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诗人的儿子,要有“三不怕”精神

作者: 微凹 | 来源:发表于2017-12-18 14:25 被阅读0次

    李白、苏轼、陶渊明、李商隐都是千古流芳的大诗人,在世时都已经迷妹无数。但是,做他们的儿子很不容易,你知道吗?要有“三不怕”精神,你知道吗?


    一、不怕空虚寂寞冷,“留守儿童”算个啥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的一生就是漂流的一生,他在1000多年前就忠诚实践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格言。但潇洒归潇洒,大诗人漂流中国,可不是拖家带口。李白有个儿子叫伯禽,还有个女儿叫平阳,都在家做了“留守儿童”。

    当年李白在金陵怀古,慨叹“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之后,偶然想起留在东鲁兖州家中的孩子,便创作了《寄东鲁二稚子》: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李白说的得很直白,三年没回家了,当年离家时手植之树已亭亭玉立,枝繁叶茂。他想到了两个孩子,一定每天在这颗树下,望着村口泪如泉涌,翘首期盼爸爸回家。

    当然,即使回家了,也只是短暂的停留。用现代诗人郑愁予的话说:

    “我哒哒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已四十二岁,他终于有功夫回了趟家,“儿女嬉笑牵人衣”,孩子们嬉笑吵闹牵扯我的布衣,可见孩子们是多么开心。可是他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与儿女告别,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走的多潇洒啊,再次给孩子留下潇洒离别的背影,然后化作心头浓重的阴影。

    也许就像徐志摩说的: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不仅仅李白,杜甫也一样,为了生计到处漂流,孩子多数时候放在家里,有一次回家才发现孩子已经饿死了。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写道: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乱世离人,即使出名如杜甫,也难逃亲人遭厄运的命运,也正应了他的那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然,李白一生到处漂泊也是无奈,追随梦想到京城长安做个“长漂”,得罪权贵被流放夜郎,遇大赦被放还。颠沛流离不是自己能做主的,壮志未酬后流连名山大川也只是“借景消愁”,用另一种方式实践“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言。

    即使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离家在外,追随梦想。此景此情,千年一脉,亘古未变。


    二、不怕嘲笑,随便爸爸咋“包装”

    做“留守儿童”,要耐得住寂寞,可是如果爸爸一直呆在家,也不一定是好事。

    陶渊明做了八十天彭泽县令就留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家,可以“把酒东篱下”,天天陪孩子,却成了孩子们的“噩梦”

    陶渊明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而且是一位多产的父亲。他一生结过两次婚,生了5个儿子:老大阿舒;老二阿宣;老三老四是一对双胞胎,名叫阿雍和阿端;剩下最小的一个叫阿通。

    可是,陶渊明怎么看,都觉得孩子不顺眼:“想我陶渊明腹有诗书气自华,怎么这几个孩子都傻里傻气的啊?”

    越想心里越不顺,便提笔写了一首诗《责子》,结果他的五个孩子都出名了,千古留“名”。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先说自己老了,之后直截了当地落儿子们不中用:老大十六岁,却很懒惰;老二的聪明,但没用在正地方;老三、老四是双胞胎,到了13岁,还不能数到十位数;老五整天就惦记着摘个梨、摸个枣吃。

    不用说,陶渊明5个孩子都只是调皮贪玩罢了,和一般的小孩子一样。就说老五吧,三百年后,杜甫就说自己:“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小杜甫不也是每天惦记着吃的嘛,一天能上树一千回。

    小孩子嘛,调皮贪玩好吃的小毛病都是有的。一般的父母见了,批评教育几句就好了。可坏就坏在,陶渊明是个大诗人、大创作家,而且心血来潮、诗兴大发。

    陶渊明采用漫画的手法,夸张的描画孩子的行为,成就了一首好诗,却连累了五个孩子。真是冤枉这五个孩子了,即使没有爸爸的大才能,做一个普通人也是好的,可经过爸爸的一番“包装宣传”,都成了傻儿子了。

    其实,陶渊明只是恨铁不成钢,发发牢骚,诗歌作为文学作品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也是必需的。可我们凡俗俗子怎能理解,还真以为五个儿子都是傻蛋呢。


    三、不怕困难,努力完成爸爸未竟的理想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这是苏轼的《洗儿诗》,短短四句,语气戏谑,基调反讽,实乃事出有因。

    “人皆养子望聪明”,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本身没什么不好,道理不言自明;只是苏轼本人仕途受大挫,痛定思痛,“我被聪明误一生,”也是实情。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又在诗文中讥讽“新进”,被对方构陷入狱。一场“乌台诗案”,震惊朝野,幸有元老重臣营救,加上太皇太后干预,苏轼才免得一死,贬谪黄州。

    在黄州期间,侍妾王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男孩儿,《洗儿诗》即为此男孩儿而作。

    刚刚经历一场大磨难,诗人“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一点不难理解。“公卿”还是要当的,只是希望“无灾无难”而已;“愚且鲁”不过是件外套,大智若愚才是内核。不锋芒毕露,就不会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类悲剧选作主角。

    苏轼此愿,实在是有感而发,绝非无病呻吟。只是难为了孩子,既要聪明,还要表现得愚蠢。要实现爸爸的愿望,确实不容易。李商隐的儿子李兖师也深有体会。来看李商隐的《骄儿诗》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术。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

    儿当速成大,探雏入虎穴。

    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

    李商隐的儿子叫李兖师,从小就聪明可爱情商高。李商隐在诗中用大部分篇幅写儿子的各种聪明状,窃喜、自豪之情溢于笔端,到了最后却笔锋一转:“儿慎勿学爷”。

    为什么?原来李商隐希望儿子能学习兵法,卫国戍边,当个“万户侯”。哎,他自己舞文弄墨,一辈子吟诗作赋,却希望孩子舞刀弄枪,沙场秋点兵,确实难为了孩子。

    不过,李兖师你也不能怪爸爸,这可是爸爸一辈子的人生经验,是血淋淋的教训总结。你的本家诗人李贺爷爷早说过: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唐末),男孩子投笔从戎,不仅能建功立业,还能保家卫国,是一条虽艰难、但实在的人生路。

    即使再难,也要加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做大诗人的儿子,要有“三不怕”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hhmwxtx.html