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瓣和知乎有什么不同?
两者的区别是,两个平台都有许多211、985硕博及大学老师,然而豆瓣是潜水型的,你会发现不少很有干货的大学老师教授也没多少关注。你还要自己偶然才能发现。而知乎上,是那种更急切于知识变现,挣钱的。大多数都是无心学术,汲汲于名利的。
考研读博做老师只是他们人生的一个最优解而已,没有非此不可的学术态度和热情,就是说,我如果没办法做学术,那我这辈子就毁了,这种。没有。然而因为不对学术报过高期望,恰恰能够完成这个学术旅途。或者,其实仅仅读个硕士就够了,再来知乎收割韭菜。这和知乎当前的生态也很匹配。
这是当前学术领域内典型的两类,两种形态,虽然同在一个学术圈子,但是两类人。豆瓣这类,跟豆瓣也很像,挣钱都有些笨拙,百无一用是书生,只知道看书做学问,偶尔普及一些小兴趣,开个没多少人看的豆瓣专栏。当然有些极端,但是大体是这种情况。能挣钱当然好,但是如果有正式工作,过得还可以,业余要我花时间精力挣钱,我觉得还不如拿来多看几本书做我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多数是这种心态。也就是说,在有余裕和余力的情况下,比起能挣更多一点钱,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术上。
而知乎上的各位大V老师,是截然相反的状况,他们对于所谓智慧、学问,学术这些东西是没多深追求的,没有人生非如此不足以完美度过的感情,也从来没有感觉过,“读书是一件迫切的事”(有人这么感觉过吗?)。挣钱、变现对他们来说,才是一件迫切的事。
以那位皮耶霍老师为例——两年后的现在,在知乎上再看到这个答主,发现更进化了,可以典型代表知乎的一类主流,学问格局不怎么行,不深耕自己专业,但是蹭热点收割倒是很在行,但是这种人在现在的知乎偏偏大行其道。
2017年,可以说是文字转live语音的元年。文字贬值,而大量的语音视频付费开始涌现。这位读历史硕士出来,在西北大做辅导员的皮耶霍老师,2017年一年开了8场知乎live,这个频率怎么样。2017年的时候,知乎对live各项资质认证,限制还不完全,非常开放,几乎人人都可以来讲。那皮耶霍老师这个频率怎么样?
以知乎第一V张佳玮为例,他2017年开了几次?三次。
以电影领域大家都比较信服的magasa为例,他2017年举办几次live,0次,只有2016年有过2次。
与他们相比,皮耶霍老师简直不要太“勤奋”。再看看他的知乎live都是什么质量水准。就懂了。丝毫没有专业领域的诚意,与他的许多回答一样,都是呼应当前热点的,收割韭菜的。
但是恰恰这种汲汲于名利的,偏偏就能获得许多关注和赞同,这是什么样的世界?大概世上毕竟韭菜多,是这样吗?
现在又想起周冲老师那句话,与其教育傻逼,不如挣傻逼的钱。(这在和六神磊磊大战时作为釜底抽薪的截图亮在最后,但现在放在这里,恰好不过。)
豆瓣和知乎有什么区别?
豆瓣没那么高尚,要去教育傻逼,更多情况是穷则独善其身,躲进小楼成一统,谨守书斋,做自己领域的事,基本都有自己本职工作要做,观影写书兴趣这些事要能挣钱,那自然再好不过,也并不十分勉强。
知乎就简单多了——挣傻逼的钱。
-
皮耶霍们还都是国内本科,一本211的大学老师,当然幸好不是专业课老师,大学公修课、通识课课程之水,不用多提了吧,国内高等教育水准一直上不来,民国以后文科几无大师也不用多提了吧。
因为现在学术圈子里,活跃的就是这种,但是这种人,没有学术志向,只想借大学稳定生活的,反而最终能走到终途。而如果是那种对学术抱有太高期望,等你读了研,或者考了博,在国内,会感到幻灭的。抑郁退学都不在话下。没体验过的人、不在这个圈子,自然不懂。

前段时间陶崇园跳楼,我看他的自述和回忆,很难受,再一看下面评论很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说他脆弱。我操你妈。脆弱?
你没有这样的生命体验可以理解,但你可以有这样的阅读经验,去丰富生命体验。我教你读三体第三部,死神永生。
叶文洁的女儿,杨冬,因为三体的智子锁死地球物理,而且她发现物理的尽头并不如自己想象的那般美观对称,终于选择自杀。
没有物理学,对她来讲,是没有了“半条命”。这是她一生赖以为支撑的精神支柱,是足以把全副精神力投入其中只求突破一个点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她对它的期待,全部碎了,幻灭了。
只剩半条命。
这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生命状态——我只能做这个,我擅长做这个,我也足可以把这个做好。而一般的普通庸人,是什么状态——我可以做个,我也可以做那个,都行,考不上研做不了学术,我还可以做其他,无所谓精神支柱。非如此不可?没有。挣钱养家糊口而已。
但是对杨冬来说,没有物理学,她就没有了半条命。
王国维自杀也是这个原因,一生浸淫旧文化当中,而当旧文化崩毁,深受旧文化影响之人亦不免于毁灭,陈寅恪是理解王国维的。但是网络喷子不能理解。
当然陶崇园的情况跟这个有些微不同,他不一定把学术当唯一生命状态,但是就当时那个情况,他整个人、整个生命都是投入其中的。
-
去年《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在电影资料馆搞学术探讨会,来了许多电影的硕导、博导,北电、北大、资料馆、北师大都有,这都是国内电影学考研的重镇。而这些为学子所敬重的老师,他们在上面捧臭脚,你知道下面要考电影学的学生看到这些心里有多幻灭吗?

这些都是真的,这些影响也都是确实的。(一个要考北电的学妹跟我说,跟我说她不考了,她要报考的老师在上面瞎说。后来转战电视了)
还有你就说,毕志飞这种水平的人,是怎么一路读过硕博的,看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水平,论斯科塞斯的商业和艺术结合?
再看他微博上写的《摔跤吧爸爸》影评,这就是北大电影学的博士水平?“我一共流了三次泪,分别是……” 小学生作文现在都不这么写了
而且奇的是,一路走来也能拍成功,而且还要送去戛纳?而且那么多大咖,不仅影视明星黄渤,黄渤、顾长卫、蒋雯丽、宁浩为其站台,学术机构的权威也都纷纷为其背书。我所在的这个世界,是real的吗?
-
现在世道就是如此的吗,你曾怀抱希望要达到的某种理想无法企及,大厦崩塌,然而现实,似乎触手可及的全都是被你所鄙视的某种现象或人格占据整个世界。公平没有到来,学术遭到幻灭,沽名钓誉之徒大行其道。
红尘时常颠倒,而世事未必分明。
这个世界、会好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