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庄子 齐物论》:沉鱼落雁

《庄子 齐物论》:沉鱼落雁

作者: bd33eb86e1f9 | 来源:发表于2017-10-20 11:50 被阅读204次

“沉鱼落雁”并不是那回事!

01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

毛嫱和丽姬,是人们称道的美人,可鱼儿见了她们深深潜入水底,鸟儿见了她们四散高飞,麋鹿见了她们撒开四蹄飞快逃离。

人、鱼、鸟和麋鹿四者究竟谁才懂得天下真正的美色呢?

以我来看,仁与义的开端,是是与非的途径,都纷乱复杂,我怎么知晓它们之间的分别!这可能是“沉鱼落雁”最早的出处吧!

现在人们理解的意思和庄子所说正好相反,“沉鱼落雁”并不代表绝色美丽,人类自以为美色的东西反而把动物们吓跑了。

庄子的寓言生动而深刻,人与动物强烈的反差来说明审美标准的多样性。

宇宙万物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人类文化也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的,要心怀“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来看待一切,或人、或物、或世界。

而所谓的认知标准只是你自己的看法,并不代表其他人的看法,不要过多争论谁对谁错,也不要把自己的认知标准强加给别人。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02

是非观念明显了,道的观念也就因此而亏损了。道的观念之所以亏损,是因为偏私观念的形成。

宇宙的初始状态最完美,认识是最高的。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有了是非观念,事情就复杂起来。

是与非是相对的,宇宙本来不存在是与非,是人类把事情搞混了!所以说,人类世界只是针对人类特有的,而非真实的宇宙。

人类的认知能力很有限,相对于宇宙之浩大,如蚂蚁之仰视大象,永远无法看清其本来面目,只是胡思乱想而已。

迄今为止,人类所认识的理性或真理性的东西少只有少,物理学方面静止的多,运动的少。人类的物质文明在进步,可道德精神文化在堕落退化。

我们所固有的文化素来认为,人类的文明是衰落的,愈到后世愈乱,愈退步,佛家的文化也是这样认为的,所谓的“末法时代”。

儒家的观点亦是如此,从尧舜禹三代,到文王、周公、孔子,到后来越来越差。对“道”感知的愚钝,正如庄子所说的是非观念越来越炽热,人类感知大自然的能力在退化,人类陷入了自设的是非牢笼之中,也陷入了无止境的是非争辩和自寻烦恼之中。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赤子之心”玲珑剔透,应该能感知来自遥远宇宙的声音。孔孟、老庄等诸多圣贤大德之人,几乎都产生于世纪之前,在进入秦汉以后都销声匿迹,孟子所推断的五百年才能出现圣人的猜想落空了,也许永远不会再出现了。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

03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

大道不可称谓,大辩不需言辞,大仁无所偏爱,大廉无须谦让,大勇从不伤害别人。

“道”昭示于外就不是“道”,“言”的争辩总有表达不到的地方,“仁”是常道而无成规,“廉”若表露出来就不真实,“勇”怀害意就不成为勇。

这五个方面的条件具备了,就基本上找准了“道”的方向了。这一段实际上是庄子批判儒家的话,在春秋战国时期,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事普遍存在,兵戎相见,谋逆篡位,父子相残时有发生。

而孔孟所倡导的仁义道德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老庄认为不用过分强调和争辩某一方面,寻求大道顺其自然才是根本。

这段文字仍然体现了老子的道家思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能够讲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能够叫出来的名称,就不是事物恒常的本质。

庄子也继承了老子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譬如,《道德经》中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人类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04

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是很有限的,你所看到的是真实的吗?比如看一匹白马,人眼只能感受可见光,波长在400-760纳米,所谓的各种颜色只是可见光而已,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可见光的世界。

再看看动物眼中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许多昆虫,比如蜜蜂,它的复眼所感受的光谱是大大不同的。蜜蜂对紫外线很敏感,在它看来,这匹马大概是蓝紫色的。

现在你和蜜蜂吵起来,你坚持这马是白色的,而蜜蜂一口咬定是蓝紫色的,你和蜜蜂到底谁对?又如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在人类的眼中世界黑漆漆的一片,等于什么也没有。可在有些动物眼里,夜晚如白昼一般,世界仍然是丰富多彩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按照现代量子理论,事实上没有什么客观真相。讨论马“本质上”到底是什么颜色是毫无意义的。每一种关于颜色的论断,都是结合某种观测方式作出的。如果脱离了观测手段,就根本不存在一个绝对的所谓“本色”。

在物理学的历史上,粒子说和波动说争吵了300多年,最终随着“波粒二象性”理论的产生而统为一体。

这是世界的本质问题,由于人的认识不同而产生了分歧。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许多认识分歧终将统而为一,这就是庄子所讲的“齐论”。

而著名的测不准理论,更是将现代科学推向了哲学的一边,唯物论跨界进入了唯心论的一边。神奇的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太不可思议了,人的意识竟然影响实验的结果,这是庄子所讲“万物与我为一”最好的例证。

在现代物理学领域里,仍然处于纷争当中。代表微观的“量子场论”和代表宏观的“广义相对论”无法统一在一起,未来肯定会有一种新的理论出现,而将两种理论合二为一。

相关文章

  • 齐物论:古词释义

    1、齐物论:分为物论、齐论、齐同物论。即人物论、万物论、齐同论、齐同万物论。齐,一、合众为一。物,人物、万物。庄子...

  • 《庄子 齐物论》:沉鱼落雁

    “沉鱼落雁”并不是那回事! 01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

  • 骊姬:费尽心机让儿子当上国君,但儿子却因此丧命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庄子·齐物论》 庄子用“沉鱼落雁”形容的绝色美人丽姬,就...

  • 庄子

    齐物论 【题解】 本篇是《庄子》的又一代表篇目。“齐物论”包含齐物与齐论两个意思。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

  • 《庄子》杂谈: 不齐之齐

    《齐物论》的主旨,齐物之不齐。万物虽不齐,庄子以道齐之也。 《齐物论》的结尾,是脍炙人口的庄生梦蝶的寓言。庄子做了...

  • 【220716】《齐物论》

    《齐物论》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齐物论》主要讲述的是“齐物”与“齐论”两种观点。 庄子觉得世间万物涵盖了人的...

  • 庄子的天空020|“我”是谁?“我”到哪里去了?

    《齐物论》是《庄子》书的重要一篇。齐,就是均同、统一。齐物论,简单地说,就是世界是统一的,统一于“道”,也即庄子所...

  • 《庄子修心课》第三十五课:千万不要形容她沉鱼落雁,因为。。。

    《庄子修心课》第三十五课:千万不要形容她沉鱼落雁,因为。。。 《齐物论》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 ...

  • 沉鱼落雁

    “沉鱼落雁”这个成语最先见于庄子的《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毛嫱...

  • 沉鱼落雁

    “沉鱼落雁”这个成语最先见于庄子的《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毛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庄子 齐物论》:沉鱼落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am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