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八十三回,贾府里面的一位小人物,周瑞家的向王熙凤抱怨说:家里的奶奶姑娘不用说,就是屋里使唤的姑娘们,也是一点儿不动,喝酒下棋,弹琴画画,横竖有伏侍的人呢。
这里的弹琴虽是泛指,但至少也说明:古琴在大观园的群众基础。
《红楼梦》前八十回曹雪芹写古琴基本都是一笔带过,真正着笔墨来写古琴的段落基本集中在后人续写的第八六、八七、八九这三回里,而且和整部《红楼梦》的女主角林黛玉有关。
高鹗等人把宝黛的琴艺写成了啥样呢?他们自己懂琴么?
为什么大家都说:高鹗等人续写的《红楼梦》把曹雪芹的整体水平拉了下来。
林黛玉会弹琴吗?琴艺如何?
第八六回里写到,林黛玉在扬州学的琴,八九回又说她离家的时候随身带着专门为她定做的短琴。林黛玉解释说:因为小时候学琴的时候,手够不到别的琴,因此特地做的。
这种短琴,实际上就是古琴术语当中所说的膝琴。正常琴的长度是一米三左右,膝琴比正常的琴尺寸要小很多,一米一到八十厘米不等,是等比例缩小。
膝琴一般用在三种场景:
第一儿童学琴,
第二女人弹琴,
第三,成人旅游时候便携使用。
前两者是因为年龄和身材比例,后者是因为功能性。总体来讲,膝琴是个过渡性的产品,真正会弹琴的人,尤其是成年人,是不会满足并且止步于弹一个袖珍迷你版的古琴的。
这也暗示了黛玉琴艺不怎么好。
第八十七回说,林黛玉会弹《猗兰操》和《思贤操》这两首曲子,并且自己配词进行琴歌演唱。但这也并不能说明她有多高超的演奏技巧。
在明清时期,古琴是闺房小姐的必修课,而且通过琴歌演唱这种方式也方便认字和背诵,况且琴歌演唱基本以唱词为主,旋律基本都是重复的。
黛玉写了四叠的琴歌,就是四个段落四小节的意思。由于是一个人同时边弹边唱,所以,古琴的指法和演奏难度不能太高。因为,如果乐器伴奏的旋律和人声演唱的旋律不一样,很容易出错,除非是真正的音乐高人。
所以,黛玉弹唱琴歌,就有点像现在的校园民谣吉他弹唱的意思,我们不能因为一个男生在宿舍楼下弹几个和弦,唱了首《同桌的你》就说他是吉他高手。当然如果作者点明,林黛玉会古琴独奏《潇湘水云》,又另当别论。
林黛玉的古琴技法,只是闺门旦的基本素养,或者可以推测林黛玉的琴艺也许和其他几位姑娘,甚至丫鬟差不了太多。
贾宝玉是个古琴小白?
第二十三回里,曹雪芹明明写过这样的段落:
且说宝玉自进花园以来,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倒也十分快乐。
这里直接点明贾宝玉会弹琴,但在高鹗续写的时候,却把贾宝玉描写成一个不懂古琴的小顽童。
第八十六回:贾宝玉一面瞧着黛玉看的那本书,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得,看着又奇怪,又纳闷,便说:“妹妹近日愈发进了,看起天书来了。”黛玉笑他:“好个念书的人,连个琴谱都没有见过。”宝玉说:“琴谱怎么不知道,为什么上头的字一个也不认得。妹妹你认得么?"黛玉道:“不认得瞧他做什么?"宝玉道:“我不信,从没有听见你会抚琴。”
高鹗的这一段描写完全和前面第二十三回曹雪芹写的,有很大出入。既然之前说了贾宝玉弹琴,弹琴的人怎么能不看谱呢?而且贾宝玉和林黛玉从第三回就认识了,贾宝玉每天和姊妹丫头们弹琴,里面居然没有林黛玉?
曹雪芹的这部《红楼梦》前前后后写了十年,反反复复修订了五次,难道连这点bug都没看出来?从这一段可以看出,高鹗在续写的时候和曹雪芹的行文并不一致。
曹雪芹对于音乐方面的描写大部分都在戏曲上,对古琴的描写虽然并不多,但至少看不出什么问题。而高鹗为了衬托林黛玉懂琴,不惜在续写的时候把贾宝玉写成一个零起点的古琴白痴,不能不说让人遗憾。
高鹗自己懂琴么?
第八十七回:妙玉和宝玉在门外听黛玉弹琴,妙玉说“君弦太高了,与无射律只怕不配呢。”听了一段之后妙玉又说:“如何忽作变徵之声?音韵可裂金石矣.只是太过。”宝玉道:“太过便怎么?"妙玉道:“恐不能持久。”正议论时,听得君弦蹦的一声断了。
高鹗这段本来是想告诉读者:林黛玉经常弹悲伤的曲子,并且通过弦断来预示她的悲剧结局。但从古琴的律学以及演奏常识看,这段描写有很大问题。
无射律也叫无射调,相当于是西方音乐的降B调,比如《阳关三叠》是无射律。但如果林黛玉弹琴把琴调成了无射律,如果一弦(君弦)不准整个曲子是没办法继续弹下去的。
如果妙玉前一秒先听出黛玉一弦调高的话,那么接下就应该描写黛玉继续调弦,如果弦都没调好硬要继续弹,那就会直接弹跑调。
前面高鹗把林黛玉描写成一个懂古琴,又会演奏的高人。很难想象一弦调高了还继续演奏。别说让懂琴的妙玉笑掉大牙,就是不懂音律的贾宝玉也能听出跑掉吧。这种描写前后自相矛盾。
其次,如果琴调成无射调的话,也不排除断弦的可能。钢弦是在新中国建国以后的乐器改革运动才出现的。清代弹的是丝弦,丝弦在断之前,一般都会有物理缺陷的征兆,琴人在演奏的时候要调弦,基本能看出来,如果弦有问题,再怎么调弦改变音律也没法演奏。
即使出现弦断了,与变徵之声也没关系。无射调是绝对音高,变徵之声是相对音高,也就是升Fa。而且如果在古琴上弹出变徵之声,就要用按音的演奏手法,要左右手配合演奏,这种演奏手法并不一定导致琴弦断裂。
高鹗并不懂古琴,
为什么能说出“变徵之声”
这样的专业术语呢?
《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从此“变徵之声”用来形容那些悲壮慷慨的音调。而以林黛玉的身子骨和力气,恐怕无法弹出这样的音调。
黛玉琴歌演唱的配词如下: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能看出与高渐离、荆轲的音乐表达并不符合,可能高鹗只是这个典故形容黛玉弹琴时伤痛的心境。
高鹗写到“君弦”断了,这一点更直接证明:他根本没弹过琴也不懂古琴。
无论调弦是否准确,是否演奏变徵之声,假定弦真的断了,先的也应该是七弦,即古琴最外面的一根弦。因为它最细,在演奏中使用频率也最高,而一弦也就是君弦是在琴弦里面最粗的,所以最不可能断的是君弦。
高鹗在乾隆六十年,也就是1795年中了进士,而且获得殿试三甲第一名,相当于今天的全国高考状元,但从文字中似乎可以看出,他在古琴方面的描写存在一些漏洞和疑问。
曹雪芹的学识被学术界公认,他的文字涉及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音乐、织补、饮食等等方面,不少都有过深入研究,但曹雪芹对古琴的描写较少,这真真是个很大的遗憾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