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燕子,莫名就有一种亲切感,仿佛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个承载了我无数快乐时光的大院。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一首伴我成长的童谣,一首带我入梦的歌谣……
因为童年的这首歌谣,让我对小燕子有种特殊的情感。
而每到春天的这个季节,我就会时常地望着我家的屋檐发呆,我在等穿花衣的小燕子,等它们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飞到我家屋檐下筑巢。
这时,外婆就会说:“如果一对燕子选中在咱家屋檐下搭窝,以后每一年它们都会回到这个家。如果窝坏了,就修补好;如果窝不在了,就在同一位置,重新搭窝。它们每年都会来咱家搭窝,所以不要破坏它们的窝,它就是把咱们的家当成自己的家了。所以,千万不要伤害它们哦。”
是啊,小燕子性格温顺,不喜吵闹,谁会舍得伤害它们呢?它们总是喜欢双宿双飞,俨然一对小夫妻,恩爱无比,羡煞旁人。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小燕子的到来,会给这家人带来了一个好的彩头,寓意夫妻恩爱,邻里和睦。像“新婚燕尔”、“燕侣”这些词都是形容夫妻感情好的。
燕子是带有灵性的益鸟,在古代被称为紫燕,所以燕子在这家的屋檐下筑巢就意味着紫气东来的意思!更意味着这家人人丁兴旺,幸福安康,美满长寿!
所有的这些美好的寓意都是因为我们对燕子的喜爱,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吧!

古今中外无数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中都曾有过燕子的身影。
我们古时的文人墨客也不乏对燕子的喜爱,创造了大量的有关燕子的诗词。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可见人们就对燕子有着相当的好感了。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晏氏父子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于人生浮沉而言,晏殊自是要比儿子晏几道幸运。
他所处的时代,正值盛世,较为稳定,加之他的谦逊与才华,一生平步青云,官至宰相。夜夜笙歌,日日宴饮,府中灯火璀璨,极尽恢宏。
晏几道执迷,身在相府,却渴望远离权贵,寻幽访径,临泉问琴。
想学隐士疏远尘寰,山风朗月,松林石桥,又被情爱所累,无从斩断。
他词中的燕子,透着几分伤情。微风细雨下,落花摇坠,双双飞去的燕子对应着离人的形单落寞,惆怅难消。
而戴叔伦不同,他出生于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誉,父亲戴昚用皆终生隐居不仕。
年少时师承学者箫颖士,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若非家逢变故,无以为食,他早枫林长啸,竹山抚琴,过着清风明月,淡泊闲适的生活。
我们今天就聊戴叔伦,江苏常州人,是中唐时期的一位诗人,出生于一个隐士之家。
其年少聪慧,博闻强识,“诸子百家过目不忘”。在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下,他本来也想做个隐士,终生隐逸。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其25岁时,为避永王兵乱,他和族人流落到了江西鄱阳。
身处异乡,上无片瓦遮身,下无寸土立身,戴叔伦只有放弃隐逸梦想,开始探寻仕途。后历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广西容州刺史。
公元789年前后,57岁的诗人上表辞官归隐,在返乡途中客死四川清远峡。
在唐代诗坛,戴叔伦的诗作虽不多,但佳作频出,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也有一些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苏溪亭》,隽永醇厚,深婉柔美,是戴叔伦的一首经典代表作。
大约写于公元781年,即唐德宗建中二年的仲春。
当时,诗人为求生计,由浙江东阳奔赴湖南曹王李皋幕府任职。在路过义乌的苏溪时,诗人面对江南温婉秀丽的晚春美景,一时兴起,写下了此诗。

《苏溪亭》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唐•戴叔伦
赏析
该诗的首句写地点和节候,次句写倚阑人的形象;三四句写春光将尽,燕子尚未回归旧巢,烟雨笼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鲜艳的容光,具体而婉曲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中所写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苏溪亭外野草青青,无边无际;是谁随着东风唱着阑干十二曲呢?
苏溪亭:在现在的浙江义乌市。
漫漫:无边无际。
十二阑:乐府古曲中有阑干十二曲。
“苏溪亭上草漫漫”,写出地点和节候。野草茁长,遍地青青,已是暮春时节。
这时的溪边亭上,“春草碧色,春水渌波”,最容易唤起人们的离愁别绪,正为下句中的倚阑人渲染了环境气氛。
“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的形式,托出倚阑人的形象。
在东风吹拂中,斜倚阑干的那人是谁呢?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像《西洲曲》里的人:“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最后两句意思是春天来得晚了些,燕子还没有归来;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风中只感凄寒。
燕子不归:远方未归的游子。
汀(tīng):水边平地。
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已快要完了。
虽是眼中之景,却暗喻着心中之情:游子不归,红颜将老。
“一汀烟雨杏花寒”,正是“春事晚”的具体描绘。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
这景色具体而婉曲地传出倚阑人无端的怅惘,不尽的哀愁。
如此写法,使无形之情因之而可见,无情之景因之而可思。
宋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词里的警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可能就是受到这首唐诗的启发的。
四句诗全是写景,而景语即情语,情景融浑无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契合相印,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