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脑的思维工具,语言对发展人的思维有其特别活跃广泛的特点。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爱因斯坦在研究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后,曾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
幼儿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核心。听、说、读、写,任何语言的实践都同时在进行着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儿童从小接受严格的、丰富而生动的语言训练,能够使思维敏捷而活跃、严密而准确。
近年来的教育研究成果表明:孩子的语言能力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家庭发展起来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阅读理解水平和运用词汇能力影响非常大。孩子们在家庭中所形成的语言能力方面的差异,在进入小学后是难以弥补的。有人对中小学的差生做了分析,发现他们在智力的诸因素中,尤以语言性智力最低;智商相近的差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差生的非语言性因子较好,普通学生则是语言性因子较好。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到了高中,成绩优秀的往往是语言能力较强的孩子,而成绩较差的则常常是语言能力平平的孩子。这些教育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要培养一个聪明的孩子,就必须及早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语言。
一、用规范的语言和孩子说话
大多数孩子一岁以后就开始说话了。父母给孩子规范的语言示范,能促进其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孩子经常处于一种不规范的语言环境中,就会造成言语和认知的相对滞后和混乱。英国的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在研究不同阶层家庭的语言环境中指出:中产阶级家庭亲子之间的对话以精密型编码者居多,下层阶级家庭对话以限制型编码者居多。所谓精密型编码是指叙述详尽,包括复杂的句式结构,富有逻辑性;限制性编码则是叙述简短,句法结构简单,非逻辑性。精密型编码所用的词汇,也比限制型编码丰富。伯温斯坦认为,这种口语的差异是造成儿童智力差异的原因。
细心的家长一定会发现,孩子会说话以后,几乎每天都学着说新词,并以此为乐。实际上,这一时期是儿童认知和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父母应该十分热心认真地和孩子交谈,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促使孩子做出积极的反应。等他稍微大一些,就应该逐步地尽量多地用富有逻辑性的、有多种句法结构的语言和孩子对话,同时也要求孩子叙述清楚。
孩子对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感兴趣,他总爱问个为什么?父母应该抓住这个良好时机,利用孩子的学习愿望引导他们观察和热爱自然界,使孩子感到大自然是一个任务。孩子获得了丰富生动的表象,就会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如“这是一棵松树”,“这是一座假山”,“这是一盆美丽的花”等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和孩子的游戏中可以培养儿童语言能力,如小孩喜欢搭积木的游戏,父母问孩子:“积木是用什么做成的呀?”“它是什么形状的呀?”“它是什么颜色的呀”“积木上面画的是什么呀?”“我们可以用积木搭个什么呀?”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边观察,边说话,兴趣盎然。这样下去,日积月累,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日渐提高。
有的家长在时候中,故意学孩子的说话,把“吃饭”说成“饭饭”,把“睡觉”说成是“舅舅”,家长自以为有些童趣,实际上不自觉地向孩子展示了不规范的语言。天长日久,孩子不仅不能提高语言能力,而且会阻碍孩子思维的发展。
二、选择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
幼儿的语言文学包括故事、诗歌和其他的儿童语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以引人入胜的情节、层次清楚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以及多样化的手法和体裁,深受儿童的喜欢。父母精心地创设语言环境,让孩子生活在音乐、童话、故事的世界里,置身在充满形象思维和积极性的精神生活中,就能学好语言,而不会把学习语言当作一件耗费心力的枯燥的事情。所以家长要通过讲述故事、童话、寓言、朗诵诗歌、欣赏散文、猜谜语等等,用祖国的语言来鼓动孩子心弦,用优美的语言艺术形象触动孩子的心灵,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
故事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短小精悍,形象生动,情节连贯,故事性强,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从内容上来看,故事可以分为动物故事、生活故事、历史故事。
儿童最喜欢听动物故事。动物故事一般取材于动物,以动物为主人公,或解释动物的起源形态和习性,或借助动物形象来象征人类生活和社会关系。父母可精选一些故事讲给孩子听。比如鲁风的《老鼠嫁女儿》,这个故事篇幅简短,结构单纯,妙趣横生,在太阳怕乌云、乌云怕大风、大风怕围墙、围墙怕老鼠、老鼠怕猫咪这样一个链中,老鼠的女儿最后被猫咪吃掉。这不但增加了儿童的综合能力,还在意想不到的结尾中得到了快感。
再比如王竹的《兔子找太阳》,这个故事通过小兔和小松鼠、小兔和妈妈的对话,一步步地揭示了太阳的特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通俗易懂,激发了孩子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再如罗轶群的《谁是第一名?》,这个动物故事讲了一个科学道理。父母讲过故事后可以帮助孩子归纳“声音传播”的规律,并和他们共同做有趣的实验。
再比如季远杰的《小黑熊当裁缝》,这个故事让儿童认识月亮圆缺变化的自然现象,把抽象的知识融入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中,便于孩子理解。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去观察月亮,每日用图画记下月亮变化的形状。
动物故事中还有鼓励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为了事业发奋努力勇于献身的。如吴广孝的《珍珠》,写的美丽神奇。胡木仁的动物故事《小熊让路》,则告诉孩子要讲文明、讲礼貌,对孩子进行了品德教育。
儿童诗歌是幼儿最早接触的一种文学语言。孩子在摇篮里就已经聆听到这类作品了。诗歌是运用最凝练、最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的形象语言,概括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儿童诗歌,包括儿歌、谜语、儿童诗等。
比如,林武宪的《阳光》: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心上留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
如谢武彰的《梳子》:妈妈用梳子,梳着我的头发;我也用梳子,梳着妈妈的头发;风是树的梳子,梳着树的头发;船是海的梳子,梳着海的头发。
如黄庆林的《金色的家乡》:金色的阳光,金色的田野,金色的晒场,金色的山岗,金色的公路,金色的楼房,金色的歌声,向四处飞扬。多么可爱呀,我那金色的家乡。
再比如黄庆云的《摇篮》: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宝宝睡着了。
这些诗歌形象具体,想象丰富,结构单纯,篇幅短小,语言优美,音韵和谐,适合儿童口味,它使幼儿爱听,喜欢吟唱,朗朗上口。
有的谜语就是一首优美的诗,如佚名的《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画是谜底,它运用孩子已具有的空间、时间和理性知识,把画面上描绘的与大自然实有的山水花鸟的差异揭示了出来,让孩子猜出谜底。全诗颇有风味,耐人寻味。父母选择这类谜语,既发展了孩子的智慧,又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能力。
我国古代的五言、七言诗是世界文学丛林中的高峰,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这些艺术珍品今天依然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家长让孩子从小熟读一些古诗,是家庭语言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的名句要会背诵,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佳句,孩子记住以后一辈子都会有用。有的古诗“诗中有画”,家长可以让孩子用笔画下来,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孩子可根据其中的景物画出生动的鲜花,花丛中的蝴蝶,枝头上的黄莺等美丽的图画。
不少伟大的文学家如果郭沫若、鲁迅、茅盾等等,他们从小都受过古代文学的熏陶。家长应该让孩子练一点童子功。有一个聪明的孩子,一天他家中来了一位客人,他古诗立刻脱口而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让客人惊喜异常,哈哈大笑,连声称赞他:“出口不凡。”
教育研究表明:家长教孩子学习语言,如果一味单调的叙述,机械的复述,不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某一篇作品出发,开展一些与这个作品有关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动手动脑,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理解作品,迁移经验,扩展想象,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如父母围绕《老鼠嫁女儿》这个作品,父母可先进行讲述活动,带孩子到大自然观察猫、鼠,墙、风、乌云等等,画出老鼠嫁女儿的图画,然后表演“老鼠嫁女儿”,再与孩子做“我会变”的语言游戏,这几个活动互相有联系,并有发展递进层次,但都是从作品本身引申扩展开来的。
再如家长在教诗歌《金色的家乡》的时候,父母可围绕作品设计这么几个活动,听父母朗读诗歌,然后带领孩子去野外观察,采集花草,用采集材料和家里的东西自制玩具,塑造可爱的家乡。再让孩子把诗歌改编成《绿色的家乡》。这样的活动设计已经超过了单纯的语言教育的内容,已经与音乐、美术常识,体育等相结合,向孩子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参与的成分。幼儿在家长的引导下进行操作、表演、朗诵、改编,把个人的直接经验与文学作品提供的间接经验如何起来,增强了孩子的创造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