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读书课程书籍笔记导图
历史系列 -《王阳明哲学》:知行合一

历史系列 -《王阳明哲学》:知行合一

作者: 88d25036868c | 来源:发表于2019-01-03 13:41 被阅读7次

    《王阳明哲学》读书笔记

    《王阳明哲学》封面

    一、读书摘要

    本书对王学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对王阳明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论证考察,呈现真实的王阳明哲学的思想和整体风貌。

    本书的作者蔡仁厚,是新儒家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

    二、全书内容汇总

    全书内容汇总

    三、全书主要内容

    一、王阳明思想的核心

    “良知”不但是知是知非,知善知恶,这是一种人人具有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即知行合一。“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

    、致良知

    能分辨真我和假我之后,知是非善恶的真我,将其扩充到底,使它在行为过程中占据主宰地位。“心定”、“天理”、“知与行合二为一”

    三、知与行合二为一

    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知的过程与行的过程是相终始的。

    “知”不是指知识,而是指“德性之知”。知行合一,要求你真知,然后真的去做

    所以知行合一的提出,代表着致良知达到了最高境界

    四、良知之天理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它内在的真诚恻怛的本体自性,便自然而自发地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天理,如在事亲便表现为孝,在从兄上表现为悌,便是所谓天理,也就是所谓的道德法则。

    五、知行合一的宗旨

    “知行本体”即是良知本体,也是心体。知行本体原来是一体的,它之所以不合一,是因为被私欲所遮蔽,所以必须要有“致”的功夫使其合二为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六、德性之知

    发于性体之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爱知敬、知是知非,当恻隐自然侧隐,当羞愧自然羞愧”之知。这种“知”发自于人的本心,并不是依靠见闻就能获得的。

    七、四句教

    1、无善无恶心之体,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的遮蔽,是天理。

    2、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是心之所发,心体没有了善恶,意念发动就有了善恶之分。

    3、知善知恶是良知,心意发动处的善恶,只有自己的良知知道。

    4、为善去恶是格物,由好善而为善,则恶恶而去恶,即是致知以格物。

    八、心即理的义蕴与境界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即是事事物物皆得其正,皆得其成。一切事物皆在良知天理之润泽中而得其真实之成就。摄物以归心,心以宰物、以成物。所谓“心与理一”“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皆在这个意义上才能了解,这也是“心即理”(良知即天理)最中心的义蕴。

    九、敬畏与洒落

    敬畏不是害怕,而是指不要欺瞒你的良知,一个人如果能稳当快乐便是洒落。

    什么叫稳当快乐?

    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稳当快乐。


    启发与收获:

    我对于“知行合一”的理解是:你想到了就要马上去做,给自己设定目标和时间点

    只有当你真正的知道了你才会行动,口中说你知道了但不行动,实际上并不是“真知”,如果你真正知道了就一定会有所行动。

    坏的习惯我们认识到了,我们会真正改变;好的方法我们学习到了,我们会真正应用。这便是“真知”的具体表现。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系列 -《王阳明哲学》:知行合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bef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