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简书故事节—¥20.0000现金寻找好故事
原创申明:本文参加“423简书故事节”,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
李时珍塑像
题 记
今年刚好是大明医圣李时珍(1518—1593)诞生五百周年,作为李时珍故乡(湖北蕲春)的游子,觉得大张旗鼓地宣传李时珍,大力弘扬其悬壶济世、普救万民的医德医术,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义不容辞的举手之劳,现借此机会,将李时珍的传奇故事分享于此吧。
闷热夏夜,时珍艰难出世
1518年7月12日,后半夜,蕲州城李府灯火辉煌,只见李府的仆人们进进出出,正在忙忙碌碌着,一位年近5旬的中年男子双手反剪在背上,在院中的花坛边不停地低头徘徊着,偶尔抬起头来,焦急地朝西厢的卧室张望着。
这个男子就是当地久负盛名的医药世家李言闻郎中(当地人常常称医生为郎中)。
此时,李言闻正在等着母子平安好消息。因为,李夫人为了生下第二个孩子,已在床上痛得死去活来快三天了。可是,身为郎中的李言闻,却束手无策,只好听天由命了。
本来,李言闻有一个名叫李果珍的儿子,已结婚三四年了,早就盼望抱上孙子的李言闻,眼看儿媳妇的肚里一点动静也没有,心急如焚呀。已年过不惑的李闻言时时告诫自己,不要让从曾祖一直单传到自己,就这样在自己的下一代手里中断了香火,他觉得这样,百年之后,他是没有脸面去见列祖列宗了。
李言闻凭借自己高超的医术,把自己停止生育多年的夫人身体调理得如同少妇般丰满、朝气勃勃,终于在九个月前让夫人再次怀上了。为了保证第二胎是传宗接代的儿子,平时,他一有空就偕同夫人去附近庙宇求神、佛、菩萨保佑。
这两天夫人在床上痛得翻来覆去,哭爹喊娘,可是,肚里的孩子就是久久不愿出来。
东方已初露微熹,一夜未合眼的李言闻,只听见里面的接生婆正在声嘶力竭地喊:“用力,用力!”,好半天,才终于听见“嗬咳!嗬咳!”婴儿的啼哭声,从产房里传了出来,听上去显得有气无力。
久压在李言闻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李言闻面朝北方的庙宇方向虔诚地拜了拜,一边默念着“菩萨保佑,谢天谢地!”一边三步并作两步跨,推开产房惊喜地问接生婆是男孩还是女孩。
接生婆一边剪着孩子的脐带,一边笑着说恭喜李郎中又添了一个公子。
就这样,李言闻第二个儿子来到了人世间。鉴于李时珍出世时的艰难,李言闻就将这个瘦弱的儿子视为珍宝,为其取名为时珍。
童年时珍,读经学医兼修
李时珍自幼体弱,因此,喜欢侍花弄草的李言闻,在后园种花花草草时,就常常将李时珍不离左右地带在身边。刚刚蹒跚学步的李时珍,就跟着父亲天天和这些草木打交道。久日久之,李时珍就和这些花草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时珍不仅喜欢看这些花草是如何发芽、开花、结果,而且喜欢看父亲怎样把它们制成草药,为别人治病。
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李时珍对这些草药的性能日渐了解,越发如痴如醉,因此,整日沉浸在庭园的花草中,有时,连吃饭都忘记了。
李时珍自小聪明乖巧,不过,其父李言闻并不想他跟着自己学医。因为,那个时代,医生的职业还属于“下九流”。所以,虽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但对遭别人歧视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于是,李言闻决定不再让聪慧的小儿子像大儿子李果珍那样重蹈覆辙,而把改换门庭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时珍身上。
李时珍虽酷爱医学,但为了不辜负父亲的厚望,只好把心思暂放在那枯燥乏味的八股文章上。
据传说和李氏家族谱记载,李时珍14岁便考中了秀才。当时的李言闻乐得心花怒放,以为这下儿子“鲤鱼跃龙门”是板上钉钉,大有希望了。
不知是冥冥中上苍的安排,还是李时珍的命中本来就没有官运,注定李时珍只能端着父亲的衣钵行走江湖。所以,从 17岁起,少有奇才的李时珍却接连3次乡试都名落孙山,空手而归。
李时珍数度落榜,以致整天没精打采。李言闻看着快陷入精神恍惚状态的儿子,彻底警醒了。李言闻于是用语言来安慰李时珍,再也不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儿子,强扭的瓜儿不甜啊。
李时珍听说父亲不反对自己学医,那忧郁的心情顿时开朗了起来,他决定放弃在仕途功名路上急走狂奔,但总赶不上幸运的背影,于是,一心一意跟着父亲当起了郎中。
幸好,李时珍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医学基础。因此,他和父亲一起行医就显得驾轻就熟,毫不费力了。
李时珍小时候常常跟着父亲到“玄妙观”中玩耍。这期间,李言闻一面行医,一面教子读书,不时让孩子们帮助誊抄一下药方。李时珍耳濡目染,对行医的知识技能越来越熟,兴致也越来越浓,常常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开父亲的医书,读得津津有味。《尔雅》中的《释草》《释木》《释鸟》《释兽》等篇,他都背诵如流。
青年时珍,对症下药除病
一天,李言闻应病家之邀,带着长子李果珍出诊去了,玄妙观中只剩下时珍一人。这时,匆匆来了两位病人,一个是火眼肿痛,一个是暴泄不止。李时珍思索了半晌,说道:“父亲要到晚上才能回来。要不,我先给你们开个方子,试试看能不能治好。不行的话再找我父亲。”那泻肚子的病人难受极了,迫不及待地说:“好,好,郎中的公子开方子还能有错?”另一个病人也捂着红肿的双眼,连连催促时珍开方。李时珍便果断地开方取药,将这两个病人打发走了。
李言闻回到家中,发现了小儿子开的药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忙问:“这是你开的?”时珍小声回答:“是的,不知道对不对?”然后,把病人是什么症状,为什么要用这些药,这些药有什么性能等等,一股脑儿说了一遍,讲得头头是道。
李言闻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这才知道,儿子不仅读了不少医书,还能在治病实践中加以运用,对症下药,确实是块当大夫的材料,心中不觉又惊又喜。这时,做兄长的果珍在旁边听着弟弟大谈药性药理,十分羡慕,觉得自己大弟弟二十岁,居然不敢独自开药方,暗自下决心定要干件漂亮事,让父亲看看到底是谁的医道高明。
事有凑巧,没过几天,又有两个眼痛和痢疾病人前来就诊,而那天正好只有果珍一人在诊所。他一见这两人和弟弟说起过的那两人病情-样,便不假思索,依照弟弟的方子作了简单处理。
不料,第二天一早,这两个病人就找上门来,说服药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加重了,要李言闻看看是怎么回事。果珍在一旁不敢隐瞒,只好如实相告。李言闻一听就连呼“错矣”。果珍还不服气:“同样的病,同样的药,为什么弟弟对,偏偏我错了?”
李言闻答道:“有的病症看上去差不多,实质却不一样。”接着,把为什么那天时珍要以艾草为主药,而今儿这两个病人却应该以黄连为主药的道理讲了一遍,把李果珍说得心服口服。李言闻总是这样,从医理和病情两方面给孩子们灌输全面的医学知识,使两个儿子都大得裨益。
还有一个故事,也是在李时珍青年时发生的。
一天,李时珍外出采药,看到一个村庄田园荒芜,无人下地劳动,原来这个村的人都得了“流感”。在一个茅草屋里,他看见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不止,急忙取出药来,让老人喝下,停了一会,老人出了一身汗,症状减轻了许多。
于是,李时珍向老人打听情况,才知道村里先后来过几个走江湖的郎中,给他们开过药,还说什么“吃上一副药,包管你药到病除”。可是吃了十来副了,仍不见效。李时珍便找来煎过的药渣,仔细一看,大部分是假药。假药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当受骗了,他们对庸医痛恨不已。
李时珍看药渣辨真假的事,传遍了附近的村庄,人们纷纷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药和带来的药渣叫李时珍鉴别,因为人太多,看不过来,只好让大家把药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个个摊开放好,逐个查看,拣出真药,扔掉假药、劣药,并教大家如何识别伪劣中草药,防止再上当受骗。
现在人们常常看到,有的病人就喜欢把煎服过的药渣倒在路口处,据说这个风俗就是那时候盛行起来的。
独立行医,起死回生扬名
年方三十岁的李时珍,父亲就去世了,因此,他开始独立行医,走南闯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