外的地方拾树叶还需要带干粮的。等你将这一片的树叶全部聚拢到一起之后有的大人会过来用小推车装或者用筐背,如果大人没有来那就只能是自己往家里背了。我推测虽然那个时候的孩子也会有抱怨,但是他知道这是他们冬天的必须物品,就像我们现在的暖气一样,没有柴火就是断了烟火气,所以他们肯定还是会咬牙坚持下去。

           等到了冬天,大雪覆盖大地的时候,村庄里那些低矮土房的烟筒里便会升起了炊烟,炊烟袅袅,烟火气十足,那是一个家活下去的希望。

                                                                                      2.

           在我小的时候,已经用不到我们一边上学一边去地里劳作以挣工分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较诸于父辈,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没有柴火烧而不得不去几里地之外去拾树叶了,虽然家庭收入只能解决的是温饱问题,但是煤的问世以及地炉与蜂窝煤炉的使用已经是非常普遍了。

           由于家里使用的是地炉,在这个地炉的下面,有一个灶坑,这个坑大概有1个立方左右大小,其实就是在厨房的地上挖了一个洞,这个洞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存储炉灰渣,就是地炉烧完的煤的渣,及时将炉灰渣清理干净这个火才能着的更加旺盛,否则很有可能会死火。

           在灶坑的旁边还有一个小坑,这个小坑大盖也就50地砖那么大小,作用就是用来活煤,这个活是我们小的时候必须做的活,我跟弟弟都是有分工的,要不然他去活煤,要不然我去收拾炉灰渣。活煤是有一定比例的,要将黄土与煤按照一定的比例活匀,在加水调稀,切记不能一次性加太多水,那样太稀的话会打乱我们的比例,造成淹火现象,火也就死了。在活煤这个技术上面,我已经能熟练的掌握它们的配比,活出来的煤也是很耐烧。

           在地炉的两边各镶嵌着一个水缸,大小比塑料水桶稍微大一些,这两个水缸是直接镶进去的,水缸的上沿与地炉持平。有一件东西就会催生一个工作,我跟弟弟一人一个,没有水了负责往水缸里注满水。平常我们刷牙、洗碗、洗菜用的水都是这两个水缸里面的,因为守着地炉的原因,水都是温热的,不会太烫,这是一件幸福的事,因为我们不用为冬天洗手没有热水而发愁了。

           正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父辈那一代的烟火气从柴火变成我们这一代的煤,虽然取暖与生火方式变化很大,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到晚饭时刻从外面就看到家里的烟筒又升起了炊烟,那是回家的信号。

                                                                                      3.

           去年冬天回家之前我很是担心家里的取暖情况,因为大人的话可能冷一些也没事,但是因为有了孩子,温度太低的话怕她受不住。其实这一点我也曾思考过,我小的时候也是在这里住的,怎么一点事没有,但是孩子来了就受不了,后来我认为这并不能怪他们娇气,主要是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动确实会影响孩子的身体。

           回到家一进屋里我还是将心放了下来,因为温度还是很合宜的。老家在去年实行了煤改气,一方面因为煤的燃烧确实对环境的污染有很大影响,尤其是北方冬天的雾霾实在是严重,另一方面天然气的统一供应与使用更加的干净、安全、便捷。在农村实行煤改气是一个符合当下农村发展需要的事情,虽然开始可能有人反对,但是随着人们使用天然气的便利性逐渐凸显,现在对于天然气的推广已经变成了顺水推舟之势,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

           之前因为工作的原因经常性的在外面吃饭,甚至在家的时候也会经常叫外卖,吃着外卖送来的饭菜虽然省事,但是总感觉少了一些什么。直到回到老家之后,我经常性的会往厨房跑,不为别的,就为了闻一闻天然气烧着锅底发出来的味道。看着那菜与肉在锅里翻炒,闻着那飘出来的香味,终于意识到这烟火气真是久违了。

           我们总说小仙女是喝露水长大的,称呼神仙都是不食人间烟火之人,那是因为他们是神仙。但是我们凡人怎么能断的了烟火气呢?烟火气仿佛人间之力一般,它从上古而来绵延至今不断,它有时是烧烤味、有时是爆炒味、有时是清蒸味、有时是红烧味。它散落人间各个角落,在一个又一个的家庭落地开花,让一个又一个家庭见证着它的变迁。父辈的时候烟火气自那秋后落叶里来,我小的时候烟火气自那地炉里的煤球里来,现在烟火气自那天然气管道里来。

           岁月变化,一家又一家的人聚坐在桌子边上,觥筹交错,天南海北,厨房灶上的锅里不断地冒着热气,那是未出锅的饺子混着烟火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烟火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aah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