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53661/8b369b1c32ce9e31.jpg)
【原创申明】本文参加“423简书故事节”,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
![](https://img.haomeiwen.com/i2353661/755ac109069428ed.jpg)
我不会写什么玄幻的小说,也不会写什么柔情的散文,但我会讲故事。因为我的词藻有限,记忆能力有限,想象空间又有限,所以每每当我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发生一些事情,或者遇到一些事情,再或者梦到一些事情的时候,我都比较喜欢用笔和纸,把它们记录下来,细细品味每个故事发生的因缘。这样一来二去的,渐渐的便收集了很多个故事。今天,我突然想把近来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故事,分享给你听,见字如面,希望你能够从我分享的故事当中,获取些许的感悟与人生的体会。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白天,前一秒钟,天空还灰白的一片,后一秒钟,就乌云密布,仿佛突然从白天过渡到了黑夜,四处黑漆漆的一片,几乎伸手不见五指。本来大家的心情,都是很沉重的,却被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每个人内心的悲伤几乎都给冲刷走了。
在北方,恰似,有着广阔田地的一个小屯子里,有一家农户正在举行着葬礼,不知道那里的习俗为啥是这样的:把死去的人放在一个“恒温箱”中,只见死去的老人被穿上了一套整洁的古代款式的“缎子袍”,又用很长的一块缎子布蒙在了整个身上,包括脸部。“恒温箱”被竖着摆放在屋内,就是老人活着的时候,住的那间屋子,“恒温箱”前,又摆放了一张桌子,桌子上面供的香碗、水果、米饭,还有老人的照片。“恒温箱”的侧面摆放了几盆花,还有花圈。在不远处有一些叠好的金元宝和铜钱,还有用不知道什么材料纸扎的水牛和车子,还有纸糊的房子,还有纸糊的电冰箱、洗衣机等等家用电器。桌子前面摆了一个火盆子,里面装有一些纸铜钱烧过后留下的灰,盆子前还铺了一片麻袋,以供大家行礼磕头。遗体一般情况下要在家里静置三天,但是遇到初一十五的,还不能出殡,只能顺延,因此遗体需要在家放四天。如果家里的老人有一个人曾经先离世,而另一个在未到三年离世的话,还不能合葬,需要再等三年才能葬在一起。待到出殡之后,遗体运到火葬场化作一股灰。哀乐随风四起,听了让人顿生悲悯之心,老人的音容相貌,仅留存在了熟识她的每一个亲人朋友们的脑海中,亲人朋友们将再也触摸不到她那带着温度的身躯了,不仅黯然泪下。
突如其来的这场大雨似乎打断了这一片的“静寂”,哀乐也停止了,只听得到天空中传来阵阵“轰隆隆”的雷声。闪电把黑漆漆的天空照得一明一暗,如同一条条长龙在天空中盘旋着。对了,在老人家居住的屯子不远处有一座很陡峭的大山,那座山的名字就叫做“蛇盘山”,山里还有座庙……
那座山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年初时,远处的亲人们曾经来到这个屯子里探望过老人,那时候她的孩子们还带着大家到山上爬了半圈。在山上还远远的眺望的到老人住的那个屯子,大家爬到山顶,周围尽收眼底,那时候还冲着屯子的方向不停的摆手。那次相见时,老人的眼睛就已经失明了,消瘦如骨,但四肢还能动,她只能靠听声音分辨坐在对面的是哪位亲人。亲人们看着多日不见的老人竟然突然之间身形这般,都黯然神伤,不断的偷偷抹着眼泪。大家都围着老人坐着,仅仅是享受那一刻的欢愉,画面仿佛被永远定格在了那时。虽然老人这般被病痛折磨着,生活的如此艰辛,但是,却仍有一口气,在大家的眼里那就是还有希望的。当远方的亲人们逗她开心,说让她天天要保持快乐的心情,天天要乐呵呵的,高高兴兴的活着的时候,老人却强颜欢笑的在脸上堆出了一丝的笑容,勉强的挤了句:乐呵。而如今,老人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撒手人寰了。亲朋好友们都各自怀着心事,心里五味杂陈,进行着这场沉重而又简单的葬礼……
都说母爱大于天,老人的母亲还是健在的,就在老人快不行的头些天,她的母亲虽然在远隔千里之外的城市,却莫名其妙地茶不思饭不想。吃饭时吞咽费劲,仅喝汤汤水水似乎都能吃上两个小时,常常是饭菜还没吃得,就都已经凉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又常常睡睡觉就醒了,起来坐着坐着就又坐着睡着了。还时常坐在炕上冲着窗外望去……都说母子连心,或许老母亲感受到了自己的孩子的命将不久已……
时间在一天天的消逝着,对于年轻人来说,觉得每天过的很慢,过一天或者两天都没有什么感觉。可是对待一些老年人来说,在他们的眼里似乎就是“度日如年”。老母亲以前每每在一天快过去的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哎,又混过了一天。”而如今,她似乎也说不动了,常常低头不爱说话。每个人来到人世间,或许都是背负着不同的使命,待到使命完成,时辰一到,自然也就消逝于人间。如今的老母亲也在渐渐的老去……
老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那时候仍年轻的老母亲则带着年幼的她再嫁给另一户人家。而她的继父在不久之后又去世了,后来,那时仍年轻的老母亲又带着她嫁给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另一户农家。这个农民伯伯对她的母亲很好,几年就生了小弟弟、妹妹们。农民伯伯在娶她的母亲之前,老婆也是病死的,并且留下了几个小孩子。就这样,在那个很闭塞,并且相当封建的年代里,大家因缘相聚,组建成了一个超级大的家庭。
老人那时候是家里最大的孩子,但因为是“外来”的姐姐,所以常被前窝的弟弟妹妹们欺负。那时候农民伯伯忙着养家糊口,老母亲则天天照顾着这突然获得的一群孩子们,忙得焦头烂额,也没有觉察到孩子们的矛盾和她的变化。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在前弟弟妹妹们的欺负下,从一个小孩子长成了大姑娘。终于有一天,她再也忍受不了那些不懂事的前弟弟妹妹们的排挤,毅然离家出走了。她又跑回到了那个她出生的地方,那个“靠天吃饭”的,极其贫困的屯子里,投奔到了她的姑姑家。也许那里曾是她童年开启的地方,在那里也曾经留有很多美好的回忆,那时候或许她认为的世界就应该是像那个屯子那样的,简简单单的几户人家,简简单单的人际关系,几乎人们都靠天吃饭……
这女大不中留,老母亲也管不住她,就随她去了。老人在年轻的时候那绝对是一个水灵灵的大美人,浓眉大眼,乌黑浓密的长发,扎了两个大辫子。这一亭亭玉立,出水芙蓉的美人,突然来到姑姑的身边,姑姑对她的到来既爱怜又欢喜,整个屯子的人似乎都对他们家刮目相看,她的到来,给全家人蓬荜生辉,所以姑姑一家人都对她关爱有加。那时候,老人就仿佛是一个仙女不小心落入了凡间,被那里的人们捧在了掌心里,仰慕在眼里,喜爱在心里。也许,那段时间,是老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这日子久了,渐渐的,感情真的是一个很微妙的事儿,老人就和姑姑家的哥哥生起了情份。姑做婆,姑姑知道后,很是高兴,满心欢喜,这手心手背都是肉,并且肥水不流外人田,这样也挺好的,自己的侄女做儿媳妇总比外来的姑娘强。但是远在千里之外的老母亲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很是不理解,也很不同意这门亲事。就这样,那时候还很年轻冲动、莽撞的她也顾不上母亲的反对,毅然决绝的就和哥哥生活在了一起……
此时,如果看到老人的前半生,或许认为老人儿时是苦的,但好在年轻的时候,有勇气收获了令自己心满意足的爱情,最后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心爱的人修成正果,走到了一起。虽然那时候没有什么奢侈豪华的车队,也没有什么缤彩纷呈的礼炮,更没有什么艳丽的鲜花和漂亮的礼裙,但是却有朝夕相处的日夜陪伴和满满的温暖……就那样,在那个交通很不发达的年代里,她在那边生活着,在那边过着日耕夜织的生活,照顾着姑姑一家人。老母亲则领着其他的一群孩子们在千里之外的另个村落里面生活。待到老人日后有了孩子们,通讯稍微有些发达了,她才偶尔家信一封,问候母亲的近况。虽然曾经老母亲不同意她的这门婚事,可是生米早已煮成熟饭,也没法说什么了,就那样,也默许了,偶尔再回信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她,问候她的近况。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度的,回首老人的一生,真的是悲喜参半,既有对逝去的父亲的怀念,又有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的思念,当然了,还有对姑姑的感恩与哥哥的爱。她改变了世俗上一些人们的固有看法,她愿意为了自己认可的爱情和自由而放弃一切、奋不顾身。
如果文章写到这里结束了,或许会皆大欢喜,大家一定都会惯性的认为:老人年轻的时候真勇敢,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并且从此,“公主与王子”将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或许会时常的带着孩子们去远在千里之外的老母亲那里探亲,大家都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然而,有时候,人生真的不是那么的完美,总是会让人留有些许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