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越想争取存在感,越是得不到它,这是我由衷的体会。
初中时的我自卑而懦弱,成绩差、体育差、甚至有点口吃。看到同龄的女孩子就脸红,低着头什么都不敢说。关键眼神还不敢与她们对视。我记得印象里最深的一件事是:下课班里一个女生很大声地喊我名字,我朝她那儿看去,但和她眼神接触的那一瞬间,我内向的性格使我低下了头。是的,那时候我连正眼瞧她都做不到。
她见状,笑哈哈地同周围人讲:“你们瞧,他狗眼看人低。”
我被这句话刺激得不轻,垂头丧面地离开了教室,什么都没说。
这样的痛苦,也只有内向的灵魂才能懂。
从那以后,我便想在同学堆里极力表现自己,不管采取什么办法。
那时候还没有存在感这种高级语汇,我只知道我一定要引起别人的注意,至少不能让他们看扁我。像我这么平庸的人,如果自己再不付出任何努力,放在一群人里简直跟穿了隐形衣没有区别。
后来我做过哪些事情呢?我知道我说出来一定会让你笑话我。
有一回,学校里搞艺术节的活动,所有班级都必须用艺术品加以点缀。班主任接到这个任务之后,向班级里的同学征集各种艺术品。提到世界名画的时候,班主任在讲台上问了半天,台下没有人响应。我忽然想起来家里床底下有一幅仿真的《向日葵》,立马举起了手。
在全班同学面前,班主任表扬了我,并且询问我明天是否可以带来为班级做贡献,艺术节办完会如期归还,我爽快地答应了。
回家之后,我到床底下去翻,结果翻了半天没翻到,一问我妈才知道送人了。
当时我就趴在床上哭了,但没有办法,没有就是没有。那一晚我在床上翻来覆去,想着第二天该如何度过。
吹出去的牛逼,总要还的。第二天我的惨状可想而知... ...
有时候,同班同学下课在讨论新出的单机游戏,我为了找点存在感当然也要过去凑热闹。结果听了半天,硬是半句话都说不上来,他们说的名词都是游戏玩家才懂的,我这种外行根本插不了嘴,只能陪着瞎掺和。
春游或者秋游,大家都会带很多零食。为了体现我个人品味的独特,我会买去进口商店买一些死贵死贵的进口零食。上面除了生产日期,印的都是外文。当我在旅游大巴上掏出进口零食时,周围人都会眼前一亮,手一个个伸过来要尝。我假装热情的样子,一个个分给他们吃,直到零食袋里什么都不剩。我满不在乎地把零食袋收起,看着周围人咀嚼着的嘴,我还在想那零食究竟是什么滋味的。
课堂上有很多知识我只是略懂一二,却会抢着回答,因为我知道答对了在同学面前会显得很威风。可三脚猫的功夫终究经不起考验,老师几个反问便把我的立论击得溃不成军。每次老师上课问“这道题有谁会?”的时候,我都会举手站起来,好像还自带镁光灯的效果。但是在经过老师检验之后,我最终都会灰头土脸地坐下。
2、
在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之后,我才感受到了我的失败。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孤独患者,拼命向外界证明自己,却迟迟未能得到他人的认可。
在对存在感的痴心妄想中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
后来我开始对自己过往的行为进行反思,也对“存在感”这个概念进行反思。
存在感是什么?是企图被其他人群所注意而产生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满足。
但是如何才能被人注意呢?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哗众取宠,另一种是靠实力说话。
我显然属于前者。
我想我当时会做出那些行为,背后的动机来源于两个因素:
1、作为内向的人,急于寻求外界认可;
2、虚荣心作祟,妄图得到与自己实力不匹配的表扬。
这两句话尽管很简单,但却能够完美概括出浮躁心态背后的心理机制。
那么,为什么对于存在感的诉求会落空?
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
1、没有与之匹配的实力
我想我过往的行为都验证了一个道理:只有那些真正拥有实力的人,才能博得众人的尊重与喜爱。因为那一种存在感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是一种人际间,因为某种特质而相互吸引的结果,同时这种吸引力也会长期地作用于人际关系。
反观哗宠取宠的人,他们赢得的往往只是“片刻”的存在感,那种存在感会因为缺乏底气而随时面临崩塌的危险。
在年少时,年纪轻的人难免心浮气躁,学生想引起老师的注意、男生想引起女生的注意、女生想引起男生的注意、一群人里总有小部分人想引起大部分人的注意。
这都是人之常情。
但他们忽视了一点,就是想获得存在感,获得他人的认可,靠的绝对不是花拳绣腿,靠的是真实的实力。只有通过实力获得的存在感,才是长期的、有效的。
上文有提及,我青春期那会儿,属于内向型人格,自卑懦弱,还有点口吃。如果不从正面去改变这种情况,那么我便永远无法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曾经为此做了什么?
为了矫正口吃,坚持2年每天早上大声读演讲稿,一字一句口齿清楚、有条有理地说完。
为了改变内向型人格,我强忍着和他人交流的障碍,开始尝试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不闪躲。在网上搜各种社会活动参加,做志愿者或者义工。高二开始便在外面打零工,地铁里发传单、餐厅里洗盘子、小卖部做收银员、展会里帮忙搬桌子...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当你与人接触的频次增多之后,人的“社会属性”也会不断增强。情商、交流能力、反应能力、活动能力各方面都会大幅度提升。
我还记得那时候我从旧书摊里发现了一本《卡耐基人际关系手册》,如获至宝,一直放在枕头边上矫正自己各方面的行为。
体育成绩差,便尝试进入健身房,并且养成每天慢跑的习惯。但说实话,健身房还是没坚持下来一直去,只是慢跑的习惯从未舍弃过。
只有当你真正开始正视缺点的时候,你才会发现过往的自己弱爆了,而矫正自己朝积极的方向发展,是一件多么爽的事情!
经过初中和高中的积累,我在刚进大学的时候便申请做班委、同时进入学生会、还参与了校刊的编辑、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
这不是励志故事,这只是我个人的成长经历。决定存在感的从来都不是你的喧闹,而是你的实力。
2、缺乏真实的自我
在追求存在感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为了迎合他人和忽略自我的本性,这都是急功近利与虚荣的心态所致。
是的,我们都很年轻,我们都太希望别人的认可了,都太希望能够在人海里找存在感了,哪怕只有一丁点。
因此在追逐的过程中,很容易让自己的本性压抑在深处,让迎合他人的微笑嘴脸处于表面。
我原本以为那样做也许会行得通,可最后发现压根就不行。我根本不想和同学讨论游戏,根本不想把零食分给他们吃,根本不愿意做那些违心的举动。
就算我成功捕获了他人的注意,得到了可怜巴巴的存在感,那又怎么样?
那样的自己,根本连我自己都嗤之以鼻。
我们根本不关注自我,只关注他人。最在意的是别人是否接受自己,从不在意是否自己也让自己满意。
其实通过长期的积累,我发现,保持真实的自我也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不因为他人的需求而忽略对自我的关照。
你可以多问问自己一些问题:
你这样做的原因到底是出于迎合他人,还是真实所想?
你这样做,是否真的快乐?
你确定此刻的你,是真实的你吗?
不喜欢就漠不关心,喜欢就表达在乎。如果我们因为引起他人注意而违心地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这种存在感是卑微的。
真实在他人面前往往可贵,伪饰永远是再廉价不过的表演。
关于存在感,还有一点非常有趣:
当你试图追求存在感的时候,其实已经失去了存在感。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存在感从来不是争取来的,那么真正决定它强弱的是什么?
是一个人的品性、实力、气场... ...
这些都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从来不是通过短期行为能够得到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当一个人能力优秀,拥有饱满的内心与充足感,认同真实的自我,有着自己行事的风格与准则,那么这人的存在感必然是极强的。
一个人如果只是绣花枕头一包草,哪怕是再华丽的行为、再宏伟的语言,也无法将这个人饱满地撑起来。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存在感,那么便学会忘记这个概念,不必刻意追寻。
你需要做的,是去锤炼自己的能力,同时找回那个被丢在半路上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