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了,看着孩子们背着书包颤颤抖抖、蹦蹦跳跳、高高兴兴地走进校园,他们是那样的活泼天真、清纯可爱,他们对校园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奇,他们也对这里的学习生活满怀向往与期待,或许,他们对他们的明天与未来更是充满着美好的期许与憧憬,在这里,将度过他们的童年、少年、抑或青年,若干年后,他们又将从这里走向他们的明天与未来......
于是我又再次想到了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那篇散文《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作者在一天早上站在阳台上,看到自己的儿子背着书包走出大门上学去,回过头来给她招手,于此情此景写下了动人的文字。
特别是在文章的结尾那扣人心弦的一问:“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可以说敲击着每一个有良知教育人的心灵,既透出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对社会的嘱托,也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和期盼,更是对好的教育的呼唤和渴求。
其实,我们每一个教育人需要回答的,不仅是给孩子们的父母还怎样的一个孩子,而且应该思考的是让孩子怎样从我们的身边、从我们的学校走向未来与明天!
社会的浮躁与教育的功利,让教育这样的一个哲学命题,在很多地方早已异化成只有分数和成绩,只有考试和升学率,只有名次和排队了。
基于此,肯定好多校长和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们凭什么从我们的身边、从我们的学校走向未来与明天,那还不简单,拼死拼活地给他一个好成绩,一个高分数,让他有一个好名次,考一个好大学,不就够了吗?
让孩子自信地走向明天与未来的,绝不是一个分数了得果真是这样吗?是不是给了孩子这些,就能让他们自信地走向明天与未来呢?
为此,我想到了在贵州大数据峰会上,马云说的一句话,如果孩子们继续以前的学习方法,只知道记背算这些,可以保证30年后找不到工作。
当时马云话一出,大家都惊呆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如果真的那个时候都找不到工作咋办呀!
这其实并不是危言耸听!近段时间我看过相关资料,马斯克曾预言:“一旦人工智能达到一个临界值,即达到相当于人类中最聪明、最富有创造力的人的智力水平时,那么它将在极短的时间内超过人类智力的总和。”
早前扎克伯格也预言过,人工智能将在听、说、读、写等核心感知力上5-10年内超越人类。
我们可以看到,在几乎所有的竞争领域,人工智能的优势是压倒性的。
像阿尔法狗战胜围棋高手李世石和柯洁,人类根本就看不到胜出的任何希望。
湖南卫视之前播的《我是未来》,中科大讯的机器人速记,差不多可以达到同声速记,我想再快的速记师也达不到这种程度,由此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越人类这一话题的热议。
人工智能机器人参加数学高考,分别花了22分钟和10分钟,答完北京文科卷和全国Ⅱ卷,分别得了105分和100分,这是人工智能向人类发起的最新一场挑战。
而在不久前,Facebook的实验室竟然爆出两个人工智能,在用人类所无法理解的语言,成功地进行交流。
在我们毫无察觉的世界里,人工智能正在读取我们的天量数据,正在日夜不息地自我迭代进化,我们人类用了几百万年才进化来的人脑正在各个领域被人工智能轻易击败。
可以预料的是,未来将是人工智能化的时代,很多过去由人工做的工作,逐步将由人工智能机器人所取代。牛津的学者指出,未来十年,随着AI变得足够聪明,或将消灭全球40%以上的职业。
在这种趋势下,如果孩子们的教育跟不上时代潮流,那未来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安身立命?
一石激起千层浪!国家已经宣布,举全国之力,抢占全球人工智能制高点。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正式下文,从小学教育,中学科目,到大学院校,通通逐步新增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全国人才梯队。
我们只知道大势将至,谁曾想未来竟来得如此之快!
让孩子自信地走向明天与未来的,绝不是一个分数了得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我们的教育必须重新定义,对我们的学校必须重新定义,对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也必须重新定义。
如果教育仍然是唯分数至上,唯分数是从,以分数论成败,而不是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真、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回归到教育应有的规律上去。
如果学校仍然把孩子作为应试的机器,把班级当成应试的车间、把学校办成应试的工厂,而不是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学园、乐园、花园、家园。
如果老师们还仅停留于知识生硬的灌输,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仅是单方面的教学,而忽视对人的教育与塑造,仅是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而不关注社会,不注重实践,不联系实际,不对接生活,仅是吃老本,混日子,而不知识更新,不观念创新。
如果学生仍然是死记硬背、死整蛮干,仍然是死读书,读死书,仍然是靠拼时间、拼身体,甚至拼生命去获取一时的分数,仍然是“眼睛一睁,开始竞争”“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生前何必多睡,死后自然长眠”,而不改变学习方式,不去仰望星空,不去聆听窗外的声音,不去感受外面的世界。
那么到了明天与未来,明天是什么?是不断变化的社会,是日新月异的形势,是今非昔比的发展。未来是什么?是人工智能的天下,是那些能够创新创造的人的舞台。
那么即使孩子们有了很高的分数,抑或有一块敲门砖,却没有直达明天的底气和勇气,没有相应的能够面向未来的本领与能力。
那么被时代所淘汰就不是偶然,找不到工作,或许就是必然了。因为,“低不成,高不就”,那些尖端的工作胜任不了,基础岗位的工作又将被机器人取代了。
还值得我们面对的是,如果我们教育生态不改变,学校办学的思想和观念不调整,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变化,随着新课程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仅仅是为了“拼分”也不可能了。
因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高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立德树人,注重核心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考核,如果因循守旧、按部就班,仍然走老路,有可能在高考这个环节就PK出局了。
当然,更值得我们警醒的是,现在的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应该是经济一直持续增长与向好,整个社会和谐与稳定,没有感受到什么是动荡,也没有经历过什么是经济危机。孩子所处的家庭差不多也应该是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他们在家中是父母和四个老人为其鞍前马后,众星捧月,百般迁就,孩子的抗挫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显然都比较弱。
而孩子在走向明天与未来,在全面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他们应该具备的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在复杂局面下的应对能力、面对危机情形下的快速处理能力,以及经受失败之后的抗风险、抗摔打能力,还有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的能力、承担责任的能力,却是他们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而这些能力,仅靠现在的单一的应试模式无法给予,仅靠知识的单向度传授也无法提供,仅靠孩子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补习班更无法习得。
而这些能力,它跟数理化的成绩无关,跟你在考卷上的分数无关,它或许不能决定你的分数,不能决定你的名次,不能决定你上名牌大学,但是它,却能够决定你的人生,决定你在明天与未来能不能自信而自立地行走!
而这些能力,只有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从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出发,从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出发,从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出发。
通过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
通过给他们多彩的世界,丰富的生活,实践的天地,想象的空间,创新的载体,广博的阅读,美妙的音乐、最好的文学。
才能带给孩子优秀的思维,教给孩子良好的习惯,扩展孩子认知的视野,修炼孩子崇高的品行,磨练孩子坚强的意志,提升孩子全面的能力。
让孩子自信地走向明天与未来的,绝不是一个分数了得
要知道,孩子的一次卖报行为,总胜于反来复去的考试训练。
要懂得,知识不等于智慧,也完全不能转换成智慧,只是被枯燥的知识填满的大脑,而没有其它方面的武装,无异于一个残废人。
要明白,我们的教育所制造的一个又一个“好学生”,他可以考高分,却并不代表他有能力解决明天行走路上的坑坑洼洼,也并不意味着他今后有信心、有勇气面对未来人生的坡坡坎坎。
要清醒,如今的时代,已经不是以前那种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了,社会的变化已经不是单纯拥有什么就可以赶得上的,经济的发展需要我们有更多的素养,更全面的能力。
要深谙,让孩子自信地走向明天与未来的,绝对不是分数的比拼,而是教育、学校、老师给他们涵养的勇立潮头、随风起舞的能力与素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