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次回家,总是充满惊喜。当你吃到好久没有尝到的辣椒美食,听着句句乡音,跟街坊巷里的人来两句随意的招呼都其乐无穷,“家乡”二字所赋予一个人的自豪感,无论是坐车,还是付账讲价,都比平时来得要理直气壮一些,舌根子捋直了跟人叫喊。
其实很不好意思的说,每次火车刚到站的那一刹那,我其实还会先偷偷地自言自语,想测试下自己是否还会说家乡话,是否还适应家乡的氛围。
不过我的担忧大多是多余的,当一个城市在你生命里占据了很长时间以后,大脑和身体里的记忆便无法抹去。
走过的街道,怀念过的人,争吵过的小摊,买过的汽水,撒过的汗,买过的菜,很多事情都藏在身体与这个城市交互的细节里,随随便便就找回当初的记忆。

国庆回家看我爸,我爸从城里搬到了离市区1个多小时车程的小镇里。在这里,他和一帮亲戚打造了一个为中老年打造的康养小院,环境优美,走出门便是小镇。听潺潺河水,听古镇上人们嬉笑怒骂或窃窃私语,年轻人在这里写生画画,而小院的居民便在这里招待客人和安详晚年。
其实多年以前,当我听到我爸在家已开启“闲游”模式的时候,我还是挺惊讶的。因为我很难想象这个20出头就在全中国四处打拼,在商场呼风唤雨的人会突然转变模式,以十分宁静的生活方式换掉过去的快节奏生活。
在我的记忆里,我爸是一个脑筋活络,思维缜密且洞察犀利的人,他永远是走在时代节奏里的。改革开放的时候,他下海经商,房地产时代的时候,他成功创业并走上巅峰期,哪怕是现在互联网时代,他也是为数不多的玩微博,下载得到APP,自己还开微信公众号的人,康养院的很多粉丝据说也是微信公众号引来的,这超前思维远超大多数人,不分年龄。
这次回来与爸聊天,他分享自己过往生活中的喜悦,很多人视他为粉丝,很多人佩服他的学识,很多成绩很多荣耀,很多他觉得有意思的事情他都滔滔不绝。
但在空闲的时候,我仍然在他抽烟刷手机和不痛不痒的接话技巧中,觉察到他一丝丝的无聊和身体的疲惫,同时在谈及未来的时候有那么一点心不在焉。这或许是我的臆断,但我隐隐约约地觉得我爸并不满足现在的生活,他应该还想再做点什么,但或又限于某些条件。
当我观察那些与我爸一起共事的亲戚们时,我发现大家似乎也有着这样的迹象。家里的儿女都已长大成人,作为父母,自己的抚养事务必然减轻许多,但退休之后所做的事情少了,闲下来的时间多了,很多人都闲着。或许也因为此,他们才诞生了这个做康养院的想法,想着做点事情,打发无聊时光。
其实家里人创业,我是很佩服的,觉得自己也应该像他们学习,保持这样的生活动力。创业有很多磕磕绊绊,有很多妥协和沟通要做,这过程中我想我爸和这些亲戚必定有着很多磨合。
但换个角度想或许也是好事,一能够消解一些他们的无聊,二能够让他们在与不同的人交往的过程中保持活络的状态,有折腾也有趣事。
更重要的是,人生各个阶段,到底应该如何和世界相处这个问题,可能还得在与世界相处的过程中去解答。

看完我爸之后,我坐上公交车前往我更远的老家,去探望我80多岁的高龄的外公外婆。
小城市的发展比我想的还要好,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我就从类似北京的西城4环来到了东城五环,速度特别快。
外婆外公居住的县城里,好消息不断,一会听说地铁要开通了,一会是谁家亲戚又买了2套房,完全没有过去人们以为的小县城就是落后的概念,恰恰相反,到处都是富庶的景象,只是没有那么多城里人的套路、奢侈和所谓城里人特别渴望的特立独行而已。
大家买得起车,玩的了智能手机,没事除了打打牌之外也会上上网,今天去这家参加婚礼,明天去那家吃宴席,完全停不下。
走入家中时,我对亲戚们的记忆突然就把我带到一种状态里,我看着外公外婆缓慢的动作和屋里那白亮的灯光,有说不出的感慨。
一桌的菜和肉,大家拥抱,招呼,回忆,我像记者发布会一样挨个回答每个人的问题,尽可能地让他们觉得我如同他们了解的那样,懂事有上进心且过得很顺利。
无论年轻人再怎么反感长辈们对自己工资,恋爱,生活状态的盘问,无论年轻人们再怎么在网上反抗这种让人窒息的关系,无论我们再怎么孤僻,再怎么因为互联网而变得社交无能,面对长辈你都会不由自主地在茶水和水果的间隙里回答起一个个琐碎的问题,并频频点头,因为这是尊重也是礼教,不回答你会自责,回答不好会让人担心。
爷爷已经有一边耳朵听不见了,得大声吼出声音才听得到人说话的声音,大多数时候,他都是在家里保持沉默,但是心里一直很有分寸,谁来了必定用眼神打招呼。
可我惊讶的是,这个状态下的爷爷竟会对特别到来的我说了难得的两句话,一是问我多大岁数了,二是让我该交女朋友了,我怕他听不进到我说什么于是我用手指“2”和“8”比划了我的年纪数字,而针对女朋友的问题,我只能点头回应,感情的事情我还是有自己的想法,但现状和我的想法还有差距告诉我还得努力,暂时没法回答爷爷。
而我精明的外婆,慢慢地也在年岁增长中变得步履蹒跚了。外婆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从小到大我记得无论发生了什么事,都有她在后面兜着,街坊邻居很多都是她的朋友,这几天在家,她也是唯一一个能够跟我啰嗦超过半天以上的人。
外婆的话匣子打开了就很难停下来,而且大多数事情其实与她无关,都是她所观察到的别人的事情。比如谁家离婚了,谁家找工作了,谁买房了,她记得清清楚楚像个民生新闻台。她又喜欢用别人的经验教训来教育我们,比如她就跟我聊起一个省内顶级医院工作的年轻人,因为无法处理2个领导的意见而背了机构的锅,职业生涯遭受打击,迫使他换了单位。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她就转头来跟我语重心长地说要处理好职场关系啊,这种问题可不少见。
我外婆一辈子看的事情太多,脑子又总记着这些,最后都憋不住全都分享到家里,希望用这些事情来教育我们每一个人。
但有时她实在是叨叨个没完了,总爱对我妈啰嗦两句,厨房里做菜时要啰嗦,客厅里看电视时要啰嗦。以至于有时我妈或者其他亲戚都会觉得她太爱管闲事了,觉得她太烦人,于是也顶两句嘴,两个人就会吵起来。
我有时觉得女性之间的关切有时会不会有点过了,太过了反而会有点让人焦虑和紧张,就像那个经典的例子,“把碗端好”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你越说越容易把碗打破掉,因为有了一个心理暗示。
但这个技能不仅我外婆有,我妈也非常善于学习模仿,她也经常问我“哎呦,我什么时候才能抱孙子啊!”,“你什么时候安家啊?”,一句又一句如“紧箍咒”一般的心经来让我无论在哪里都能瞬间冷静下来。
其实大家都知道生活不易,也都知道幸福需要耐心等待,也了解彼此的性格,只是偶尔看你过的差点意思总会忍不住说你两句。
但我觉得外婆可能属于特别爱琢磨这些事情的人,她不仅有持家的头脑,又有细心的观察,我经常觉得过去的人养孩子持家赚钱一把抓,一股脑就把家里什么事情都扛起来,撸起袖子就开始干活,不像城里人还琢磨什么责任感,养个孩子说明书东买西买的,还不如两口热粥往嘴里喂。
但我也在反思,中国家庭的教育里为何总是焦虑和否定,很少有鼓励或者正面积极的沟通腔调。
无论是从外婆到我妈,还是从我妈到我,还是从其他家庭的父母和他们的儿女,你很少听到他们在说一些好话,很少听到他们对自己的儿女做出客观肯定,更别提鼓励了。
在外打拼的儿女怎么着也自己拼了那么多日子,没听过一句夸奖,要知道在外独立真不是容易的事情啊,可是在中国就是很少有家庭真正关注这些,好像觉得很多事情是顺理成章的。如同网上那个段子,不让孩子早恋,却盼着他刚毕业就结婚,这可能吗?
我个人觉得,真正良好的关系,无论是父女,朋友,恋人的,都需要关注对方的精神状态,并好好思考怎么在精神层面做沟通。
因为如果你真的不了解对方的生活状态,但至少一些生活的智慧,一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可以互相分享的,精神上有共鸣,或者价值观上能够经常交流,那样的关系就容易稳定。
我觉得家庭,其实就是培养一个精神交流的场所,它是塑造一个人三观的地方。经常我们说一个人的三观好不好,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在说家里教的好不好。所以在家里面,以身作则,给全家人树立榜样,个人认为这才是家庭成员维持关系和良好沟通的诀窍。

稍微扯的远了点,回老家的日子很快一天、两天就过去了,还算平静,我也就在这些日子里一边发呆一边思索有的没的,思考着家庭,思考着责任,思考着养老,思考着我的工作,盘算着未来的生活。
国庆的天气阴中有晴,偶有小雨,方圆几公里都听不到城市里那种令人紧张的汽笛声。只有花鸟,雨滴和狗鸣,像在山里。晚上家里人都洗完脚睡觉了,我仍然在床上打开手机,看着全国各地的新闻,刷着朋友圈,看看那些在都市里,学校里认识的朋友们都去往了哪里,同时也在思考着我回到城市,回到我自己生活节奏里时,要做哪些改变。
我想我可能回到职场会更加平静,学着忽略很多不重要的事情,而把重要的事情抓起来,比如个人提高,项目经验,还有身体。
同时,我得听听我舅舅的话,多做无氧运动,增加肌肉的活力,因为它会直接影响身体的衰老。做做俯卧撑,平板,或者蹲马步,让肌肉新陈代谢加快,每天一组,很快就会不仅瘦下来还能更有精神,今年50多岁的他看起来就跟10多年前一样,确实有效。
我其实觉得国庆放假没出去玩,回家看看家人,看看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像是一次洗礼。
在外打拼的时候,你其实太多关注在商业,在个人提高,像是一个在战场待久了的人,习惯了枪林弹雨。但是家里的小屋同样有很多事情值得你学习,比如责任,关爱,担当等等其实并不简单的人生任务在等你去承担。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是成熟,虽然我现在还不知道答案,但我觉得在这些针对家庭责任的思考中多思考思考,多磨一磨自己,会让一个人逐步靠近成熟的顶点。
生活是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忐忑一下,烦恼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真正的优雅往往来自于真实生活的提炼。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会看淡很多事情。
回过头来,我也想说一说很多人在中国发展中所面临的焦虑。个人拙见,导致国人间隙性陷入哀愁和焦虑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发展速度太快,信息技术资源分配不均等等。
人们一路高歌地进入了中产幻想,但很快商业环境的变化就又开始了新一波浪潮,人们缺乏适应经济波动的生活弹性,很多人过早地在安逸生活里形成思维固化。
但中国式的社会问题在很多地方都类似,北上广的打拼,二三线的人际关系等等问题其实放到网上,在很多城市里都能得到共鸣。只是在我家乡成都这个具备浓郁休闲娱乐文化氛围的城市里,很多生活上的麻烦会被休闲的文化给对冲掉很多,成都是一个很容易就满足的地方,但是人又不笨,所以很多大公司都把中后台放在这里,据说国民游戏王者荣誉就是在成都开发的。
在成都,好多人一碗茶,一桌麻将就把日子过了,上了年纪的人甚至觉得一杯小酒+一碟卤菜有的时候比住院打点滴管用多了,汶川、雅安地震也没把这种乐天派的生活态度给打垮,技术,资源可能确实一线城市要丰富一些,但从乐观,吃喝玩乐的角度来讲,确实应该多学学四川人。
而你换个地方,去河南看看,去什么湖北看看,这种现实与梦想差距的无力感更是在空气中弥漫,弥漫在空旷的高架桥上,迷茫在机场高速路中。在这些城市里,现实就是现实,连空气都要灰暗许多。

假期结束之后,我就又从与家人的互相关心中,来到了陌生人包围,吵吵闹闹的交通工具上,回到熙熙攘攘但其实人们的表情并无区别的城市中。人们依然寂寞,依然孤独,也依然乐观向上。
以前我可能还会被蔓延的情绪给弄得略带忧伤,总觉得自己太渺小,未来好远等等。但现在我变了我觉得。
打开手机,我发现自己有了很多规划,生活也因此被填满了,生活其实好了起来,同时我也相信未来会因为我现在的播种而得来精彩的收获。
其实这些年,我一直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里旋转翻滚,思绪就没停过。但与过去不一样的是,我会开始强迫自己学会自己消化,反思,和冷静。这是成熟吗,我不知道。我觉得我只是情商高了,不太容易进入到一种负面情绪里了。
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这是网上很火的一句话。
世界贸易战还会打,经济依旧在挣扎,职场路依然不平坦,父母的健康仍会成为未来重点关注对象,我还得减肥等等。但是我们很多时候总是想逃离现实,想忙完了休息,想憋一股气,然后等机会释放。
可为什么你不能在占据生命大多数的时间里找乐子呢?为什么不做喜欢的工作,为什么不做喜欢的事情,为什么不动脑筋让生活推着你走,而不是你在生活里奔跑呢?
为什么不主动一点,试试改变自己的生活呢?为什么总被生活挤压呢?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行呢?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可以既做好A又做好B呢?
为什么不让自己多一点大胆,为什么不粗鲁一点,为什么不做一些没做过的事情呢?
我始终觉得,世界的问题已经够多了,如果一个人还要花过多时间去关注这些,那就是在自虐。
虽然我是以戏谑的方式在说这个事情,但是很多人就是真的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开心。让自己开心是一个非常难,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它所暗示的是人要有事业,有爱好,有丰富的精神需求,有自律的生活习惯等等。
它是当今发展中的社会下慢慢开始被欣赏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更讲文明,高素质,高品味,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并不只是物质。
它关乎创造,关乎思考,关乎发挥自身的能力,为什么那么多自媒体,那么多视频节目,那么多线下开的网红店,都是个体创造力爆发的结果,而这只是开始。
技术会一步步让我们过去的事情减少,为我们分担很多琐碎的工作,会让我们不那么忙,但不会帮我们快乐。
所以未来我觉得真正稀缺的,或者说值得人们关注的,便是那一个个曾让你向往但又因为现实而放弃的东西,快乐。什么是快乐,会成为未来最被关注的领域之一,用听的话说,那就是第三产业,服务,娱乐,文化等等。
这一点都不是幻想,这是真实发生的,如果你看过最近的商业新闻,你会发现,许多迅速发展的模式里有很多都与娱乐,文化,教育,医疗等等。
感谢自己没有在国庆假期里,选择在繁华的世界里走马观花,而是回到乡间小镇思考自己思考人生。对于这休息一下马上又要开始忙碌的时间段,做点自我反省是最好的充电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