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李倬,是乾隆庚午年间的贡生,有一年赶往京城去参加当年的乡试,路过江苏仪征。坐船时遇到一个人,自称王经,河南洛阳人,也到京城参加考试,但是盘缠不够,求李倬带着他,李倬是个善良的人,就答应了。
两人同坐一条船,很是投机,一路上谈笑风生,王经拿出自己所写的文章,李倬读了,感觉很是清雅,只是篇幅稍微有点短。
王经每次与李倬一起吃饭的时候,总是把饭撒在地上,每次举起碗,只闻一闻气味,一粒米也不下咽。李倬很是怀疑,也很是生气。(事出反常必有妖)
王经看出了李倬的疑惑,道歉说:“我得了膈症(消化道疾病,相当于食道癌),所以才会这样,还望你不要嫌弃。”
到了京都,李倬要租房子。王经突然跪在李倬面前请求他说:
“你不要害怕,我不是人类。我本来是河南洛阳的生员,很有才学,应当选拔为贡生,因为督学某人收了别人的贿赂,而让我落选了,一气之下就抑郁而亡,而今将要到京城去报仇,只有你能把我带进去。进入京城的时候,恐怕城门神会阻拦我,你只要低声叫我三遍,就能进去。”
王经所说的督学某,正是李倬的主考官。李倬大惊,拒绝了王经的请求。
王经说:“你公然拒我,我就作祟不让你安宁。”(请神容易送神难)
李倬无可奈何,就按他说的带他进城了。
李倬安排好住的地方后,就去拜访主考官。正遇见他们全家人围在一起哭泣,哭声在院子外就听到了。
主考官出来说:“老夫有个爱子,今年十九岁,聪明伶俐,英俊潇洒,是我宗族里的佼佼者。前天晚上突然得了疯病,病得很是奇怪,拿着刀不杀别人,只杀我,医生也不知道得的是什么病,不知如何是好啊。”(善恶终有报)
李倬知道其中缘故,就请求说:“让我进去看看郎君吧。”还没说完,那个儿子就在屋子里笑着说:“我的恩人来了,我应该谢谢他,但是也不能化解我的事情。”
李倬进到屋子里,握着郎君的手,说了很长时间。旁人也不明白他们说的什么,更是惊骇,都来问李倬,李倬就把事情的原委和他们说了。于是全家跪到李倬前,求李倬给说情。
李倬对考官的儿子说:“你做得不对啊。你因为没有选上,就气忿而死,毕竟不是我老师直接杀了你。你今天如果把老师的儿子杀了,让他断了后,这也不是以直报怨的道理。况且我与你有香火情,能看在我的薄面上饶了他们吗?”
那个儿子不说话,瞪着眼睛说:“你说的确实没错,但是你老师当时收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怎么能安享呢?我要把这三千两银子给他败光才会离去。”
于是用手指着说:“某个屋子里有个玉瓶,价值若干,为我取来。”拿来后就扔在地上摔碎了,又用手指着说:“某箱子里有貂裘几件,价值若干,为我取来。”拿来后就用火烧了。事毕,大笑说:“我不再恨了。为了你就饶过这老奴才。”拱手作离去的样子,老师的儿子突然病就好了。
当年,李倬榜上有名,后来路过德州时,又遇见了王经,王经因为报仇恰当,已被天帝任命为德州城隍。
译自《子不语》卷七 李倬 (节选)
木兰秋菊简评:
主考官因为贪污受贿3000,就随意篡改了两个人的一生,让本来应该榜上有名的王经名落孙山,取而代之的是远远不如王经的人。王经无法承受这样的不公,面对这样的挫折,抑郁而亡。
一个年轻的生命,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就这样陨落了。年纪轻轻,竟被活活气死,可见这种偷梁换柱,毁人前途的伤害是多么大,这个主考官的罪孽是多么深重。你以为自己只是拿了3000吗,你是活活地杀了一个人。
王经化为鬼魂也不能甘心,一路奔波到京城,找到主考官去报仇,虽然毁坏了主考官一些价值不菲的宝物,但这样的报仇方式却显得极其苍白无力,说明活着的王经作为一介无名小辈无法为自己伸张正义。王经家里应该也很是贫寒,不然不会因为竞争对手的3000钱所挤掉。无权无势的他要为自己讨回公道是简直不可能的,所以才会抑郁而亡。
袁枚应该也看到了这一无奈的社会现实,在故事中只能让王经死去,变成鬼去报仇,用这种超现实的方式去完成未竟的心愿,去伸张正义。
李倬的劝说显得那样牵强,我老师并没有杀你啊,是你自己而死的。是的,“你没有杀伯仁,但伯仁却因你而亡”,你就不应该负责了吗?让一个才华横溢的人,让一个付出而得不到回报的人屈居人下,让他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真的比杀了他还让他难受。
但王经因为李倬有恩与自己,看在李倬的面子上饶过了这个主考官的性命,只是损坏了与他受贿的等值的财物。天帝也因为王经报仇的事,嘉奖他为德州城隍。说明作者支持儒家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应该爱憎分明,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但王经的死也让我们看到人不能太脆弱,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我们要做是首先是坚强地活着,才有机会去与恶进行顽强的斗争,去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