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周语·中·第11则
郤至认为自己功劳很大,想要成为晋国的相国。单襄公的看法却未必如此。
原文
襄公曰:「人有言曰:『兵在其颈。』其郤至之谓乎!君子不自称也,非以让也,恶其盖人也。夫人性,陵上者也,不可盖也。求盖人,其抑下滋甚,故圣人贵让。且谚曰:『兽恶其网,民恶其上。』故书曰:『民可近也,而不可以上也。』诗曰:『愷悌君子,求福不回。』在礼,敌必三让,是则圣人知民之不可加也。故王天下者必先诸民,然后庇焉,则能长利。
笔记
襄公话重
他说:“俗话说:‘刀架在了脖子上。’说的就是郤至吧!君子不自我抬高,并非为了谦让,而是厌恶凌驾于他人之上。人性啊,都想胜过在自己之上的人,所以不要凌驾他人之上。要想凌驾他人,反而会被排斥得更厉害,所以圣人崇尚礼让。且谚语说:‘野兽厌恶捆住它的网络,民众厌恶高高在上的人。’《尚书》说:‘民众可以以恩亲近,但不可高高在上。’《诗经》说:‘温文尔雅的君子,以礼求得万福。’
襄公举了几个谚语、俗话。场景中国人大概都不会陌生——我们可能都很讨厌那些天天把“没有我,你们就怎么怎么样”挂在嘴边的人。这是最根本的人性。
襄公继续说:“按照礼仪,地位相等应再三谦让,这正因为圣人知道百姓不可凌驾其上。所以统治天下的人必须先得到民心,然后方能安稳,因而能长保福禄。”
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怎么得?靠解决他们的问题,而不是靠凌驾其上。
原文
今郤至在七人之下,而欲上之,是求盖七人也,其亦有七怨。怨在小丑,犹不可堪,而况在侈卿乎。其何以待之?晋之克也,天有恶于楚也,故儆之以晋,而郤至佻天之功以为己力,不亦难乎!佻天不祥,乘人不义。不详则天弃之,不义则民叛之。且郤至何三伐之有?夫仁、礼、勇,皆义之为也,以义死用谓之勇,奉义顺则谓之礼,畜义丰功谓之仁。奸仁为佻,奸礼为羞,奸勇为贼。
笔记
单襄公说:“如今郤至在七人之下,却想要凌驾在上,这就会带来七人的怨恨。被小百姓所怨恨,已经难以忍受,更何况公卿大臣呢?郤至将凭什么来应付?晋国能克楚国,是因为上天憎恶楚国,所以让晋国来警告它。而郤至偷天的功劳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这是自招灾难!贪天之功不祥,凌驾他人不义,不祥将被上天遗弃,不义会遭百姓背叛。何况郤至哪里有三大功劳?仁、礼、勇都该是正义的行为。为正义而舍身叫做勇,奉正义顺法则叫做礼,积累义举而立功称为仁,比如狐偃辅佐晋文公。玷污了仁是佻,玷污了礼是羞,玷污了勇是贼。”
这里定义了仁、礼、勇的基础是正义。比如勇,杀人越货不叫勇,因为不是正义行为,杀人越货本质是欲望驱使。
原文
夫战,尽敌为上。守和同,顺义为上。故制戎以果毅,制朝以序成。叛战而擅舍郑君,贼也。弃义行容,羞也。叛国即雠,佻也。有三奸以求替其上,远于得政矣。以吾观之,兵在其颈,不可久也。虽吾王叔,未能违难。在大誓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王叔欲郤至,能勿从乎?」
笔记
单襄公说:“战争以消灭敌人为准则,以不战而使敌人顺从正义为上策。所以用刚毅勇敢来治军,要用位爵尊卑来治政。违背作战的准则而擅自释放郑君,这是贼;放弃奋勇的机会而去对楚君行礼,这是羞;背叛了国家的利益而去亲近仇敌,这是佻。有这三奸,还想上位?离掌权远着呢!在我看来,刀已经架在郤至的脖子上,他不会长久的。即使是王叔,也恐怕会受到牵连。在《尚书·大誓》说:‘民众想要的,上天必定会满足他们。’王叔简公想要跟郤至利益勾连,能不受牵连吗?”
郤至战争中的行为都是舍大义而就小礼——释放郑国君主、对楚国君主行礼,这是把大家的功劳拿来做自己的人情。郤至在晋楚之战中看出了楚国的不利因素,主张战斗,不能说没有功劳,但是上位的心太重,丢失本心与本谋,失大义贪自己所谓的礼义,让我想起后来的王莽。
结果是郤至回国,第二年就被晋国厉公所杀。王叔陈生跟伯舆争权夺利,王叔简公失败,逃亡晋国。什么样的人吸引什么样的人。
明天进入《周语·下篇》。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