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酿造价值:欧建新事件有感

作者: 望月从良 | 来源:发表于2017-12-25 09:52 被阅读45次

不久前,中兴员工欧建新因被公司裁员,失去经济来源后,由于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心理难以承受后,选择自杀的极端方式以求解脱,留下了妻儿老小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中。有一点我难以理解的是,欧建新所处的电信行业在互联网冲击下,的确是有些日落西山之感,但他从事的仍然是高新技术行业,相关产业对技术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作为一个浸淫在技术行业多年的老兵,拥有着积累已久的宝贵经验,虽说人到中年,但依靠技术实力,换一家公司,找到一份不比原来低的工资低的工作绝非难事,为何失业的打击让他如此绝望以致轻生呢?

程序员依靠换工作来实现薪水大幅提升是业内常态。以欧建新的履历来看,其技术实力应当在平均水准之上,找一份回报不错的工作似乎不难。由此我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很可能是欧先生养尊处优太久,于是知识技能与飞速发展的产业形态脱节,突如其来的裁员危机打得他措手不及,由于技能无法满足当前产业发展的需要,当自己重新走入就业市场时,发现自己的价值已经被边缘化,再也无法在市场中觅得高价值职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欧建新无论在学业还是职场上一直一帆风顺,他毕业于北航,后来成功在南开硕士毕业,然后在华为工作,最后顺利入职中兴,并成功升任开发主管,有可能是顺畅的人生旅途消弭了欧建新的斗志,使得他失去进取心,从而使得自己由占得先机变成位居下流。一言以蔽之,他让自己失去了形成高价值的重要因素---稀缺性!

屏幕快照 2017-12-20 下午12.33.04.png

欧建新的不幸遭遇,让我想起一个稀缺性的例子。二战结束不久,对东德地区而言,香蕉是非常稀缺的水果,因为地区远离热带。同时东德贸易又不发达,因此一旦商店有了香蕉卖,当地居民就立马抢购一空。等两德统一后,贸易逐渐发达起来,商店里就容易出现大量香蕉。于是居民根据习惯积累,又本能的赶紧将香蕉扫荡一空。等第二天一看,货架上又重新摆放了大量香蕉,于是再次被抢购一空,但是等到第三天,第四天,货架上还是重新慢慢的摆放了大量香蕉,此时就再也没有人去抢购了。

形成高价值的重要因素就在于稀缺。欧建新就像东德的香蕉,在信息产业发展早期,能够有相应研发技能的人才很少,欧建新当时就能搭上产业发展的东风,可以凭借自己练就的稀有才能满足相关公司的强烈需求,因此那时他会很抢手,能够容易的找到高价值的工作岗位。但承平日久,随时时间的推移,更多有相应开发技能的人才从高校灌入信息产业,于是人才的稀缺性被破坏,人才的价值越来越水,与此同时,产业不断升级,对研发技能的要求不断提升,欧建新可能是没能保持学习,不注意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准,慢慢的与行业的发展需求相脱节,由此就变成了大量香蕉中的一根,失去了独特价值,没有了稀缺性,自然没有资本在市场上寻求好的回报。

iphone.jpeg

最近是苹果手机的上新日,中美两地粉丝排起长队购买iphoneX。苹果产品的火热往往是稀缺性带来的结果。在一机难求时段,果粉和黄牛愿意溢价百分之几十,甚至是一倍来购买相应产品。苹果手机的稀缺性是由其一众不同构成的,同样是iPhone, 前几个月出品的iPhone8就遭到冷遇,因为无论是跟以往的iPhone7相比,还是横向和华为的手机相比都是几无特色。更要命的是,市场上鱼龙混杂的各种品牌在外观设计上都以苹果马首是瞻,都竭尽所能的拷贝苹果的工艺设计,这种模仿使得用户审美疲劳,对新出的iPhone8自然失去兴趣。

iPhoneX富有新的个性设计,其FaceID人脸识别功能在技术上的卓越性更是其他品牌无法模仿的,人无我有,于是稀缺性就制造出来,正因为稀缺性的原因,iPhoneX是苹果有史以来最贵的手机产品,即使价格高昂,它仍然备受市场追捧,以至一机难求。

制造稀缺性是个人成长和工作竞争中出奇制胜的不二法门。今天不但是商品过剩的时代,同时也是‘人才’过剩的时代。由于分工的不断细化,每一个求职者所拥有的技能相比于岗位所需要的,是绰绰有余,以致于出现学历耗费的现象,也就是博士生做硕士生的工作,硕士生做本科生的工作,而有不少本科生则找不到任何工作。在美国,情况也差不多,由于出自金融,法律,传媒的毕业生过多导致僧多粥少,他们必须免费给华尔街,律师事务所和好莱坞做实习生,无偿打杂。这等同于货物太多,消费者过于宝贵,货物贬值甚至到了免费供给的地步。

在实际工作上,大家干活还是要给钱,但多数时候都是辛辛苦苦挣一份糊口钱罢了,一个岗位能提供的薪资水准,取决于能胜任此岗位的求职者数量。要想超越廉价陷阱,就必须矢志不渝的去打造自己的稀缺性。很多行业,对高精尖技术水准的高级人才是求贤若渴,很多高回报岗位虚位以待,正是因为有能力承担给定职责的专业人才太少太少。就以欧建新所在的通讯,软件和互联网行业,具备算法,架构设计,团队管理等多方面能力的专业人才相当少,只要你打开BAT的招聘网页,类似岗位的薪酬往往是年薪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同时还有价值丰厚的期权回报,但类似岗位需求总是长期挂在招聘网页上,因为有能力满足对应岗位需求的技术人才实在是太少了。

屏幕快照 2017-12-25 上午9.25.22.png

我们的应试教育机制在培养学生时,过于注重考试成绩,这使得学生在实际技能的培养上流于肤浅。在个人成长上,很少人能够咬紧牙关,顶住压力,向自身所在的领域进行深度攻坚,于是个人技能只能停留在粗浅层次,就如同登山,在山脚总是人头攒动,随着高度的提升,人越来越少,然而瑰丽险奇的美景只有在巍峨的顶峰才能看得到,而要爬上顶峰需要异常艰辛的努力和毅力,很多人不愿意吃这个苦,于是甘愿在舒适区里得过且过,这自然就得错过泌人心脾的美景,没有相应付出何谈收获呢。

原来很多高薪职业,越来越出现民工化趋势。就以我所在的软件开发行业为例,在外人看来,编程是一项技术难度大,智商密集型工作,然而很多软件开发从业者自嘲为码农,每天加班加点的敲键盘,干得头昏脑胀,累的人仰马翻,但所得回报却越来越少,还得整天提心吊胆的提防被裁员,正就是从业者没有注意提升自身技术水准,没有刻意营造自身稀缺性而导致的。

茶渣.jpeg

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上,有一种危险陷阱叫“泡茶化”。意思是说,你把自己当做茶叶,公司就是茶壶,你在公司里混日子,就如同茶叶被热水泡煮,熬来熬去,当你的味道被压榨殆尽后,你就会变成无用的茶渣,被公司毫不留情的倾倒掉。欧建新很有可能就是落入了“泡茶化”的职业困境。当人不能在专业领域的高精尖之处为公司创造超额价值,你的工作缺乏质量,那么你就得在依靠数量来弥补价值缺失,就好像你没有能力成为大楼的设计师,为高楼大厦描绘宏伟蓝图,那么你就只能搬砖砌墙,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想换取更多价值,那就只能耗费大量体力搬更多的砖,砌更多的墙。

人到中年,自然是没有多余的体力去搬更多的砖,砌更多的墙,而你又不能在拼智力的高维领域创造价值,上又上不去,下面又不要你,你就变成了泡到索然无味的茶渣,被倒掉是难以避免的命运。

不要以为行业无情,这种对无价值贡献者的抛弃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企业如果养闲人,懒人,无价值者,那么市场的风浪就会毫不留情的将它淘汰。所以我们要始终保持危机感,每一个行业,每一种技能,都有其红利期耗尽之时,如果能居安思危,在危机没有到来前,抓紧时机让自己的技能更新换代,让自己有能力走向高价值领域,不断增强自己的稀缺性,使自己在市场中处于被追求地位,如此我们自然有能力寻求高溢价,用自己优秀技艺为企业为社会创造高价值,而我们从自己的独特创造中获得丰厚回报自然是理所当然之事。

欢迎关注公众号,让我们一起学习,交流,成长:


文章公众号.jpg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稀缺酿造价值:欧建新事件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hg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