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是双向性的

作者: 煜见煜简 | 来源:发表于2020-04-07 22:05 被阅读0次

在毁掉孩子这件事上,父母有绝对的语言天赋。

语言暴力虽然从表面上不具备暴力的特征,但它对孩子人格心理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却是长期且不可估量的。

它的危害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1. 形成“退缩性人格”。即在高压环境下往往回避问题、回避现实,否定自己,不敢与人正常交流。容易形成内向、自卑、自闭、多疑等人格特征。

2. 形成“攻击性人格”。即孩子在受到语言暴力之后,性格变得暴躁、易怒,内心充满仇恨,逆反。为了发泄不满,而对社会或他人采取过激行为。

有这样一些词语,对孩子的伤害最深,为人父母的你,有没有说起过。“猪脑子”、“废物”、“就知道吃”、“丢人”、“真没用”、“XX孩子怎么比你强那么多”、“怎么不去死”、“我怎么生了你”......

也许父母根本不知道,自己说出过的话有多么得伤人。也轻视了孩子的心灵其实很稚嫩,TA们消化不了父母无意识的语言伤害

大多数父母只是仗着自己年纪长、阅历丰富,站在长辈的立场上,对孩子发泄自己的怒气而已。

情感受伤的同时,自我存在感、价值感也会被大大弱化,会相信父母说的都是真的,认为自己是真的笨,是废物、猪脑子......

儿童心理专家曾分析,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脆弱和微妙的,而孩子心目中的评价是非标尺也是极为鲜明的。

你以为孩子不懂,其实他们明白的道理比你还多。

你对孩子有多否定,孩子对这个世界就有多否定。不经意间的语言暴力,会成为孩子一生的枷锁。

“我也知道该和孩子好好说话,但每次TA做错了时候就很生气。”

归根结底,那些一次又一次忍不住朝孩子发射语言暴力的父母,多数只是贪图用最简单的施压方式就能让孩子服服帖帖地懂事而已。

但往往,对于很多家长来说,道理是道理,现实是现实。

哪怕在看诸如此类的文章时再认同、再自责,但当再一次发生类似事件时,还是会用激烈的情绪去抨击孩子。原因是:忍不住。

“我也知道打骂孩子不好,我也知道该和孩子好好说话,但我就是做不到。”

习惯是很难改变的,但最难改变的其实不是你的习惯,而是你的思想、你的认知。

父母对孩子散发出来的所有坏情绪,如批评、指责、抱怨、甚至因此而产生的打骂等。

归根结底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对孩子外在行为或内在品质的一个自己建立的标准或者期待,没有达到的时候的不接纳、不理解、不认同!

没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就被骂“为啥谁谁谁可以,你做不好”;

没达到父母的期望就被骂“你太让我失望了”;

稍微调皮、叛逆一些又被骂“你怎么真不懂事”。

我们都知道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变,情绪上来了也很难压抑。

但一个优秀的人恰恰不都是逆转人性的高手,能直面抵抗人性中存在的所有劣根性,如贪婪、暴躁、易怒、懒惰、嫉妒等。

包括一个优秀的父母也是。TA们拥有爱的能力,同时也拥有一颗柔软包容的心。

孩子们肯定会存在让父母不满意的地方。如学习成绩差、性格太内向、做事毛毛躁躁、叛逆爱顶嘴、总爱对着干......

但父母们又何曾让孩子百分百满意?如说话大嗓门、爱发脾气、打扮过时、不修边幅、小气、斤斤计较、不懂自己......

成长,是双向性的。

与其总是问“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

对比过TA们的父母,不如问问自己“是否有能力给优秀的孩子做父母?”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也许才是最完美的教育。

真正的接纳,是从深深的理解开始。

如果总是以外界的标准、完美的答案、自我的期望,去定义孩子的成长,那么当孩子没有展现出与你或者与别人一样的优势时,就注定会让你失望,教育也难以做到真正的个性化。

因为,每个人生而不同,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孩子与父母之间是有差异的。

当你不了解其中存在的差异性,用自己独有的先天性格、天赋,后天环境、经验等所造就的为人处事风格、解决事物的风格来教孩子的时候,用自己所谓对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时候,那么怎样都是错的。

就容易催生不好的结果,就可能导致父母看孩子不顺眼,孩子也理解不了父母。

这样亲子间不管是教育还是亲子关系都出现了一个缺口,往后也只会越来越不合拍。

如果我们从来都没有去发现、了解、理解过孩子,又何谈真正地去接纳孩子。

没有真正地接纳孩子,又何谈后续的去欣赏和支持、激励并成就孩子。

父母之于孩子的教育而言:

不是“我觉得你应该如何”;也不是“你这样是不好的、不对的”,更不是“你太没用\太笨\太让我失望了”。

而是我理解你现在的样子,理解你所有行为背后的原因,理解你劣势的背后往往是优势。

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充分接纳,尽可能地去观察发现你的优点,适当弥补而非紧盯着你的不足,帮助你扬长避短,完成更好的自己。

每个孩子有并不止于优点和缺点,而是特点

孩子们需要的是被理解和被接纳

愿我们都能从正确认知、深深理解自己的孩子开始,发现欣赏TA们的特质

愿我们都能去懂得孩子,因为真正的接纳,都是从深深的理解开始。

相关文章

  • 成长,是双向性的

    在毁掉孩子这件事上,父母有绝对的语言天赋。 语言暴力虽然从表面上不具备暴力的特征,但它对孩子人格心理发展所造成的负...

  • 对白

    双向性情感障碍不仅仅是由于应急事件引发,除了这个,因患者的人格特质,成长环境的因素也是至关重要。 首先要具体患者讲...

  • Java I/O系统(2)——网络通信

    BIO网络模型 NIO网络模型 Channel Channel是信息传输的通道,具有双向性、非阻塞性、操作唯一性。...

  • 让你的声音流动

    声音的流动是具有双向性的,我们在表达时希望得到别人的回应,同时对方的反馈也希望我们知道,回应不可以敷衍,是或者不是...

  • 双向依赖 (670)

    依赖是双向性质的。 比如从小到大,长期依赖父母,到离开父母后,你一定不习惯突然就没有了依赖。 ...

  • Unicode 中的 BIDI 双向性算法

    一切得从复制 iOS 通讯录联系人手机号说起,有同学发现复制的号码是 "(415)555-3695",长度应该是 ...

  • 真的,沟通也是有层次的(十一)

    文/妍乐团 沟通具有双向性,是有信息交互的。你知道吗?因为沟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沟通也是有层次和深度的。 试着想一...

  • 《让你的时间更有价值》阅读收获

    1.人脉是指能够互相建立可变现关系的总称。人脉的核心标准有两个,第一是可变现。第二是双向性,这个可变现必须是双向的...

  •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

    文/历历长川 都说爱情是双向性的,你对我好一点,我对你好一点,来来往往爱情就平等了...... 可是,爱情里大...

  • 爱一个人吗

    一直认为, 爱情 是一种双向性的情感交流, 是两颗心的倾慕, 是两情相悦, 是一种灵魂与灵魂碰撞的火花。 如果两个...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成长,是双向性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go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