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减轻工作人员的会务压力,出台了很多“精简会议”的文件。为什么会议还能精简?因为很多的会议是无效或者效率很低的,没有必要召开的。
慢慢地,实际情况中会议得到了大面积的减少,只召开着“该开”的会议,也干着“该干”的事,但是线上却一番“热闹”乱像,工作人员的会议压力只增而不减。
为什么呢?大多因为会议中缺乏焦点讨论,或者说相关人员没有事先“碰头”、相关商讨,并做充分准备。有准备、有效的会议,会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倍。
做不到充分准备,焦点讨论缺乏相应“程序”,会议就“失效”,为了“纠正”,往往“指导者”会在做事过程中就得不断地“补充”:补充会议精神、补充会议内容、补充会议要求……
左说一个样,右说一个样!重复工作又成为精简会议后的一大“压力”。最严重的是造成了大家都养成了一种不良思维模式:对预期的认识不够,边做边梳理,边做边改进。
那么,怎样才能让会议的焦点讨论更显著呢,会议更有效呢?
我认为,首先要得从达成“焦点讨论”充分准备开始。
如何准备一场焦点讨论,在《关键在问》一书的第四章中,作者做了全方位的指引,阐述了十个关键要点,在此简要理解性复述,予以参考。
1.聚焦主题
每次会议的主题很重要,不能用很长的时间去讨论很多的主题。一个清晰聚焦的主题,能让焦点讨论法发挥良好的效果。
人做事随着能力的消耗都有一个不好的趋向,能在同一时间做好第一件很难的事,但未免做得好第二件稍微简单的事。
所以,召开会议要焦急主题,促进焦点讨论高效。
2.明确讨论的目标
要事先明确讨论的目标。
完整的目标包括:实用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
设计目标的过程就是思考自己需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进行调整。
3.为客观性问题设计一个具体起点
因为我们都“喜欢”一个好的切入,会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切合实际的、有明确意义的起点,越能激发我们的兴趣,调取我们的欲望,提升我们的渴求。在此情形下的讨论,更能有效。
4.用头脑风暴列出可以实现理性目标和体验目标的各种问题。
即回顾讨论主题、理性目标和体验目标,开始头脑风暴,许多问题是自然流现的。
5.选择要使用的问题并排序。
讨论源于问题,一个讨论问题往往很多。那么,哪些问题是核心,哪些首要,哪些问题是必须?一切都要深入梳理,并进行排序。
从而使得问题“一针见血”、戳中要害、达到目的。
6.在头脑中预演讨论的内容。
预演是最好的检验、练就模式,在模拟的预演中充分感受情景,充分感受对话,充分挖掘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及时、高效帮助我们检索自己的预设,并纠正,以提高焦点讨论成效。
7.认真准备开场白。
开场白不止是简单的引入,还有发出邀请,交代背景,聚焦讨论起点,设定基本规则的作用。
8.认真准备结语。
这是对焦点讨论极度重视的体现,也是对参与讨论者的一个尊重。问题可以存在,要正视问题,也要肯定集体智慧。
一件事要有始有终,好的开头也要好的结尾,这样才能激励人们接下来具体实施的斗志。
9.再次检视讨论本身、团体以及自身的状态。
通过一番讨论后,要客观地再次检视焦点讨论的本身,“审查”讨论是否归于本真?要达成有效执行,讨论结果是否存在其他缺陷,团体的状态会是如何?
作为决策者,不能不顾具体操作者可能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状态,否则就难以有效执行。
10.吸取经验教训。
在引导完讨论后,回想讨论中发生了什么,做了哪些调整。为什么这样,以后要注意什么。这些常规的、正常的反思是任何一件事都应该做的。俗话说:没有反思就难以改进!
对照这“十项”指引,我回想起曾经的班级管理、学生教育中组织讨论的“自讨没趣”和无效,我想主要是我自己对必要的讨论随随便便、随手捏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