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电影有血有肉。它,是历史。
1.
“敌军把英法联军逼退到了海边。”
“受困敦刻尔克。”
“等待命运宣判。”
“渴望着被救赎。”
这是电影开场的字幕。在整个敦刻尔克大撤退的行动中,就是一场漫长、不知何去何从的等待,一份对生及回归祖国家园的渴望,这些战败被逼迫到沙滩边缘的士兵们,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被救赎。
电影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时间轴是同步进行的,但又独立存在。
时间“一周”,在敦刻尔克受困的士兵极力想要登上驱逐艇,可德军轰炸机呼啸而过,持续带来爆炸、恐惧、与死亡;时间“一天”,一个老爷子腾空仓库,带上大量救生衣,与他的儿子,和一个十七岁少年,驾驶游艇开往敦刻尔克;时间“一小时”,此时英军支援的三架喷火战斗机正在飞往敦刻尔克,同时还要留意敌军的轰炸机,并击毁它,以协助驱逐舰救援受困敦刻尔克的士兵们。
因为时间的起点不同,多少会对事件的发展感到混乱,当然观看整部影片的你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电影原声里若影若现的滴答钟声使得紧张与压抑感步步逼近。
沙滩上一片黑压压,等待救援的士兵,当轰炸机飞过,扔下炸弹,所有人只剩下蹲底用手护头,他们完全不知道下一刻炸弹会降落在何处,面对这场死亡,只有赤裸裸毫无遮挡的自己。
当时的画面,电影的节奏氛围,让我满脑子就充斥着一个字——人。人的生,人的死,人的本性,以及面对着汪洋的大海与无力的炮弹,人的无力。

每一场战争都会有牺牲,在历史的洪流里,他们被压迫在大局观的牺牲品,是被放弃的人。这个时候,掌权的人对性命已经没有概念了,只有事件本身,这个时候,人的区分也开始了。
首先是排斥其它国家的人,英军拒绝法国人登上英国的舰艇,再有就是要求处理伤员,因为一个担架占了四个人的空位空间。后来在有一群士兵躲在货运游艇(是商人救援开来的,就当作货运游艇吧),因为游艇过重浮不起来,他们要求法国士兵离开,一直与法国士兵同行的英国士兵(算是男主吧)强力阻止,说他出去会死,多一个人少一个人其实问题不大。
“他死总好过我死。”
“这不公平。”
“下一个离开的就是你。”
这确实没有公平可言,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所产生的自相残杀,就是人的本性,在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尚会露出狰狞的一面,更何况他人的存在已经威胁到自己存活的可能,哪怕只是可能。
这些士兵,有不畏惧死亡的吗?有。因为。其实很多时候,当人真正选择独自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不恐惧死亡,这比感到绝望要来的轻松。而当你感受到,是由他人的死亡所带来的恐惧时,这里的每个人都对生有着渴望,亦或用选择牺牲他人的性命而存活,他们对于生的渴望会被无限放大。
从被丢弃的船只上跳落大海,奋力游回沙滩的士兵,他们坐在泥沙中,看着一个士兵脱掉自己身上的装备,一步一步走向大海。随着一层又一层的浪翻涌上来,他向前扑了进去。
镜头里只剩下不停翻上来的浪。

2.
说说游艇上的老爷子,和这艘游艇上的人吧。他救的英国海军士兵知道游艇的目的地是战区,极力想让老爷子回英国,说他这把年纪应该在家享福,可老爷子说,“制造发动这场战争的就是我这把年纪的人,而在此牺牲的却是年轻人”。
世界就是这么个规律,如果要形容,我更愿意说时间是一层叠一层的,年轻的人虽然可以影响社会的方向,但到底是为了“这把年纪”的人在做事,因为,我们要先理解社会的残酷,要先受到现实的考验,要先存活。这仿佛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当然关于“这把年纪”的时间点会向前推,这是由人类自己建造出的世界对人的淘汰与考验。
之前说到在恐惧的情况下,由于人的本性会自相残杀,要知道恐惧产生的情绪是及其不理智的,那个英国海军士兵暴躁地想要夺过驾驶盘,在这场混乱中,游艇里那个17岁的少年乔治摔到了下层木板上,头撞流血,不能动弹。
其实这场事故是可以避免的,老爷子的儿子曾经说过上尉的不是,老爷子说,你要是被鱼雷炸过也会这样,他只是因为经历过恐惧,可能这辈子都没办法恢复过来。
老爷子在人性面前看得很透彻,也很淡然,但他儿子不是,他把英国海军士兵反锁在游艇上休息的仓库里,这一个不经眼的举动让英国海军士兵的恐惧放大。他从仓库上方的出口爬到驾驶室,或许他还误认为他们是故意将他反锁在里面,最终造成了这场悲剧。
电影的尾端,乔治的尸体被抬回了英国,镜头中,英国海军士兵望了一眼被盖上布的尸体,镜头切回到老爷子儿子的身上,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原本注视着这个方向的上尉,已经转身离去。我当时觉得,如果能给他们两个一个交汇的眼神,能从上尉的目光里看出呆滞或是悔意,交代或许会更完整一点,可是导演并没有这样做,没有那个眼神,我们也能知道,英国海军士兵会因此自责一生。在当时,游艇上有越来越多被援救的士兵时,英国海军士兵站在甲板上,眼神闪躲又迫切地问老爷子的儿子。
“那个小孩,会好起来的吧?”
“会的,好多了。”
而此时,乔治已经死去了。
3.
还有一个人,我留在了最后,就是最后选择燃油耗尽,击毁敌军轰炸机,最后被迫降落在敌方区域的沙滩上,由汤老师扮演的法瑞尔。
第一次在空中与敌军交锋,法瑞尔的油表就坏了,他询问同伴的耗油量,并记录计算自己的油耗情况。当同行的其他两名空军都被击毁时,他已经没有可比对的参照,说实话,看到这里我依旧不能体会到他的重要性,当时,法瑞尔看着英军船艇上方的轰炸机,选择用备用燃料,继续战斗,是人都知道,他放弃了返航的机会。

我不想说他多么伟大,不想说在道德的至高点,他为了祖国选择牺牲自我。其实这个时候,最重要的,不再是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而是对被困在敦刻尔克的人的情感。那些载满生命的船只,都因为无情地轰炸,而生命殆尽。电影中不断重复是士兵一次又一次想要登上船艇离开敦刻尔克,可轰炸机一次又一次炸毁船艇。他有的士兵被锁在船舱淹死,有些跳船侥幸逃生,可当他们奋力游回来,又奋力挤上船艇时,再被炸,再次弃船,游回来敦刻尔克的沙滩。他们重复着逃生,在希望与恐惧中不停挣扎。
因此炸毁这架轰炸机有多么重要,这种重要性体现了法瑞尔的英雄精神,最后他没有选择跳伞,而是选择以一个英雄的姿态被德军俘虏。
在2004年英国拍摄的纪录片《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由卷福所扮演的法瑞尔被俘虏后,被救性命,得以逃生,当然是这部电影的后话了。
4.
历史永远被电影更残酷,也更感人。有关敦刻尔克,说得好听是大撤退,说得难听就是逃亡,败兵。然而,当战败的战士回到祖国,人民是欢呼的。战争终究是战争,士兵在等待结束,人们都在等待结束,哪怕失去了生活,只要人还在,就能继续下去。所以,被困敦刻尔克的士兵在等待着,渴望着,被救赎,而他们,也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