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到同事一起聊天,聊到了关于税收的事情,发现大家聊到相对浅薄、片面、从众,就开始思考,在我的认知中,有没有在这方面了解,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人和观点呢?
这让我想到前一段时间听到得到罗振宇,讲的一本书叫《中国财政史十六讲》刘守刚老师的作品,六个核心的特点,分为上下两篇,复习一下。
1.收入来源会反向塑造组织的行为方式。
为什么农业社会和商业社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农业社会典型代表传统的中国,收税是根据人口或土地,只要保证军事力量,没有人敢不交税。正因为土地无法转移、隐藏,所以整个社会受到的压迫比商业社会强很多。
商业社会主要从贸易、商品的流通过程交税,比如海关税。要从流动资产上征税比固定资产难度系数高很多,假如武力太强,商人就很容易跑掉,去其他地方做生意,或者干脆少做生意。所以压迫性就比较小,协商、开放就比较多。
所以再中国古代形成了皇权一统天下的集权制,商业社会基本上都源自英国的议会制。
发现没有,税收方式会反过来决定组织的行为方式。有些事情我们从其他地方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从收入来源、方式,反过来推测行为逻辑,也许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理解的。
2.最不愿意做的事,反而是收益最大的事。
理解中国历史,除了唐宋元明清朝代更替,还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就是从征收“人头税”到改征“田亩税”。
为啥最初征人头税呢?因为最开始地广人稀,这个地方征税,我去其他地方种呗;还有征田亩税的技术条件不成熟,没有官僚系统这个东西,连基本的丈量土地都做不到。
为啥改征田亩税呢?因为后期人头税征不了了,穷人和富人交的一样,不公平;再加上豪强大族,开始隐匿人口,避税。
改革一直是一条非常难走的路,粗略一看,就知道浮尸无数。最后怎么解决呢?直到清朝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才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原因是官僚系统的发展成熟。
史书上说,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有时最不愿意做的事,反而是收益最大的事。就像尼采说的,那些打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强大。
3.财政在稳定和弹性之间的选择。
为什么中国的文明不主张扩张?财政政策是它的制约因素,土地就那么多,就像一根线,牢牢的控制着风筝飞的高度。本身的收入是有限的,对外战争的收入是不确定的。再加上内部不断出现的糟糕问题,根本没有财力去扩张。
为什么儒家对皇权的约束力这么强?因为钱怎么花,提前都订好了。皇权虽然权利很大,但在这个中间,可操作的空间并不大。总结说,中国历史上,财政政策,稳定性很强,弹性空间很弱。
发展商业是不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呢?商业社会是一个网络,是一个不断处于变动中的扩展秩序。变动就意味着不稳定,就像胡雪岩,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参考楼兰古国。
商业是个非常复杂的协作体,需要长时间才能形成协作关系。而这种协作体系一旦被摧毁,想要重构,基本不太可能,帝国因此分崩离析的不要太多。参考西方历史。
总结一下,收入来源会反向塑造我们的行为方式,很多以往理解不了的事,从这个角度重新观察,也许会有答案。最不愿意做的事,反而是收益最大的事。有时候,其实没有绝境这回事的。当财政状况,处于稳定性和弹性不能兼容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思考,怎么行动呢?我想知道你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