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年从桥上一跃而下,社会各界议论纷纷,当事人妈妈的痛哭流涕中有着无尽的辛酸,“我批评教育他也是为了他好呀!”这时,有人说:为孩子好的心特别对,你是方法错了!你需要去学习亲子沟通,亲密育儿,你需要去上各种父母课堂……
你身边有多少奔跑在买书、购课路上的妈妈呢?
一顿操作猛如虎之后,妈妈们都经历了什么呢?
仅仅几年之前,中国还在流行美国人民的“科学育儿观念”——父母和孩子分房睡,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有多少妈妈为了执行这一“科学且正确”的育儿观,蹲在孩子的房间外面,痛苦的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孩子在门里哭,妈妈在门外哭,每个回合都持续得像一辈子那么长。即使听到孩子哭哑了嗓子,妈妈们也如邱少云般“心乱身不动”。
仿佛打开面前这扇儿童房的门,就是关上了孩子的独立之门。
世易时移,现在“新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要跟孩子同房,乃至同床睡,才能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于是,妈妈们心安理得的抱着奶娃上床——直到孩子四,五岁了,孩子还是不肯去自己的房间睡。
没几天,有一篇文章横空出世《很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导致的》。所以仿佛,放任孩子的需求,并不总是能带来真正的安全感。
当妈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需要学习的事情。那么究竟要学习的是什么呢?
判断育儿理念、育儿方法对错的标准,只在于你想传递给孩子的是什么思维。而真正重要的点不是你要如何教孩子,而且明确你想教给孩子什么。
我家女儿3岁半的时候,有一次她摔碎了家里的碗,又担心又害怕,我对她说:“没事的,想想看现在我们能做点什么?”。一个星期后,有一天我因为工作的一个失误在家中抱怨,哎呀,我的一个文件里错别字没有改就发出去了,这下领导肯定会说我工作不认真,女儿跑过来对我说:“妈妈没事的,想想看你现在能做点什么?”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一件事情,都说孩子会模仿大人,是大人的镜子。这面镜子照的究竟是什么?是几句话,几个动作?也许没这么简单。
她们真正在模仿的是我们处理事情的思维方式。
有一天,小区的妈友A、妈友B、妈友C都来找到我来抱怨“和孩子说了800遍不要在楼下沙坑里打滚,太脏了,孩子就是不听。”我问她们:“所以,为了解决孩子在沙坑里打滚的问题,你们打算做点什么?”
妈友A说:“我要想想办法让他自己放弃在在楼下沙坑打滚!”于是,她跑去拿了一张纸,列下了差不多20种可以想到的办法,然后准备去逐一实践并写下实践效果。
妈友B说:“我要好好研究一下,楼下这个脏沙坑和游乐场里相对干净的沙坑,差异在哪里,引导孩子去游乐场相对干净的沙坑玩。”于是,她跑去拿了一张纸,开始认真观察孩子在两个沙坑的表现,并且分别写下优缺点。
妈友C说:“我很好奇,为什么我家3岁多的孩子,对沙坑特别情有独钟,他为什么不喜欢乐高?为什么不喜欢滑板车?”于是,她跑去和孩子一起滚沙坑,体会一下,脏沙坑里玩是不是真的很有意思,而且,脏沙坑是不是真的会导致生病。
妈友A,妈友B,妈友C的做法其实我们很难去说谁对谁错,也很难去说谁更好。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想给孩子传递什么样的思维。
妈友A:逻辑思维(纵向思维)——直接找寻解决问题的方式。
妈友B:横向思维——把目光集中在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上,然后从中选出最优的方案。
妈友C:批判性思维——先搞清楚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再去寻找解决方案的探索性思考。
一个月后……
妈友A告诉我,问题解决,孩子不去楼下蹦跶沙坑了,中间过程虽有曲折,但还算精彩。
妈友B告诉我,问题解决,孩子发现游乐场里除了有干净的沙子,还能玩滑滑梯,更有意思。
妈友C告诉我,问题解决,因为她发现只要玩的时候避免手放进嘴里,避免手抓着吃东西,孩子根本没有生病,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
育儿这件事,哪有那么多对与错、是与非,育儿就是不断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关注于解决问题时你的思维方式,跳出“对与错”、“是与非”的怪圈,勇敢的修炼自己,才能真正的成就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