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人察事,是不能片面的,特别在求真理、找规律上。这该是最为实在的辩证法。
读鲁迅,懂得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也是这个法则。不能完整地阅读鲁迅作品,尤其是略去其译著不读,是不能真正懂得鲁迅何以成为一代宗师的。这就是我的“鲁迅观”。
我以为,在鲁迅译丛中索思,才能更为彻底地透辟鲁迅人生的一些成功秘籍。所以,翻译家的鲁迅——鲁迅译著是非读好不可的。
鲁迅先生曾在其《壁下译丛 · 小引》中说:自己的译著,“有闲坐无事,自己译来消遣的。”我读此言,在身处当今这个“消费与消遣的社会”中,不能不为之先触动而后细思为震撼——以翻译外文作品为消遣,该是怎样一种人生作为境界?生活中多少人能够如法炮制?
鲁迅先生还说:“想翻译一点外国作品,被限制之处非常多。首先是书,住在虽然大都市,而新书却极难得的地方,见闻决不能广。”由之我们可见,鲁迅先生的译作,不仅在于“消遣”,还在于“广见闻”。而这“广见闻”,则是更为非同一般的了,概言之则是增智慧、强素质、硬能力,更为丰富的内涵,于当今来讲,除了可见于鲁迅译丛外,读读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博士的《见识》一书,是更可明确其人生发展价值的。当然,鲁迅先生的“住在虽然大都市,而新书却极难得的地方,见闻决不能广”还有另一方面的类比引深思考——“住在”互联网上,真的使自己“广见闻”了吗?到底“广见闻”的是什么?这同样该是需要深长而思吧?
“我是向来不想译世界上已有定评的杰作,附以不朽的,倘读者从这一本杂书(指《壁下译丛》)中,于绍介文字得一点参考,于主张文字得一点领会,心愿就十分满足了。”
鲁迅先生如此的“翻译态度”,不正是证明“翻译”构成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吗?让读者在“绍介文字”“主张文字”中“得参考”“得领会”,不正是他的生活方式对于他人的价值之所在?
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仅是属于自我的,更在于这生活方式的社会作用与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