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醉东坡国学与传统文化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醉东坡】年轻的苏轼竟然惨遭高考黑幕?!

【醉东坡】年轻的苏轼竟然惨遭高考黑幕?!

作者: 于是乎V | 来源:发表于2017-12-03 08:05 被阅读146次

    二十一岁的苏轼即将迎来他人生的转折点。

    进京赶考的他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考试过程中又出现怎样的小插曲呢?

    北宋嘉祐元年,四十八岁的苏洵来到帝国的首都汴京,这里一直是他的伤心之地。

    苏洵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才学有小成,此前他曾多次参加地方高考,但都名落孙山,来到首都参加考试是他遥不可及的梦想。

    这一次,苏洵终于进京了,不过不是来赶考,而是陪考。

    参加考试的是他的两个宝贝儿子,时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十九岁的苏辙。

    兄弟二人第一次离开被群山环绕的川蜀老家,带着父亲的期望与梦想,雄赳赳气昂昂地来到汴梁城,却在这繁华的大都市里看花了眼。

    这里商店酒家鳞次栉比,街道上往来客商络绎不绝,人潮涌动,一派祥和。

    然而,在这盛世繁华的背后,却掩盖着北宋帝国日渐溃烂的致命伤疤!

    言简意赅的讲,这个国家已经没有钱了。

    几近破产的政府,急需通过这一次的科举考试选拔出一批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绝不能是酸腐的儒生,最好是敢于创新、积极进取的有为青年,国家将会不惜余力培养这批人才,来实现复兴帝国的全面改革。

    所以,仁宗皇帝极其重视这次意义特殊的科举考试,特别任命大文豪欧阳修担任主考官。

    欧阳修在那个崇尚文化的时代里,绝对称得上是天王巨星级别的人物,他是一个拥有千万粉丝的大V,每每有新的作品更新,分分钟就能十万加。

    所以,能获得这样的大V点赞,并在这样一个大V的监考下取得第一名的人,注定身价倍增,增粉数百万不是问题!

    所有人都在拭目以待,想看看谁才能获得这样的殊荣。

    经过唐朝数百年的发展,宋朝的科举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历届科考往往分成很多细化的科目,不同的政府部门组织的考试,往往有着不同的内容和难度。

    苏轼参加的是礼部组织的考试,成功通过之后,成绩优异者可以直接成为政府要员,担任国家的重要官职。当然,这个考试难度是极大的。

    转眼已经是来到京城的第二年,苏轼即将参加这场考试的笔试。

    当时的笔试往往要历经数天,分门别类的考很多东西。经过几天的奋斗之后,最后一道作文题揭晓了,题目是:

    行赏忠厚之致论

    用白话讲就是:请分析执法者如何才能做到赏罚分明的极致?

    答完这最后一道作文题,苏轼终于可以松一口气,成绩什么的随他去吧。未来几天,他已经计划好和弟弟畅游京城,等待成绩公布。

    另一边,考官们开始紧张的批阅试卷,毕竟这是皇帝及其重视的一次考试,没有人敢怠慢片刻。

    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是没必要仔细批阅每一张试卷的,只有考官们层层审批后的一些试卷才有资格被送到欧阳修那里,做最后的名次定夺。

    有一天,欧阳修看到了一张让他永生难忘的试卷。

    宋代科考和现代高考一样,试卷都是密封的,只有到公布成绩的那一刻,考生的名字才会被人看到。

    所以欧阳修不知道这是谁的试卷,但是通读这篇试卷上的文章内容之后,他只觉得神清气爽,大汗淋漓,感觉就像刚蒸完桑拿一样,浑身说不出的畅快!

    他几乎要从座位上蹦起来,高声赞叹道:“哎呀我去!这小文章写得!真是没谁了!”

    按理说让欧阳修如此不淡定,那么这个考生铁定是第一等的名次了。

    然而欧阳修却在这个时候犯起了中二病。

    他细细一琢磨:“能把文章写成这样的人,怕不是我那文采斐然的学生曾巩吧?若真让他做了第一等,难免日后会有人说我放水。算了!让他做第二等吧!”

    就这样,这个本该是第一等的神秘考生,甚至可以成为高考大榜第一名的人,在中二病人欧阳修的意淫下,惨遭高考黑幕,只沦为第二等,直接和前三甲无缘。

    终于,大榜公布的日子到了。

    欧阳修信心满满的揭开那个神秘考生试卷上的封条,考生姓名那一栏却赫然写着:眉州苏轼!

    欧阳修整个人都不好了,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搞清楚这个苏轼是何许人也,也恨不得马上就和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见上一面。

    当时,急切想要见到苏轼的,除了欧阳修,还有仁宗皇帝。

    皇帝陛下第一时间就被苏轼的文章折服,他很好奇这个名不见经传,只有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能够受到欧阳修和皇帝的大加赞赏,苏轼的文章到底写成什么样子?

    首先,苏轼的成名作《行赏忠厚之致论》是一篇不跑题的文章。

    你一定会说这是废话,他要是写跑题了那还能算是好文章吗?

    其实不然。

    我们要知道,这归根结底是一篇应付考试的文章,是为了回答试卷上的问题而做出的答案,这和平常有感而发写出的文章是不一样的。

    我们大多都经历过高考,都知道写高考作文是一种怎样的煎熬。高考作文和普通试题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虽然在答题,但是这道题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就连出题者都不知道答案究竟是什么!

    所以不是每个人在写高考作文的时候都能做到“不跑题”,因为想要让考官认同你的答案是十分不容易的。

    苏轼完美的做到了这一点,因此这篇文章受到欧阳修和皇帝的一致赞许。

    其次,这篇文章论证大胆,条理清晰,一改之前陈腐造作的文风。

    既然高考作文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那么考生在作答的时候,通常就会挖空心思去揣摩出题者的真正意图,为了回答而去回答。与其说这是在写作,不如说是在码字。写出的文章虽然辞藻华丽,但是千篇一律,没有任何创新。

    苏轼的这篇文章,开篇点题,解释了奖赏和惩罚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并由此引申,引用了大量经史典籍中的典故作为论据,详细分析了执法者怎么做才算得上是赏罚分明的极致。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逻辑清晰、善于言谈且自信满满的年轻人正面对面的与你沟通。如果不是特别说明,你一定不会想到这竟然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写的文章!

    这正是这篇文章的魅力所在。

    凭借这样独特的魅力,苏轼的文章征服了欧阳修,征服了皇帝陛下,同时也征服了一个时代!

    欧阳修曾坦言:

    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意思就是:看苏轼的文章都给我看冒汗了,真痛快啊!都说我的文采天下第一,碰到小苏,我只能当第二了!

    《行赏忠厚之致论》是一篇命题作文,也就是说当时所有考生的作文题目都一样,但只有苏轼的这一篇高考满分作文流传了千百年,至今仍然能够一字不差的被我们看到。不得不说,这是我们的一种荣幸。

    按照规定和礼数,金榜题名的考生要去考官家登门道谢。

    于是,苏轼和欧阳修终于见面了。

    欧阳修抓住苏轼的手久久不愿放开,两人就像久别重逢的老熟人一样热情的唠起嗑。

    欧阳修心中的一个小困惑终于可以当面询问苏轼了。

    原来苏轼在《行赏忠厚之致论》中引用了一个“皋陶为士”的典故,欧阳修虽然堪称是一部行走的百科全书,但是他并不知道这个典故出自哪里。

    所以他羞羞的问苏轼:“小苏啊,这个故事你究竟是从哪看到的呢?”

    苏轼呵呵一笑,回答:“你说那个啊!那是我瞎编的,何必知道出处!”

    两人开怀大笑,欧阳修越发感觉到,眼前这个热情开朗、思想活跃的年轻人,正是国家最需要的开创型人才啊!

    苏轼由此成为那个万众期待的被欧阳修相中的人,他虽然不是大榜第一名,但是已经没有人在乎那无关紧要的名次了。

    这个名不见经传,刚刚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一时间红遍五湖四海,世人争相传颂他的诗词,文人学子以他为榜样,万千少女为他而倾心。他做到了少年得意的极致,俨然走上人生巅峰。

    而苏轼的弟弟苏辙也不差,他虽然没有取得哥哥那样傲人的成绩,却也同样名题金榜,要知道这一年他刚满二十岁。

    老苏家一下子出了两个大学生,在当时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这一次苏洵可乐坏了,这个人生赢家享受着儿子给自己带来的荣耀。不过他自己也没闲着,他虽然没有参加这一次的高考,却有机会结识欧阳修这样的大咖,并得到大咖的点赞。这使他惨淡的自媒体公众号粉丝暴涨,他的文章《六国论》成为阅读量超百万的爆文,让他跻身一线自媒体达人的行列。

    就在三苏名动京师声名远播之时,老家眉州却传来噩耗:程夫人病逝了!

    三苏急忙从京城赶回老家奔丧。

    刚刚绽放光芒的苏轼就这样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等待他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呢?


    【醉东坡】醉眼朦胧看东坡

    【下期预告】苏轼回家守孝三年,三年时间不算短,这三年整个国家发生了哪些事?

    再次回到大众视野之前的苏轼,又将面对一个怎样的时代?

    【敬请期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醉东坡】年轻的苏轼竟然惨遭高考黑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gxa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